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老工業基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一線調研)

發布時間:2024-03-18 15: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時代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旋律。

  從(cong) 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作出重要部署,到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進行係統闡述,再到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進一步闡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方法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論自覺,深刻回答了“什麽(me) 是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什麽(me) 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大問題。

  各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立足各自實際,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探索出一些好做法,積累了一些好經驗,本版將陸續推出相關(guan) 報道。今日刊發來自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老工業(ye) 基地的一線調研,以饗讀者。

  ——編 者

  

  遼寧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為(wei) 企業(ye) 成長提供養(yang) 分

  本報記者 郝迎燦

  遼寧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調試車間,工業(ye) 清潔機器人不僅(jin) 能自主規劃作業(ye) 路徑,還會(hui) 主動避讓其他機器人和各種障礙;焊接機器人舞動機械臂,在大負載的同時完成精細至微米的點焊作業(ye) ;汽車底盤合裝機器人則穩穩托舉(ju) 汽車零部件,精準裝配一氣嗬成……完成調試之後,這些機器人產(chan) 品將發往各地。

  從(cong) 一名軟件工程師成長為(wei) 公司的移動機器人事業(ye) 部研究院副院長,呂祥仁經曆了產(chan) 品和技術快速迭代的過程。“公司已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工業(ye) 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三大類產(chan) 品,累計完成國家重要科技攻關(guan) 800餘(yu) 項,擁有專(zhuan) 利1300餘(yu) 項。”呂祥仁說。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遼寧因地製宜,根據本地產(chan) 業(ye) 基礎,著力做強做大航空裝備、船舶與(yu) 海工裝備等12個(ge)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培育壯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10個(g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2023年,全省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8.8%,新能源汽車、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chan) 量分別增長29.2%、146.1%。

  2023年9月,沈陽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由沈陽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與(yu) 新鬆公司投資共建。“我們(men) 充分發揮新鬆研發及企業(ye) 化運營的優(you) 勢,以及產(chan) 研院創新發展的協同優(you) 勢,推動機器人技術攻堅及科技成果轉化、資本化,帶動沈陽機器人產(chan) 業(ye) 梯度發展,完善產(chan) 業(ye) 鏈條。”沈陽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邵文龍表示。

  沈陽以新鬆為(wei) 代表的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條基本形成,上下遊配套企業(ye) 超500家,能夠提供工業(ye) 、協作、移動、特種、服務五大類近百種機器人產(chan) 品。“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機器人整機年產(chan) 量將達1.5萬(wan) 台套,規模以上機器人企業(ye) 數量突破50家。”沈陽市工信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要讓企業(ye) 真正成為(wei) 創新主體(ti) 。

  密閉的真空容器內(nei) ,由航天級合金鋼材製成的轉子以每分鍾最高4.1萬(wan) 轉的速度飛速旋轉,實現動能與(yu) 電能的高效轉換……得益於(yu) 磁懸浮飛輪儲(chu) 能技術,大自然中忽強忽弱的風、明暗不定的光,都能變成穩定輸出的綠電。實現這項技術突破的,是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我們(men) 已構建起自主可控的科技創新體(ti) 係和知識產(chan) 權體(ti) 係,飛輪儲(chu) 能實現了量產(chan) 應用。”公司董事長張慶源說,公司去年底正式成為(wei) 遼寧首家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

  2023年,遼寧新增“雛鷹”“瞪羚”企業(ye) 1029家、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4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10341家。

  “好苗子”離不開好環境。遼寧持續優(you) 化創新生態,依托高新區和大學科技園等載體(ti) ,構建“眾(zhong) 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chan) 業(ye) 園區”的孵化鏈條,通過舉(ju) 辦創新創業(ye) 大賽等活動,營造良好創新氛圍,為(wei) 企業(ye) 成長提供養(yang) 分。

  【目標】

  2024年,遼寧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ye) 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6000家。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到57%,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厚植創新沃土。推進20個(ge) 以上5G工廠、10個(ge) 以上“5G+工業(ye) 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累計建成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超500個(ge) 。

  

  吉林持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

  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本報記者 孟海鷹

  走進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一捆捆白色的碳纖維原絲(si) 整齊排列在生產(chan) 線上,經過氧化、低溫碳化等工序,被加工為(wei) 黑色碳絲(si) 。碳纖維相對密度不到鋼的1/4,強度卻是鋼的7倍以上,生產(chan) 技術門檻高。

  K是碳纖維絲(si) 束的計量單位,1K由1000根單絲(si) 組成。在相同條件下,生產(chan) 大絲(si) 束碳纖維可以大幅提高單線產(chan) 能和產(chan) 品性能,並降低生產(chan) 成本,打破高昂價(jia) 格帶來的應用局限。吉林化纖碳纖維研發團隊攻堅克難,首創25K、48K、50K大絲(si) 束,填補國內(nei) 空白。2023年,該公司碳纖維產(chan) 量增長38.3%,40萬(wan) 噸碳纖維全產(chan) 業(ye) 鏈項目陸續投產(chan) ,產(chan) 業(ye) 規模近3年增長了1倍多。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忽視、放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吉林加大創新力度,有選擇地推動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積極促進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吉林出台碳纖維產(chan) 業(ye) 發展2.0版政策措施,組建成立碳纖維產(chan) 業(ye) 聯盟,推動新材料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吉林省工信廳副廳長宋曉輝說。

  一縷絲(si) 串起一個(ge) 產(chan) 業(ye)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丁一兵認為(wei) ,通過向上下遊延長延伸價(jia) 值鏈,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能夠實現進一步發展。2023年,吉林碳穀、國興(xing) 碳纖維等上下遊企業(ye) 均實現高速增長。

  在吉林白城市通榆縣,廣袤大地上,一排排風機旋轉,將風能轉化為(wei) 綠電。製造風機葉片是碳纖維應用的一大方向。吉林化纖與(yu) 多地風電廠家簽訂合作協議,提升風電用碳板市場占有率。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吉林加速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建設清潔能源全鏈條體(ti) 係。2023年,“綠電+消納”發展模式落地見效,千萬(wan) 千瓦級綠能產(chan) 業(ye) 園區啟動建設,開複工風電光伏裝機719萬(wan) 千瓦,清潔能源發電裝機突破2500萬(wan) 千瓦。“2023年全省水電、風電、太陽能等規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19.0%。”吉林省統計局局長林梅介紹。

  吉林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製造業(ye) ,發展綠色服務業(ye) ,壯大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

  2024年伊始,在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預批量生產(chan) 啟動;一汽弗迪新能源動力電池一期項目在長春投產(chan) ,可為(wei) 近20萬(wan) 輛汽車配套刀片電池。吉林2023年啟動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上台階”工程,集中力量推動238個(ge) 項目加快建設,推動長春市入選國家首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城市。

  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焊裝車間內(nei) ,焊接機器人揮舞手臂繁忙工作,它們(men) 身上遍布數據采集點,實時判斷焊接的溫度等條件是否達到最佳狀態。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之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入融合,引領老工業(ye) 基地製造業(ye) 開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目前,吉林已經推動百餘(yu) 家工業(ye) 企業(ye) 完成數字化改造主體(ti) 建設。

  以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引領,吉林發展動能不斷積蓄:2023年,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全部規上工業(ye) 增加值的比重為(wei) 12.3%,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全部規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的比重為(wei) 16.8%。

  【目標】

  2024年,吉林圍繞智慧農(nong) 機、現代種業(ye) 、衛星數據應用服務等領域部署實施9個(ge) 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實施製造業(ye) “智改數轉”行動,支持100個(ge) 以上示範項目,建成30個(ge) 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100個(ge) 省級數字化示範車間,全省製造業(ye) 企業(ye) 數字化轉型覆蓋率提升至50%。

  

  黑龍江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本報記者 方 圓

  走進哈爾濱工業(ye) 大學附屬中學的教室,科技感十足的“采光窗簾”替代了傳(chuan) 統遮光窗簾。透過窗簾表麵隱約可見的結構,陽光均勻地灑滿教室的每一個(ge) 角落,無論是窗邊還是靠牆,學生們(men) 都可以在明亮柔和的自然光下閱讀。

  “這款窗簾解決(jue) 了大縱深建築采光難題,不僅(jin) 延長采光時間、提升照明深度,而且可避免日照眩光。”榮儀(yi) 尚科光電技術(哈爾濱)有限公司董事長、哈工大儀(yi) 器學院博士生趙一軒說。

  最初,自然采光技術隻是哈工大儀(yi) 器學院劉儉(jian) 教授科研團隊的一個(ge) 想法。將光學顯微儀(yi) 器中的光場調製技術跨界應用到建築照明領域,劉儉(jian) 說:“為(wei) 鼓勵交叉創新、破除信息孤島、高效整合科教資源,哈工大建立多層次、多維度跨領域協作機製。創新想法就來自於(yu) 與(yu) 建築學院教授的交流。交流碰撞出火花,想法逐步落地。”

  為(wei) 全麵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哈工大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專(zhuan) 班;製定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形成“學科團隊+技術轉移中心+產(chan) 業(ye) 化區域平台”的成果轉化創新模式,梳理形成哈工大特色重點項目庫、重點專(zhuan) 利庫、企業(ye) 需求庫、金融對接庫。

  黑龍江科教資源豐(feng) 富,擁有78所高校和120家獨立科研院所。黑龍江因地製宜,積極利用優(you) 勢科研條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急需人才。同時,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以企業(ye) 需求為(wei) 牽引,提供多方麵政策支持。

  榮儀(yi) 尚科依托哈工大科研團隊初創成立時,資金比較短缺。黑龍江省工業(ye) 技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帶著政策找上門。“我們(men) 尋找有技術的團隊和省內(nei) 有潛力的企業(ye) ,促成雙方對接,成果落地。”黑龍江工研院院長付強說,“這家創新企業(ye) 符合省科技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申請條件。經專(zhuan) 家評審、現場考察、市場化評價(jia) 等環節,項目獲得了600萬(wan) 元資金支持。”

  黑龍江工研院通過一站式服務,梯度培育壯大了一批科技型企業(ye) 。匯聚科技、發改、工信、教育、藥監、知識產(chan) 權等部門,涉及181項惠企政策要點,構建政策圖譜,集多源數據繪製企業(ye) 畫像,輸出政策智能匹配報告精準推送,打造一企一策、應享盡享“政策計算器”。

  為(wei)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黑龍江堅持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同向發力,加強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對接,大力開展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ye) 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專(zhuan) 項行動,提高科技資源就地利用和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把科技創新“關(guan) 鍵變量”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強勁增量”。

  2023年,黑龍江新備案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聯盟22家,全省聯盟總數達到81家,聯盟內(nei) 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達到289項,總合作金額6.75億(yi) 元。

  【目標】

  2024年,黑龍江將人工智能、機器人、電力裝備、重型成套裝備、高端智能農(nong) 機、航空裝備、商業(ye) 航天、海工裝備、生物醫藥、陸相頁岩油、低碳能源等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點方向。

  

  本期統籌:蔣雪婕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8日 02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