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文明新風蔚然成風,一起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萊蕪創新

發布時間:2024-03-19 10:34:00來源: 大眾新聞客戶端

  398個(ge) “大碗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讓宣講“飛入百姓家”,1400餘(yu) 場“百姓春晚”覆蓋九成以上村莊,369個(ge) 學生驛站讓山區候車的學生有了溫馨“港灣”……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是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目標。圍繞“做什麽(me) 、誰來做、怎樣做”,濟南市萊蕪區立足實際,大膽創新、勇於(yu) 探索,整合服務陣地資源,大力弘揚時代新風、文明鄉(xiang) 風,築牢基層思想文化陣地。同時,持續開展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的文化活動,宣傳(chuan) 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進移風易俗,讓群眾(zhong) 在喜聞樂(le) 見的文化活動中享受精神大餐,在豐(feng) 富的文化供給中獲得精神滋養(yang) ,鄉(xiang) 村文明持續煥發新氣象。

  一台“村晚”築同心

  有根的文化能鑄魂,為(wei) 民的陣地築同心。

  文藝活動多的地方,往往“村風正、民風好、社情穩”。這是萊蕪區在基層調研中發現的一個(ge) 新規律。萊蕪區文聯(區社科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楊亮說,以羊裏街道為(wei) 例,轄區53個(ge) 村莊,村村都有莊戶劇團,年年舉(ju) 辦“百姓春晚”,近年來信訪、投訴數量明顯降低。

  走進羊裏街道陳家莊的文化大院,有專(zhuan) 門的排練場、道具服裝倉(cang) 庫,鑼鼓、二胡等各種家夥(huo) 什兒(er) 一應俱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元來說,每到臘月村裏的大喇叭一吆喝,全村就開始報節目。去年“百姓春晚”趕上下雪,天不亮村民就自發出來打掃文化廣場,布置舞台。

  儀(yi) 封村的“百姓春晚”在去年臘月底連續演了五天,主角不光是老年人,還有幼兒(er) 園的娃娃、大學生。本村的莊戶劇團演完了,又專(zhuan) 門從(cong) 河南請了豫劇團。

  “百姓春晚”讓老百姓從(cong) 觀眾(zhong) 變成演員,從(cong) 幕後走到台前,各村競相舉(ju) 辦,比節目、比效果,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自然形成。

  “講一堆道理,不如看一台戲。”萊蕪區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周光東(dong) 坦言,“百姓春晚”這一載體(ti) 有力推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破解了基層宣講“來了坐不住,坐下聽不進,聽了記不住”的瓶頸,宣傳(chuan) 教育效果好。

  3月8日,萊蕪區大王莊鎮大下河村的莊戶劇團,正在當地一家4A級景區演出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自編自演的三句半《半邊天》贏得了陣陣掌聲。

  “我們(men) 村1997年成立了莊戶劇團,‘百姓春晚’年年辦。”大下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茂忠說,從(cong) 當年遠近有名的“三亂(luan) 村”,到現在省級文明村,“百姓春晚”功不可沒。他舉(ju) 了一個(ge) 例子,早年村裏不孝順的問題突出,村裏的“土秀才”朱振練以此創作了四集萊蕪梆子《應該不應該》,持續演了四年,引起了村民的共鳴。打那以後,誰家不孝敬老人,在全村“抬不起頭”。“‘百姓春晚’提振了群眾(zhong) 的精氣神兒(er) ,促進了全村的和諧穩定。”趙茂忠說。

  不限規模,不拘形式,不設門檻,真情實景,“百姓春晚”搭建起了農(nong) 民群眾(zhong) 自編自演、自娛自樂(le) 、自議自評、自育自強的大舞台。最近四年,萊蕪區累計舉(ju) 辦“百姓春晚”(含網絡)1400餘(yu) 場,現場觀眾(zhong) 超過125萬(wan) 人次,網絡帶動1100餘(yu) 萬(wan) 人次。同時,這也鍛煉培養(yang) 出一大批基層文藝人才,為(wei) 鄉(xiang) 村留下“帶不走”的文藝骨幹。

  一杯“大碗茶”暖人心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萊蕪區羊裏大集上的“大碗茶”驛站,熱茶飄香,十幾名群眾(zhong) 坐在桌前,聆聽如何防範一氧化碳中毒。台上的宣講人,是羊裏街道應急管理辦公室的王袖本。他走下講台告訴記者,眼下換季,進入一氧化碳中毒高發期,防範措施也是全區當前的宣傳(chuan) 重點,爭(zheng) 取讓每位群眾(zhong) 掌握防範技巧,避免發生意外。

  “大碗茶”驛站這一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設在當地人流量最大的羊裏大集,利用當地百姓愛喝“老幹烘”茶的習(xi) 慣,讓大家走進來歇歇腳,喝著熱茶學知識。這裏將宣講“一竿子插到底”,傳(chuan) 思想、傳(chuan) 政策、傳(chuan) 科技、傳(chuan) 文化、傳(chuan) 法律、傳(chuan) 道德,打通宣傳(chuan) 群眾(zhong) 、教育群眾(zhong) 、關(guan) 心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在萊蕪區,像這樣的“大碗茶”驛站目前一共建了398個(ge) ,同時還有1356處流動驛站。

  在哪講很重要,誰來講同樣關(guan) 鍵。近年來,萊蕪區除了選取合適的場地,還努力培養(yang) 合適的人,用百姓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講群眾(zhong) 貼心的話題。

  春節前,苗山鎮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專(zhuan) 員高大偉(wei) 以萊蕪區“千村名嘴”基層宣講團成員的身份,向農(nong) 戶分析今年的蜜薯行情,普及地瓜種植技巧。這位回村創業(ye) 的大學生年銷售地瓜超千萬(wan) 斤,是當地農(nong) 民眼裏的致富能人。

  按照“一村一人”標準,萊蕪區下力氣培養(yang) “千村名嘴”,讓宣講既不“空對空”,又不“一陣風”。從(cong) 全區861個(ge) 村(居),選出願意講、喜歡講、善於(yu) 講的人才集中培訓,組建了1100人的宣講團,基本上都是高大偉(wei) 這樣的“賢能人”“田秀才”“土專(zhuan) 家”。他們(men) 巡回走進“大碗茶”驛站等,用百姓話說百姓事,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增強了群眾(zhong) 參與(yu) 的積極性。

  一座“驛站”聚民心

  千頭萬(wan) 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wan) 戶的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任務之一就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

  地處魯中山區的萊蕪,農(nong) 村孩子普遍乘坐校車上學,“候車無所”問題就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時從(cong) 飯桌前、田埂上搜集來的“痛點”之一。為(wei) 此,該區創新實施了“學生驛站”誌願服務項目。

  3月7日清早5點半,萊蕪區高莊街道聖水庵村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學生驛站”已經亮燈,管理員劉秀雲(yun) 打開空調、飲水機,這個(ge) 十幾平方米的集裝箱房很快就暖和起來。隨後,村民陸續將上學的孩子送過來等校車。6點剛過,隨著一聲“滴滴”喇叭聲,黃色的校車來了,10名初中生走出溫馨的驛站,乘車去往南冶中學。7點,13名小學生在這裏坐上另一輛校車。

  剛送完孫女的村民呂秀花說,原來要在路邊等校車,冬天山區風大氣溫低,幾分鍾就能把人凍透,遇到雨雪天氣,孩子更是容易感冒生病。這個(ge) “學生驛站”,解決(jue) 了一家的揪心事。

  村支書(shu) 呂新華介紹,這座“學生驛站”投資1萬(wan) 餘(yu) 元,配備了空調、監控、飲水機、電視、圖書(shu) 、桌凳等,平時上學的孩子在這裏中轉,假期還可以提供托管服務。

  2022年,萊蕪區試點建設了57個(ge) 這樣的“學生驛站”,深受學生和家長好評;2023年,“學生驛站”被列為(wei) 民生實事全麵推廣,探索采用“政府+公益”的新模式,廣泛發動企業(ye) 、愛心人士等社會(hui) 各界積極參與(yu) ,破解資金缺口難題,做成了一個(ge) 誌願服務項目。

  在萊蕪區的紅石公園內(nei) ,一個(ge) 個(ge) 紅色的小木屋成為(wei) 河邊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濟南市萊蕪幫幫團誌願服務隊負責人亓軍(jun) 義(yi) 說,這是發生溺水時方便應急救援的“安萊屋”,裏麵配備了救生衣、救生圈、打撈杆、繩子等裝備。“安萊屋”是當地創新實施的另一個(ge) 誌願服務項目,采取“社會(hui) 募捐+政府投資”的模式,目前已在容易溺水的水域安裝了137個(ge) “安萊屋”。

  “這樣的民生工程,接地氣、暖人心。”當地人們(men) 對“學生驛站”“安萊屋”等誌願服務項目豎起大拇指。(申紅 趙國陸)

  (責編:公雪、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