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創高地 聚力新興產業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9日 第 04 版)
昔日“總量居中、人均靠後”的安徽,如今實現跨越式發展。2023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突破5萬(wan) 億(yi) 元,工業(ye) 規模位列中西部地區第一;區域創新能力躍至全國第七位;省會(hui) 合肥首次闖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十強……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區。安徽著力創新,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
“安徽的實踐證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新質生產(chan) 力,是跨越式發展的關(guan) 鍵路徑。”近日,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安徽要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必須把‘創新’這個(ge) 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創新引領,推動原始成果“從(cong) 0到1”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施工熱火朝天;聚變堆主機關(guan) 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日新月異。
這裏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因位於(yu) 合肥西北郊蜀山湖中央,被稱為(wei) “科學島”。島上開展的多是基礎研究。被稱為(wei) “誇父”的聚變堆主機關(guan) 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正是其中一個(ge) 大科學裝置。
依托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合肥成為(wei) 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落戶掛牌,國家深空探測實驗室落戶運行……位於(yu) 安徽的這些“國字號”實驗室和10餘(yu) 座“國之重器”,正勇攀科技高峰。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科技是核心。“從(cong) 0到1”,重在引領,難在突破。
10多年前,懷揣科技報國夢的劉青鬆,從(cong) 國外回到合肥科學島。依托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在創新政策的扶持下,劉青鬆團隊在靶向藥物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研發的治療急性白血病的新藥,正在進行臨(lin) 床二期試驗;全國首家以腫瘤原代細胞為(wei) 特色的“活體(ti) ”生物樣本庫正在建設。
“這裏對國家科技創新項目的支持與(yu) 服務十分到位。”劉青鬆說。
走進掛牌不久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醫工融合醫療裝備創新研究平台”,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劉勇告訴記者,在安徽的全力支持下,他們(men) 與(yu) 安徽醫科大學展開醫研協同、醫工融合,加速了一批新設備的研發。
2023年,安徽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吹響了科技強省的號角。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成為(wei) 安徽重點打造的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各類先進生產(chan) 要素,加速向“高地”集結;大科學裝置衍生技術產(chan) 業(ye) 地圖,加速繪製。
安徽省領導每周協調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建設,6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ye) ,攜手成立聚變產(chan) 業(ye) 聯盟,一個(ge) 世界級聚變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正從(cong) 藍圖步入“施工”;
依托深空探測實驗室研究成果,以合肥、蕪湖為(wei) 帶動,集聚產(chan) 業(ye) 鏈400多家企業(ye) 、研發機構的空天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正加快形成;
“墨子”升空,“九章”問世,“祖衝(chong) 之”加速,“悟空”誕生……依托量子科研團隊的不斷突破,安徽量子計算正從(cong) “研發高地”向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雙高地”轉變,合肥量子信息未來產(chan) 業(ye) 科技園成為(wei) 全國首批未來產(chan) 業(ye) 科技園建設試點,集聚量子科技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60餘(yu) 家。
“科研走在了國際前沿,但我們(men) 的最終目標,是從(cong) 實驗跨越到真正獲取聚變能源。”獲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的穩態強磁場首席科學家匡光力說。
延鏈強鏈,加速產(chan) 業(ye) 聚鏈成群
3月15日,安徽省委常委會(hui) 把會(hui) 場搬到奇瑞集團,專(zhuan) 題研究汽車產(chan) 業(ye)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培育壯大。
2023年,安徽明確汽車產(chan) 業(ye) 為(wei) 全省“首位產(chan) 業(ye) ”,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專(zhuan) 班推進、集聚要素、延鏈強鏈,帶動汽車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
2023年,全省汽車產(chan) 量達249.1萬(wan) 輛,增長48.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86.8萬(wan) 輛,同比增長60.5%。在7家整車企業(ye) 帶動下,安徽建起全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規模以上企業(ye) 超4000家,年產(chan) 值1.15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產(chan) 業(ye) 是陣地,重在聚鏈成群,貴在創新引領。
以汽車為(wei) 例。安徽在全國率先立法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明確堅持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三位一體(ti) ”發展,創建安徽省新能源汽車集成技術產(chan) 業(ye) 創新研究院,“希望通過‘政產(chan) 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打造開放性服務平台。”執行院長宋廷倫(lun) 介紹。
汽車產(chan) 業(ye) 跑出加速度,是安徽著力打造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縮影。眼下的安徽,產(chan) 業(ye) 科技含量漸高,創新能力愈強。
2023年,全省光伏製造業(ye) 實現營收超2900億(yi) 元;鋰離子電池製造業(ye) 營收突破1000億(yi) 元,增長15%左右。
為(wei) 積極搶占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安徽編製了2024年至2027年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的行動方案,深度謀劃布局合成生物、化合物半導體(ti) 、人形機器人等領域。
2023年,安徽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7%,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長11.2%,對規模以上工業(ye) 增長貢獻率達到70.3%;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超1.9萬(wan) 家,居全國第八位;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總數超2.7萬(wan) 家,居全國第七位,較上年提升兩(liang) 位……一條條新賽道上,安徽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
暢通要素,促進創新生態“四鏈合一”
作為(wei) 安徽省委、省政府重點打造的重要創新平台,“科大矽穀”自2022年6月誕生以來,就肩負著安徽打造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試驗田、高科技企業(ye) 成長高產(chan) 田的重任。
2023年,合肥微觀紀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呂川和團隊帶著科技成果,從(cong) 上海來到合肥“科大矽穀”,“這裏有很多量子計算機的生產(chan) 企業(ye) ,各種平台資源豐(feng) 富,對產(chan) 品研發、成果落地有很大吸引力。”
“通過體(ti) 製機製改革,讓各類生產(chan) 要素耦合,把存量盤活,讓要素暢通,令配置高效,讓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資金鏈與(yu) 人才鏈四位一體(ti) ,是極重要的創新。”科大矽穀服務平台(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海龍說。
“科大矽穀”要解決(jue) 的,正是破解科研項目“找人、找錢、找市場”的難點與(yu) 堵點,這離不開“團隊+基金+載體(ti) ”的新運營模式。
“‘科大矽穀’主要集聚全球科技創新要素,通過羚羊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推動科技、產(chan) 業(ye) 、資本直通;通過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商學院,培育懂科技、懂產(chan) 業(ye) 、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複合型科技產(chan) 業(ye) 組織人才。”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 軍(jun) 表示,實現人才、資金、項目、技術的高效對接,將成為(wei) 安徽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生態沃土。
上午,乘高鐵從(cong) 上海來到合肥,遞交項目貸款申請,購置所需設備;下午,銀行電話告知貸款初步獲批……創業(ye) 者陳健感觸頗深:“這裏的服務確實高效!”
致力於(yu) 液體(ti) 火箭發動機科研攻關(guan) 的巨弓科技來到合肥。創始人王拴虎告訴記者,落地不到一個(ge) 月,他們(men) 已對接到了潛在業(ye) 主單位。
2023年,“科大矽穀”落地科技項目800多個(ge) ,引來全球創業(ye) 團隊人員超萬(wan) 名,擁有合肥市近43%的量子企業(ye) 、50%的合成生物企業(ye) 、55%的空天信息企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加速集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