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農業農村部農膜汙染防控重點實驗室首設東北研發中心

發布時間:2024-04-01 15:41:00來源: 人民網-吉林頻道

  地膜是一項科學技術成果,也是把“雙刃劍”,它既帶來了增產(chan) 增效、保障供給的“白色革命”,也因不合理使用引起“白色汙染”問題。近年來,如何加強廢舊農(nong) 膜分類處置,研發新型綠色可替代產(chan) 品,成為(wei) 業(ye) 內(nei) 人士關(guan) 注的焦點。

  3月29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膜汙染防控重點實驗室東(dong) 北研發中心在吉林市正式揭牌。該實驗室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批準成立,依托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環境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建設運行,研究中心在吉林一先科技有限公司設立。

  作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膜汙染防控領域在東(dong) 北地區的首家研發中心,選擇落戶在江城吉林的科技企業(ye) ,有何深意?未來又將如何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高質量發展,保障和助力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供給?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膜汙染防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勤給出答案:吉林市是著名的“化工城”,近年來,該地創新“加減法”解開了一項項綠色發展新題。而作為(wei) 專(zhuan) 注於(yu) 研發與(yu) 生產(chan) 全生物降解材料的代表企業(ye) 一先科技以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研發出具有行業(ye) 領先水平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此設立專(zhuan) 項研究實驗室,將搭建起典型作物生物降解地膜產(chan) 品的配方庫,為(wei) 推動生物降解地膜在全國試驗示範和大規模應用提供科技支撐。

  治理農(nong) 田“白色汙染” 重若千鈞

  農(nong) 用塑料薄膜簡稱“農(nong) 膜”,包含地膜和棚膜,是重要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具有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水分、促進農(nong) 作物生長等功能。資料顯示,我國已成為(wei) 全球地膜使用量最多、地膜覆蓋麵積最廣的國家。

  “薄薄的一層地膜,它的功能卻異常強大。”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膜汙染防控重點實驗室主任嚴(yan) 昌榮介紹,地膜覆蓋技術能夠極大地改善農(nong) 作物的生長環境,改變農(nong) 業(ye) 種植模式,它使得一些原本在寒冷或幹旱地區不能種植,或者種植效益不高的作物實現良好生長。

  作為(wei) 保障糧食生產(chan) 的重要技術之一,地膜覆蓋技術對於(yu) 促進農(nong) 業(ye) 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年來,無法降解的傳(chuan) 統材料和較高的回收利用成本,使農(nong) 田殘留的地膜給一些重點地區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業(ye) 環境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形成“白色汙染”的同時,還會(hui) 導致土壤板結影響播種作業(ye) 質量和效率。

  嚴(yan) 昌榮表示,對農(nong) 民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播種作業(ye) 時,地膜殘片纏繞農(nong) 機具,土壤中塑料殘留碎片阻礙了作物種子出苗和根係的生長現象。另外,破碎的地膜因無法短期降解,也會(hui) 使農(nong) 田土壤受塑料汙染導致減產(chan) 情況的發生。

  針對傳(chuan) 統塑料地膜易汙染、難回收等問題,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提出要加強研發、推廣應用生物降解地膜。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還聯合印發《“十四五”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農(nong) 田地膜殘留量實現零增長。在“限塑令”和“雙碳”目標的推動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研發新材料替代傳(chuan) 統農(nong) 膜勢在必行。

  科技護航,不給農(nong) 田土壤“添麻煩”

  農(nong) 田“白色汙染”怎麽(me) 防治?如何實現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增收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全生物降解材料成為(wei) 當前技術突破的關(guan) 鍵。

  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新產(chan) 品,是保護環境、防治“白色汙染”的有效途徑。“簡單來說,這種材料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將逐步‘融化’,產(chan) 生出水、二氧化碳和腐殖質等分解物,達到環保效果,不會(hui) 給土地和環境添麻煩。”吉林一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革說。

  實驗室裏,吉林一先科技公司商務總經理馬雪展示著這項綠色科技的最新成果:“我們(men) 研發的這款長青牌全生物降解產(chan) 品,擁有6、8、10微米三種規格的白、黑、黑白相間地膜。”據了解,使用不同顏色、不同厚度的地膜發揮出作用皆不相同。例如,黑色地膜具有較好的遮光效果,對隔熱、保水、固水和控製雜草生長等作用明顯;白色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以輔助提供種子萌發所需的光、熱、水;而黑白相間地膜則擁有更多功能性,它適用於(yu) 特殊作物,不僅(jin) 可以滿足普通地膜的保溫、保墒作用,還具有抑製雜草生長和調節地溫等作用。

  作為(wei) 評估地膜優(you) 劣的一項重要指標,水蒸氣透過量的數值直接關(guan) 係到作物長勢的好壞。據悉,國標(GB T35795-2017) 全生物降解農(nong) 用地膜要求每平方米24小時的水蒸氣透過量應小於(yu) 800克以內(nei) ,而以10微米的長青牌白色地膜為(wei) 例,其透水率僅(jin) 為(wei) 91克,在PCU地膜保溫保墒性能上達到了業(ye) 內(nei) 的最優(you) 標準。  

  “而且它的韌性極強,橫向拉伸負荷為(wei) 2.16N,縱向拉伸負荷為(wei) 3.1N,機械覆膜及人工覆膜不易破膜,耐候性良好,鋪膜後開裂期長,已經通過老化試驗的四級檢測認證,達到行業(ye) 的上限。”實驗中,工作人員用力將薄膜捅破,但卻沒有出現直線大麵積撕裂。“這表明,即便是地麵有小樹枝、石子等紮破了也不會(hui) 影響膜的整體(ti) 使用效果。”馬雪說。

  在實驗中,最令記者驚歎的是黑白相間地膜。這款地膜根據作物根係的趨溫性,將白、黑地膜功能糅合使用,耕種後可以發揮出黑白兩(liang) 款地膜的不同功能。田革表示,這是一先科技研發的在同行業(ye) 裏最先問世的首款全生物降解黑白相間地膜產(chan) 品。黑白相間部分完全互溶不會(hui) 出現開裂問題,可為(wei) 不同植物的生長習(xi) 性提供最優(you) 的解決(jue) 方案。

  既要環境友好,更要經濟可行

  推廣和使用新型可降解農(nong) 業(ye) 材料,必須從(cong) 多維度考慮,從(cong) 農(nong) 戶角度出發,既要環境友好,也需要經濟可行。

  近年來,吉林省不斷加大生物降解地膜示範推廣力度,要求各地積極協調本地財政部門,分重點區域、分重點作物,因地製宜推廣和加大生物降解地膜配套栽培技術,形成“農(nong) 民自願、企業(ye) 受益、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推廣模式。

  在長春市九台區聶家村,南山群英匯合作社負責人張平對今年挑選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連聲讚歎:“這種生物降解地膜非常省事兒(er) ,使用後它能自行降解,省去了回收時的人工撿拾費用,還能保證農(nong) 作物綠色生長,減輕土壤板結。”

  張平算了一筆賬:“有了中央補助資金對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補貼,每畝(mu) 地成本可以降至100元左右,還能夠節省超10%的人工除草、人工回收廢棄地膜的成本,算下來跟用傳(chuan) 統地膜的成本差不多,那我們(men) 肯定選生物降解地膜啦!”

  “為(wei) 了盡快把這種對環境友好,對經濟發展可行的新技術推廣應用起來,一先科技已建成2萬(wan) 噸/年PCU的生產(chan) 裝置,這是目前國內(nei) 規模最大、技術最為(wei) 先進的聚碳酸酯聚氨酯生產(chan) 裝置。”田革表示,得益於(yu) “化工城”的便利條件,一先科技生產(chan) 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主要原料可以完全實現區內(nei) 供給。值得一提的是,作為(wei) 主要原材料的新聚醚,還可以直接消耗二氧化碳,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保護環境是每一位公民,每一家企業(ye) 的共同責任。田革表示,未來,一先科技將依托農(nong) 膜汙染防控重點實驗室,不斷聚焦全新的“綠色化工”技術,以提供綠色環保產(chan) 品為(wei) 己任,致力於(yu) 全生物降解農(nong) 用地膜的進一步研發與(yu) 推廣,不斷為(wei) 種植成本做“減法”,助力農(nong) 戶種植出綠色高品質的農(nong) 產(chan) 品。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全力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應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劉勤表示,希望以農(nong) 膜實驗室吉林一先科技有限公司東(dong) 北研發中心成立為(wei) 契機,打造高性能全生物降解地膜研發與(yu) 應用的研發高地,切實加強農(nong) 田“白色汙染”治理,為(wei) 提高我國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供給保障能力,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低碳發展和提升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相關(guan) 學科創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撐。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