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山西——大城小村看生態】古村新貌
春回釜山,萬(wan) 物生長。泫水湖畔,紅掌輕遊鳧綠水;湖心島上,一行白鷺上青天。漫步在棋盤六院,青磚黛瓦,古韻清雅;置身於(yu) 枕泉山莊,枝丫舒展,嫩蕊新綠…… 不到3年時間,高平市寺莊鎮釜山村從(cong) 衰落凋敝的小山村逆襲成為(wei) 熱門打卡地,從(cong) 無人問津的空心村蝶變為(wei) 門庭若市的“香餑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從(cong) 150萬(wan) 元增加到600餘(yu) 萬(wan) 元,片區內(nei) 1800人實現就業(ye) 增收。這座藏於(yu) 深山的小山村如何點燃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引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文才道出了其中的秘訣:“吃生態飯、打康養(yang) 牌、走共富路。”
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村裏環境好了,來玩的人也多了,村民們(men) 不出門就能掙到錢。”49歲的白秀菊原本在煤礦上班,去年,她和幾個(ge) 姐妹一起回到村裏成了民宿管理員,月收入2000餘(yu) 元,她感慨道:“我現在才真正體(ti) 會(hui) 到了啥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釜山村四麵環山,植被豐(feng) 厚。村西的泫水湖碧波蕩漾,為(wei) 丹河之源;擁有300年曆史的千株老梨樹自成一體(ti) ,獨具特色;棋盤六院、宣聖廟等古建群落聚集,文化資源豐(feng) 富。
然而,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feng) 富的人文資源隨著人口的外流、村莊的衰敗逐漸被人遺忘。改變從(cong) 3年前開始。
2021年7月,釜山村被確定為(wei) 我省文旅康養(yang) 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融合發展先行示範村。當地的龍頭企業(ye) 獨具慧眼,看到了釜山廣闊的發展前景。
搶抓太行一號文旅康養(yang) 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融合發展示範帶建設的有利契機,釜山村與(yu) 高平五穀豐(fe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西長平煤業(ye) 有限責任公司、山西高平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ye) 進行合作,按照“保護、建設、運營”生態協同共進的原則,深度挖掘“綠水青山、紅色工業(ye) 、古建築群”等特色資源,堅持“路、景、村、業(ye) ”一體(ti) 謀劃、相互支撐、融合發展。完成改廁、改水、改汙“三改”任務及公共基礎設施提升、立麵改造、汙水處理站建設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依托上百年的老梨樹,修建完成了賞花小道、觀景平台和休閑露營地,打造以古梨樹種植為(wei) 主題的生態公園;利用釜山水庫豐(feng) 富的資源和生態優(you) 勢,引入遊船、水秀、浮橋等水上設施,做足“水文章”;借景造景、見縫插綠,全麵完善提升旅遊公路、環湖步道、綠道、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
基礎設施的完善、村容村貌的美化讓這個(ge) 曾經落寞的小山村出落得秀麗(li) 動人,也給村民們(men) 帶來了創收的機遇。村民田慧芳在古街開起了飯店,當起了老板。“一到節假日,生意就非常火爆,有時候一天要賣到七八千塊。”田慧芳說,村裏年齡偏大的當了保安、保潔;中年人幹起了餐飲、銷售;年輕人直播帶貨賣起了農(nong) 副產(chan) 品。“我們(men) 村裏,除了看孩子的老人外,人人有活兒(er) 幹、有工作。”隨著釜山景區的建成,越來越多的人返回了家鄉(xiang) ,1800多人在這裏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實現了就業(ye) 增收。
泫水湖畔,陳文才指著湖中央嬉戲的候鳥群如數家珍:“你看,現在這些蒼鷺、綠鷺、白鷂、石鴴等珍貴候鳥都來泫水湖安家,幼鳥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這就說明,咱們(men) 釜山的生態越來越好!”
借勢“文旅風” 打好“康養(yang) 牌”
“太精彩了,上黨(dang) 梆子和現代技術結合在一起碰撞出的火花真是亮眼!” “棋盤六院的每一堵牆、每個(ge) 房間的陳設都讓我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農(nong) 業(ye) 大棚讓孩子親(qin) 身體(ti) 驗到了無土栽培現代農(nong) 耕的先進科技,真是大開眼界。”
今年春節期間,釜山景區推出了民俗巡遊、雜耍表演、古街廟會(hui) 、非遺市集等年俗活動;《梨花仙子》《杏林春暖》《漫天潞綢美》《春色又如許》等實景演出輪番上演;泫水湖夢幻燈光秀恢弘壯觀,更是陶醉了所有遊客。
“2月10日到18日,我們(men) 接待遊客17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達到了770萬(wan) 元。”陳文才難掩心中的喜悅,“央視、省台全都報道了!”
“領略磅礴山西,感受民間藝術,探尋人文釜山”。走進棋盤六院,喜慶的紅燈籠元素點綴其間,一幅幅以炎帝文化為(wei) 主題的非遺剪紙“躍然牆上”。院子裏的每個(ge) 屋子都以一項非遺文化為(wei) 主題,戲劇、剪紙、泥塑、琺華、潞綢……各式文創產(chan) 品貫穿其中。這座建於(yu) 乾隆年間、占地2000餘(yu) 平方米的古樸院落,在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襯托下,更加熠熠生輝。“我們(men) 準備批量生產(chan)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比如琺華器、刺繡、小王盔等,現在已經在和一些工廠談合作。”陳文才說,非遺文創產(chan) 品不僅(jin) 能讓遊客感受到高平的文化魅力,也能帶動村民增加收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釜山村錨定精品康養(yang) 示範區定位,以古村舊時光休閑旅遊環線為(wei) 中心,重新修繕了棋盤六院、宣聖廟、王家大院等文物古建;運用5G、互聯網、雲(yun) 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原有的蔬菜大棚進行改造升級,打造了集休閑觀光、無人采摘於(yu) 一體(ti) 的智慧農(nong) 業(ye) 科技園;建起錢幣博物館,改造供銷社,推出獨具地方韻味的演出,營造了“釜山1978”大時代風格商業(ye) 步行古街……
“以實景劇《春色又如許》為(wei) 例,我們(men) 在創作前期走訪了晉城上黨(dang) 梆子的老藝人,聽取意見,集思廣益,又從(cong) 北京聘請了專(zhuan) 業(ye) 導演,結合釜山特有的梨園風光,全力以赴打造出集上黨(dang) 梆子、現代舞蹈、rap元素等為(wei) 一體(ti) 的演繹秀。”高平市農(nong) 投集團釜山康養(yang) 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暴秀斌說,“最近,我們(men) 還將對劇目進行升級,努力使之成為(wei) 咱們(men) 晉城乃至山西的文旅品牌。”
堅持文化賦能的同時,釜山村還不斷豐(feng) 富商業(ye) 業(ye) 態,在房租方麵提供優(you) 惠政策,吸引更多人創業(ye) 。去年國慶前夕,僅(jin) 用10天時間就建成了占地3500平方米、由100餘(yu) 個(ge) 集裝箱組成的“箱”遇釜山·記憶鄉(xiang) 愁美食集市,吸引了80餘(yu) 家餐飲店入駐。寺莊鎮趙家村村民楊鵬磊經營的奶茶店春節期間每天的營業(ye) 額達到了1萬(wan) 元。
企地“手拉手” 蹚出“共富路”
企地共建是釜山轉型成功的重要途徑,六村聯建則走出了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釜山片區創新發展了‘1+1+N’模式,‘1’為(wei) 國有資本和片區六村,‘N’為(wei) 社會(hui) 資本。”寺莊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袁俊峰說,“六村以要素入股,用出租、合作開發的方式,讓村集體(ti) 、農(nong) 民有錢掙;農(nong) 投集團以資金入股,借雞生蛋,吸引泫氏集團、吉利爾等社會(hui) 資本,共同打造集智慧農(nong) 業(ye) 、民宿旅遊、水上娛樂(le) 、文藝表演為(wei) 一體(ti) 的文旅康養(yang) ‘金名片’。”在袁俊峰看來,釜山片區所走的路子,是企業(ye) 、集體(ti) 、農(nong) 民都有錢掙的三贏局麵。
為(wei) 進一步完善村集體(ti) 、企業(ye) 和村民的利益聯結機製,寺莊鎮充分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成立了以釜山村為(wei) 中心的六村聯合黨(dang) 支部;與(yu) 當地企業(ye) 深化合作,積極整合周邊的回溝、賈村、高良、蘆家峪、李家河五村資源,連片開發,全域示範;邀請專(zhuan) 業(ye) 團隊係統化謀劃、差異化發展,依托當地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著力打造以“丹水之源慢享釜山”為(wei) 主題、六村各具特色的精品康養(yang) 片區。“每個(ge) 村都有自己的特點,因地製宜又胸懷全局。我們(men) 要通過企地合作、組團發展的方式,讓大夥(huo) 兒(er) 參與(yu) 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來,帶動更多群眾(zhong) 有活幹、有錢賺。”袁俊峰說。
摸清家底、整合資源,係統謀劃、多方發力,六村聯動、組團發展,建好機製、共富共贏,四項措施解決(jue) 了釜山村資源零散、底子薄弱、各自為(wei) 戰、利益難分的煩惱,並在不斷探索努力下形成了黨(dang) 委主導、國企運營、鎮村推進、群眾(zhong) 受益的企地合作發展模式。
在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引領帶動下,釜山片區通過股份合作、設施租賃、配套服務三種方式,累計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150萬(wan) 元;通過要素租賃、就近勞務、創業(ye) 經營三種方式,帶動群眾(zhong) 增收1700萬(wan) 元,人均增收1.5萬(wan) 元。“3+3”聯農(nong) 帶農(nong) 新路徑讓“一枝獨秀”變成了“滿園春色”,企地抱團共建共享模式繪就出了一幅“六村同發展、十裏翠畫廊”的鄉(xiang) 村新畫卷……(記者李全宏 本報通訊員高欣 郭亮)
記者手記
讓好風景變好“錢”景
近年來,鄉(xiang) 村旅遊以其優(you) 良的生態、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樣的業(ye) 態受到遊客青睞,日益成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動力。
如何把好生態、好風景變成好“錢”景?高平市寺莊鎮釜山村山水環繞、綠樹掩映,頗具年代感的步行古街,古色古香的棋盤六院,錯落有致的智慧大棚,碧波蕩漾的泫水湖……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近年來,該村認真學習(xi) 借鑒浙江“千萬(wan) 工程”的好經驗、好做法,與(yu) 當地企業(ye) 深度合作,挖掘“綠水青山、紅色工業(ye) 、古建築群”等特色資源,探索出了一條農(nong) 林文旅康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徑。
依托好生態,釜山村堅持農(nong) 林文旅康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在釋放農(nong) 村活力、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促進農(nong) 民增收方麵做了有益探索。通過與(yu) 高平五穀豐(fe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ye) 深度合作,村企聯合構建“智慧農(nong) 業(ye) +文創旅遊”的發展模式,其展現的新模式、新業(ye) 態,讓我們(men) 看到農(nong) 林文旅康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一要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消費升級;二要加快產(chan) 品創新,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三要實施品牌創新工程,提升文化內(nei) 涵。釜山村依托山水文化資源,實現生態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生態化,是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生動案例。
循道而行。釜山村的實踐也為(wei) 我省許多擁有優(you) 美自然風景的村落開辟了一條可複製、可借鑒、可持續發展的金光大道。(李全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