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河北下好未來產業先手棋

發布時間:2024-04-07 15:26:00來源: 河北日報

  原標題:河北下好未來產(chan) 業(ye) 先手棋

  用“明天”的技術鍛造“後天”的產(chan) 業(ye)

  河北下好未來產(chan) 業(ye) 先手棋

  3月4日,芯聯新(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與(yu) 揚州一家企業(ye) 簽約,為(wei) 其提供超寬譜可調諧窄線寬激光器組件。

  芯聯新公司成立一年多來,在窄線寬激光器、集成化激光收發一體(ti) 模組等產(chan) 品上不斷積累自身優(you) 勢。該公司技術總監穆春元說:“產(chan) 品的軟硬件完全自主研發,激光器調諧範圍大、速度快、線寬窄,光收發組件具備大芯徑接收、高速率、高靈敏度等優(you) 勢,能為(wei) 激光雷達和衛星空間光通信提供理想的光源。”

  現在,他們(men) 還在超窄線寬激光器技術上持續攻關(guan) ,為(wei) 量子技術做支撐。“去年,雄安新區出台了空天信息產(chan) 業(ye) 的支持政策,給企業(ye) 發展帶來更大想象空間。”穆春元信心滿滿。

  深空探測、量子計算、類腦智能……當人們(men) 還在為(wei) 科幻片中充滿未來感的“硬核”科技驚歎時,“未來”已悄然走來。

  作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最活躍的先導力量,未來產(chan) 業(ye) 正在用“明天”的技術鍛造“後天”的產(chan) 業(ye) 。

  在國家的產(chan) 業(ye) 規劃藍圖中,未來產(chan) 業(ye) 已是“熟麵孔”。“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yu) 儲(chu) 能等重大方向列入未來產(chan) 業(ye) 。今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

  往高處攀,向新處闖。如今,河北各地下好先手棋,持續開展前沿技術攻關(guan) ,讓未來產(chan) 業(ye) 這顆“金種子”加速萌發生長。

  張家口已成為(wei) 全國大數據產(chan) 業(ye) 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海量數據在這裏匯成“算力長河”。截至去年底,全市投入運營數據中心27個(ge) ,已投入運營標準機櫃超33萬(wan) 架,投入運營服務器超150萬(wan) 台。高速運轉的服務器,更是驅動著上下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目前張家口已初步形成“數據存儲(chu) +算力調度+裝備製造+應用服務”的大數據全產(chan) 業(ye) 鏈條。

  用基因技術編輯生成所需細胞,在石家莊已成為(wei) 現實。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座“細胞工廠”,上億(yi) 細胞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幹預下,在細胞內(nei) 生產(chan) 醫學所需的人源膠原蛋白。這家“未來工廠”,目前已取得國家發明專(zhuan) 利11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13件,參與(yu) 了3項國家行業(ye) 標準製定,利用基因工程、基因編輯、數據模擬等技術,建立了微生物菌種庫和符合良好生產(chan) 規範(GMP)要求的生物工廠。

  河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正高級經濟師劉靜表示,河北省是製造業(ye) 大省,具有健全的工業(ye) 體(ti) 係、深厚的產(chan) 業(ye) 基礎、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為(wei) 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提供了堅實基礎。河北省應結合資源稟賦,立足現有產(chan) 業(ye) 基礎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因地製宜、先立後破、分類指導、錯位發展,打造一批未來產(chan) 業(ye) 新高地,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實現“換道超車”。

  事實上,河北對拓展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新賽道已有謀劃。其發展方向,既契合了時代發展趨勢,也體(ti) 現了區域特色優(you) 勢。

  從(cong) 省發展改革委獲悉,河北省正在加快發展空天信息、先進算力、人工智能、綠色氫能等未來產(chan) 業(ye) 。比如,舉(ju) 辦雄安北鬥技術應用大賽,圍繞交通、農(nong) 業(ye) 等重點領域,發掘一批水平高、可推廣的應用示範案例,打造一批領先的“北鬥+”“+北鬥”行業(ye) 典型場景。加快先進算力規模部署,在張家口、廊坊等地建設全國領先的“算、存、運”數字基礎設施與(yu) 服務基地,推進本土行業(ye) 應用大模型的培育孵化及轉化應用,推動一批人工智能合作項目落地實施。加快高效製氫、純化、儲(chu) 運和加氫等技術裝備及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氫能應用場景,促進氫能技術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發展。(記者馮(feng) 陽、王育民)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