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海葬船長的最後一次出航

發布時間:2024-04-08 14:56:00來源: 人民網-遼寧頻道

  見到陳琦,是在他的那艘海葬船上。他摘下船長帽子,右手搭在船舷上,做最後的告別。

  海浪推著船兒(er) 去往海的深處,裝滿骨灰的降解罐在海麵上浮浮沉沉,家屬們(men) 在做最後的告別。

  家屬告別逝去的親(qin) 人,陳琦告別的是這艘船。這是大連第一艘,也是全國第一艘海葬專(zhuan) 用船。陳琦開船40餘(yu) 年,最近他的船長執照到期,要退休了。

  清明節前,陳琦迎來了作為(wei) 船長的最後一次出航。“以前覺得今天可能會(hui) 很特殊。”陳琦邊說,邊在碼頭迎接參加海葬的家屬,引導大家上船坐好,他才回到船長的位置。

  這位頭發花白、經驗豐(feng) 富的老船長讓許多家屬感到安心。

  鳴笛三聲,海葬船離開碼頭,駛向黃海。逝者家屬安冬莉在船尾用力拋撒著餅幹渣,吸引一大群海鷗緊跟隨船的尾部。安冬莉與(yu) 家人連夜從(cong) 內(nei) 蒙古驅車趕來,“我們(men) 那沒有海,老父親(qin) 就喜歡海。”安冬莉遵循老父親(qin) 的心願,入海為(wei) 安。

  近5年,每年有約8000具骨灰在陳琦的海葬船上灑向大海。但是27年前,陳琦剛選擇做海葬事業(ye) 的時候,當年選擇海葬的僅(jin) 有2例。

  陳琦接待海葬初體(ti) 驗“不忍直視”。陳琦回憶,當初經驗不足,一些家屬拿著親(qin) 人的骨灰盒來到船上,沒有儀(yi) 式、沒有音樂(le) 和鮮花,隻有簡單的撒骨灰場麵,還撒到了在場人的臉和身上。種種不專(zhuan) 業(ye) 的行為(wei) 惹怒了這些家屬,他們(men) 甚至還和陳琦打了一架。

  挨了打之後的陳琦,想著實在不行還是開旅遊船吧。“不知道遊客從(cong) 哪聽說的,說我的船拉過骨灰,這誰還敢來坐我的船。”陳琦說。

  後來遼寧推進殯葬改革,對集體(ti) 海葬有了新的支持政策,這堅定了陳琦做專(zhuan) 業(ye) 海葬的想法。在相關(guan) 部門的幫助下,陳琦的船成了全國第一艘海葬專(zhuan) 用船。

  2023年,僅(jin) 這一艘船就舉(ju) 辦海葬活動400餘(yu) 場,每場結束,都有家屬向陳琦連聲道謝。每當這時,陳琦的兒(er) 子陳金都覺得父親(qin) 很了不起。“每一位父親(qin) 都是兒(er) 子的榜樣,我也一樣。”陳金說。

  2015年,陳金做了一個(ge) 網站,叫大連海葬紀念園,家屬可以為(wei) 逝去的親(qin) 屬建立專(zhuan) 屬的網上紀念館,上傳(chuan) 照片,寫(xie) 追憶的文章,也可以網上獻花,這個(ge) 網站一直到現在還有家屬在使用。

  “海葬有祭祀不便的缺點,所以我們(men) 當時做了一個(ge) 祭祀網站,可以雲(yun) 祭祀。”陳金說。

  船開到了指定投放區域,又是鳴笛三聲,安冬莉準備投放。她雙手放線,一點一點地將降解罐投放到海麵上,激起浪花一朵。

  海上總是多雲(yun) ,海風總會(hui) 眯眼。在海葬現場,很難見到痛哭失聲的告別,人們(men) 大多是默默流淚。

  “請投放完的家屬,麵向大海,向我們(men) 的親(qin) 人三鞠躬。”陳琦的兒(er) 子陳金今天穿上了潔白的船長服,手拿話筒:“一鞠躬、二鞠躬...”

  “默哀畢,請各位家屬回到船艙內(nei) ,我們(men) 準備返航。”陳金說完回到駕駛室,把船長帽掛在門上,父親(qin) 的那頂帽子旁邊。

  兩(liang) 個(ge) 帽子挨在一起,一頂老化發黃,一頂潔白如新。

  返航時,陳金坐在了船長的位置上。父親(qin) 的舵,陳金把得很穩,可陳琦還是一直站在兒(er) 子身後。他總是很擔心,總覺得兒(er) 子還需要磨練。陳金早已有了很多規劃,他想完善海葬流程,增加更多人性化的告別儀(yi) 式;他想細分海葬區域,遠海和近海等多處海域供人挑選;他想跟拍降解罐溶解過程,滿足家屬更多心理要求;他還想增加祭祀方式,打通陸地與(yu) 大海的心靈之路。

  “還是有些舍不得,還有些心願沒實現。”陳琦的遺憾藏在心裏,他想把海葬做得更好,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

  “從(cong) 前覺得今天可能會(hui) 很特殊,但今天真的來了,好像也沒什麽(me) 不一樣。”陳琦笑著說。“就是明天不用早起了而已。”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