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端”找答案,讓春管“耳聰目明”
原標題:在“雲(yun) 端”找答案,讓春管“耳聰目明”
在“雲(yun) 端”找答案,讓春管“耳聰目明”
——春耕春管一線見聞②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3月20日,在邯鄲市永年區5G智慧農(nong) 業(ye) 園指揮調度中心,河北可利爾種業(ye) 有限公司智慧農(nong) 業(ye) 園負責人杜曉義(yi) 正通過屏幕密切關(guan) 注著麥苗長勢、氣象趨勢和土壤墒情。
今年春耕時節,杜曉義(yi) 用5G技術對種植的1000畝(mu) 小麥進行生產(chan) 管理。小麥墒情怎麽(me) 樣,有哪些病蟲害要防治……這些以往需要農(nong) 民靠種地經驗來解決(jue) 的問題,如今在“雲(yun) 端”都能找到答案。
“以前種地,什麽(me) 時間施肥、澆水,施多少肥、澆多少水,全憑經驗。現在哪塊地缺肥,哪塊地需要澆水,電腦上一看就知道。”杜曉義(yi) 指著屏幕上的數據告訴記者,每天不斷上傳(chuan) 、更新的數據,讓每個(ge) 地塊的春管“耳聰目明”,有效提高了管理決(jue) 策的精準度。
透過屏幕,農(nong) 業(ye) 氣象、作物長勢、土壤墒情、病蟲害等都能實時監測,監測結果在電子屏幕上可隨時點擊觀看。
“你看,這塊麥田土壤含水量和溫度以及大氣溫度、濕度、風速風向、光照強度等,都一目了然。”杜曉義(yi) 說,依托以5G為(wei) 核心的通信技術,向下連接各類農(nong) 業(ye) 物聯網設備,向上承載平台數據應用,打造農(nong) 業(ye) 信息一張圖,讓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方式變了樣。
蟲情燈、土壤墒情站、水肥一體(ti) 機……走進位於(yu) 永年區西蘇村的河北可利爾種業(ye) 有限公司小麥種植基地,田間地頭的“神器”一個(ge) 接一個(ge) ,讓這裏的麥田顯得有些與(yu) 眾(zhong) 不同。
在田間,多功能氣象站像農(nong) 田的“哨兵”一樣矗立著,通過自身裝載的高精度傳(chuan) 感器,實時采集風速、風向、雨量、溫濕度等數據,並及時傳(chuan) 送到後台終端。
氣象千萬(wan) 變,十裏不同天。杜曉義(yi) 說,有了多功能氣象站對農(nong) 田環境氣象要素的自動監測,小麥種植中的施肥、打藥、灌溉也就有了更多科學依據。
在蟲害防治分析上,麥田裏安裝的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也“大顯神威”。通過對害蟲進行自動誘捕、數據采集、昆蟲識別計數,並與(yu) 係統中的相應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可實現蟲害預警的自動化、可視化和智能化,精準為(wei) 麥田“把脈問診”。
綠油油的麥田裏,一條條黑色的滴灌帶好似毛細血管,將水精準送達各處。
“我們(men) 使用淺埋滴灌技術澆地,省水又省工,實現了從(cong) ‘大水漫灌’到‘精準澆灌’的轉變。”杜曉義(yi) 說,傳(chuan) 統的澆地方法既費時又費力,用上淺埋滴灌技術,不僅(jin) 節水高效,水肥一體(ti) 化還能讓肥料直接灌溉到麥苗根部,減少肥料揮發,促進小麥苗壯根強。
手機成了新農(nong) 具,數據成了新農(nong) 資,農(nong) 民挑上了“金扁擔”。“省人工、省肥料、省農(nong) 藥……一畝(mu) 地的種植成本至少節省50%。”農(nong) 業(ye) 科技的運用讓杜曉義(yi) 嚐到了甜頭,“你瞧,種地是不是越來越酷炫了!”(記者郝東(dong) 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