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躬耕鄉野 大有作為

發布時間:2022-01-12 09: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莊嚴(yan) 宣告:“經過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men) 實現了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hui) ,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有這樣一支隊伍——科技特派員,他們(men) 用心用情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三農(nong) ”政策,不遺餘(yu) 力傳(chuan) 播農(nong) 業(ye) 科技,勇做科技創新創業(ye) 領頭羊,勇挑帶領鄉(xiang) 村脫貧致富重擔,為(wei)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特派員製度是習(xi) 近平同誌擔任福建省省長期間,在南平市探索農(nong) 村工作機製推行的一項創新實踐。2002年,科技部總結了南平科技特派員實踐經驗,在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倡導、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科技特派員製度。他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導推動建立科技特派員製度。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科技特派員製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

  19年來,浙江矢誌不渝踐行習(xi) 近平同誌指示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幹,久久為(wei) 功抓落實。科技特派員製度在之江大地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點亮了農(nong) 村發展的科技之光,架通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橋梁,延長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結出了累累碩果。

  “授之以漁”,科技下鄉(xiang) 送來“財神爺”

  2003年4月8日,浙江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員踏上征程。他們(men) 來自浙江大學、中國水稻所、浙江省農(nong) 科院等國家及省級高校科研院所,平均年齡僅(jin) 38歲。

  2003年4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來到淳安縣楓樹嶺鎮下薑村調研。聊起如何解決(jue) 貧困問題,村民們(men) 說:“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習(xi) 近平同誌說:“省裏研究一下,給你們(men) 村派一個(ge) 科技特派員來。”

  在習(xi) 近平同誌的關(guan) 心下,作為(wei) 浙江省派到基層的第101名科技特派員,省中藥研究所教授級高工俞旭平不久就來到這個(ge) 集庫區、老區於(yu) 一體(ti) 的山村,一幹就是十幾年。俞旭平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投資項目,培育農(nong) 村合作組織,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起了梔子樹、杭白菊等特色中藥材。昔日的貧瘠鄉(xiang) 鎮,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浙江省中藥材之鄉(xiang) ”。到2017年,楓樹嶺鎮中藥材種植麵積達1.4萬(wan) 畝(mu) ,全鎮中藥材年總收入5985萬(wan) 元。

  十多年的科技特派員經曆,成了俞旭平奮鬥芳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先後獲評全國優(you) 秀科技特派員、浙江省功勳科技特派員、浙江最美科技人。“與(yu) 村民們(men) 之間的深情厚誼將永遠珍藏在我內(nei) 心深處。”他說,“作為(wei) 科研人員,一定要踏踏實實做事,認真對待手頭上的每一項工作。”

  從(cong) 2005年起,浙江全麵推開科技特派員製度,並在全國率先實現每個(ge) 鄉(xiang) 鎮都有一名科技特派員。他們(men) 牢記使命,幫助當地製訂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把先進農(nong) 業(ye) 科技和現代理念帶給農(nong) 民,把資金、技術、信息等一係列要素導入農(nong) 村,激發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創業(ye) 活力,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

  地處大山之中的麗(li) 水市縉雲(yun) 縣大源鎮龍坑村,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中國農(nong) 科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強利用這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動員當地農(nong) 民在荒山上種植黃茶,讓偏僻山鄉(xiang) 變成“千畝(mu) 黃茶第一村”。目前有293戶農(nong) 戶種植黃茶,總種植麵積達1500多畝(mu) ,投產(chan) 茶園平均畝(mu) 產(chan) 值2.1萬(wan) 元。

  浙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研究員包崇來,被派駐到麗(li) 水市青田縣章村鄉(xiang) 。他手把手教會(hui) 了當地農(nong) 民種植高產(chan) 茄子新品種,示範戶畝(mu) 均收入從(cong) 3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如今,茄子產(chan) 業(ye) 已成章村鄉(xiang) 的農(nong)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累計增收5800萬(wan) 元。

  2005年,浙江大學教授汪自強來到溫州市泰順縣萬(wan) 排鄉(xiang) 時,當地農(nong) 民種植甘薯年收入隻有1000元。他為(wei) 當地引入兩(liang) 個(ge) 甘薯新品種,第二年,村民種植甘薯人均收入就多了500元。此後十幾年,他每年約有80天都在田間地頭為(wei) 群眾(zhong) 服務,為(wei) 當地引進農(nong) 作物新品種129個(ge) ,幫助當地農(nong) 民增收10倍。

  19年來,浙江省、市、縣三級累計派出科技特派員2萬(wan) 人次,其中個(ge) 人科技特派員1.7萬(wan) 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員36家、團隊科技特派員504個(ge) ;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7萬(wan) 多項次,技術培訓12萬(wan) 多場,培訓680多萬(wan) 人次。

  科技特派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專(zhuan) 業(ye) 特長積極培育、壯大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使“茶葉之村”“竹子之鄉(xiang) ”“紅糖之鎮”“柑橘之縣”遍布全省。群眾(zhong) 紛紛表示,科技特派員把知識帶到哪裏,哪裏的百姓就富了。可以說,科技特派員成為(wei) 農(nong) 民心中當之無愧的“科技財神爺”。

  截至2015年,浙江省全麵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在全國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科技特派員作出了重要貢獻。

  打通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

  19年來,浙江省廣大科技特派員牢記習(xi) 近平同誌囑托,把學問做在田間地頭,把論文寫(xie) 在大山深處。

  金華市武義(yi) 縣被譽為(wei) “中國香菇之鄉(xiang) ”。由於(yu) 傳(chuan) 統種菇方式落後,菌農(nong) 們(men) 自己做菌棒不僅(jin) 辛苦,需要幾天幾夜守著不睡覺,且成品率沒有保障,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一行。2011年,武義(yi) 縣科技局組織創辦了食用菌有限公司,創新科技推廣和服務模式。由企業(ye) 提供資金,浙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食用菌專(zhuan) 家蔡為(wei) 明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為(wei) 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武義(yi) 縣科技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自從(cong) 武義(yi) 縣被確定為(wei) 浙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事業(ye) 法人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對象以來,合作方式由單純建基地、做示範、搞培訓,向聯合攻關(guan) 、協同創新、合作經營轉變,真正實現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實現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和高校改革發展的雙贏共享。

  2006年,派駐麗(li) 水市的浙江農(nong) 林大學教授斯金平在與(yu) 農(nong) 民打交道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個(ge) 經驗:一定要讓新技術簡單化、平民化。一個(ge) 初中文化水平的農(nong) 民,到他這兒(er) 學習(xi) 幾天就能掌握整套種植技術。

  鐵皮石斛是珍貴的中藥材,針對大棚種植成本高、風險大、技術複雜,有的農(nong) 民進不了這個(ge) 產(chan) 業(ye) 的問題,斯金平團隊又進一步研發出岩壁附生、活樹附生、立體(ti) 栽培、盆栽等新型栽培模式,開發建立“不砍樹也能富”的近野生栽培新模式,適合更多地區的農(nong) 民種植。這種模式得到認可,由斯金平團隊和浙江森宇實業(ye) 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鐵皮石斛品種選育與(yu) 高效栽培”項目獲2016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技特派員不能隻局限在某個(ge) 項目某個(ge) 點,一定要著眼於(yu) 全產(chan) 業(ye) 。”這是斯金平一直以來的理念。除傳(chuan) 統鐵皮楓鬥和鮮品外,斯金平團隊和行業(ye) 內(nei) 龍頭企業(ye) 合作開發了鐵皮石斛顆粒劑、膠囊、片劑、浸膏、口服液、飲料等附加值較高的精深加工產(chan) 品。

  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幫著農(nong) 民賺……19年間,浙江科技特派員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耕耘在“三農(nong) ”事業(ye) 上。據統計,截至目前,浙江省級科技特派員共牽頭實施科技項目9515項,支持發展農(nong) 業(ye) 企業(ye) 432家,建立利益共同體(ti) 1632家,解決(jue) 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204.1萬(wan) 人,創建各類科技示範基地120多萬(wan) 畝(mu) ,實現經濟效益98.58億(yi) 元。

  浙江實踐充分證明,科技特派員這一源於(yu) 基層探索的製度創新,填補了農(nong) 技服務空白,打通了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滿足了廣大農(nong) 民的迫切需求。這一製度也為(wei) 廣大農(nong) 技人員服務“三農(nong)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開辟了有效途徑,搭建了廣闊舞台。

  從(cong) “精準施策”到“高質量推進”,“浙江實踐”在創新中不斷完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創新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製度作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廣大科技特派員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有了思想引領,科技特派員製度在浙江大地萌芽、發展並不斷成熟,成為(wei) 浙江加快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促進農(nong) 民持續增收進程中一項重要製度創新、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踐表明,唯有精準選派才能實現精準幫扶,唯有係統幫扶才能提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整體(ti) 科技經濟實力,唯有與(yu) 時俱進才能保持鮮活生命力和先進性。

  精準謀劃,高站位開展頂層設計。浙江省委、省政府從(cong) 工作伊始就高站位做好謀篇布局。2003年至今,浙江科技特派員製度由最初在全省最不發達的100個(ge) 鄉(xiang) 鎮開展試點,到2005年在全省欠發達地區全麵推行,2008年選派隊伍從(cong) 個(ge) 人科技特派員擴展到團隊和事業(ye) 法人科技特派員,再到2017年進一步向全省域拓展,通過由點帶麵、分步實施,確保製度在試點摸索、積累經驗中完善發展。省級選派科技特派員把省級及以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wei) 選派渠道,較好地確保了隊伍的高質量,也為(wei) 高層次科技專(zhuan) 家下沉並服務基層暢通了渠道。2003年以來,先後出台《關(guan) 於(yu) 向欠發達鄉(xiang) 鎮派遣科技特派員的通知》《關(guan) 於(yu) 全麵推行科技特派員製度的通知》等一攬子政策,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係統支撐科技特派員製度發展的良好工作格局。從(cong) 2017年開始,科技特派員工作製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省級個(ge) 人科技特派員項目經費標準由每人每年5萬(wan) 元提高到10萬(wan) 元。

  精準選派,高水平對接地方需求。為(wei) 突出問題導向,做到有的放矢,浙江省特派員工作從(cong) 需求對接階段就強調供需雙方對接要精準。首先,雙向選擇,擇優(you) 選派。在地方提出選派需求後,管理部門匯總需求並麵向省屬高校院所公開發布和征集,將結果匹配後再返回地方二次選擇或調整,確保精準對接、雙向選派。其次,一人派駐,團隊支持。雖然每個(ge) 鄉(xiang) 鎮隻派駐一名科技特派員,但這名特派員後麵是派出單位的強大團隊支撐。一旦科技特派員在鄉(xiang) 鎮遇到技術方麵的問題,各派出單位都能充分調動資源,全力幫助解決(jue) 。再次,提高選派質量,不搞“拉郎配”,對不能滿足基層需求的及時進行動態調整。選派人員是真正紮根基層服務農(nong) 村,真正通過“選”和“派”的程序,帶著任務、項目和資金到農(nong) 村一線,服務期限兩(liang) 年,紮根地方每年3個(ge) 月以上。

  精準服務,高質量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全省在原一鄉(xiang) 一名科技特派員的基礎上,建立了法人和團隊科技特派員製度,進一步發揮高校院所整體(ti) 力量服務於(yu) 縣域經濟和區域特色產(chan) 業(ye) ,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特派員服務體(ti) 係。針對派駐地產(chan) 業(ye) 特色和農(nong) 民實際需求,不斷探索總結推廣有效的科技服務模式,形成了“1人+1鄉(xiang) ”的個(ge) 人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1隊+1業(ye) ”的鄉(xiang) 村團隊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1企+1策”的工業(ye) 團隊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1家+1縣”的法人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點從(cong) 帶動欠發達地區脫貧脫困向支撐全省農(nong) 富民強轉變。目前,除省財政重點支持的加快發展地區外,發達地區也可申請派駐科技特派員,經費由地方自行解決(jue) 。2017年,為(wei) 延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條,支撐農(nong) 村綜合經濟發展,科技特派員專(zhuan) 業(ye) 領域開始由一產(chan) 逐步向二三產(chan) 拓展,當年省派非農(nong) 專(zhuan) 業(ye) 個(ge) 人科技特派員占比約13.6%,2019年已提高到16.2%。

  精準管理,高效率保障製度運行。為(wei) 實現科技特派員製度高效運行,浙江省不斷強化政策保障、優(you) 化管理模式。浙江省規定,對開展農(nong) 村科技公益服務的特派員5年內(nei) 保留原單位工資福利、崗位、編製,工作業(ye) 績納入科技人員考核體(ti) 係。省委、省政府每兩(liang) 年表彰一批優(you) 秀科技特派員和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ti) ,至今有406家單位、1621人次獲表彰。每兩(liang) 年對市、縣科技特派員的工作表現和服務進行評價(jia) ,確定等次。縣(市、區)對縣域內(nei) 派駐的特派員工作績效進行評價(jia) ,結果通報派出、派駐單位,確保科技特派員工作幹出實效。通過建立科技特派員信息化管理平台,簡化合同簽訂模式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以“四個(ge) 更加突出”讓科技特派員到基層更加大有作為(wei)

  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中國要強,農(nong) 業(ye) 必須強;中國要美,農(nong) 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nong) 民必須富。科技特派員製度凝結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三農(nong) ”工作的深邃思考和實踐探索,是浙江做好“三農(nong) ”工作的“金鑰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留給浙江的寶貴財富,具有曆久彌新的時代價(jia) 值和影響深遠的實踐意義(yi) 。

  新階段賦予新使命,新任務提出新要求。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是“三農(nong) ”工作重心的曆史性轉移。科技特派員將承擔更加重要的使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技特派員製度是一項源於(yu) 基層探索、群眾(zhong) 需要、實踐創新的製度安排。為(wei) 進一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12月,浙江省出台《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員製度的實施意見》,推動科技特派員製度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堅持發展科技特派員製度作為(wei) 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應有之義(yi) ,在實踐中要體(ti) 現“四個(ge) 更加突出”,堅定不移地將科技的旗幟插遍縣鄉(xiang) 村。尤其是要聚焦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立足山區26縣發展實際,依靠科技賦能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推動科技特派員紮根山區26縣發展,為(wei) 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有力支撐。

  更加突出精準選派,把最優(you) 秀的科技人員選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好鋼用在刀刃上,科技特派員要用在基層群眾(zhong) 的急需處。堅持“個(ge) 人自願、雙向選擇”原則,讓科技特派員特點和優(you) 勢與(yu) 各地需求更加精準對接、擇優(you) 選派。進一步拓寬選派視野,打破專(zhuan) 業(ye) 、身份、地域等各種界限,將選派單位從(cong) 原來19家涉農(nong) 高校院所拓展到全省高校科研院所,選派專(zhuan) 業(ye) 從(cong) 原來的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拓展到機械設計、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創意設計等領域。不僅(jin) 要在省內(nei) 選,而且也可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選,真正把那些有情懷、有能力的人選派下去。科技特派員作為(wei) 浙江山區26縣和發達地區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很重要的人才隊伍和支撐,要圍繞“一縣一產(chan) 業(ye) ”,按照“一業(ye) 一支隊伍”的配置思路,推動26縣將科技特派員作為(wei) 地方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由縣(市、區)政府組織相關(guan) 部門進行統籌管理和係統配置。

  更加突出政策鼓勵與(yu) 市場激勵相結合,讓科技特派員“名利雙收”。要繼續用好政策鼓勵的指揮棒,對科技特派員拿出看得見、摸得著的鼓勵措施,特別是要在工作經費、福利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麵給予傾(qing) 斜,把基層導向、實幹導向鮮明地樹立起來。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激勵作用,改變以往過多強調科技公益性扶持和無償(chang) 服務的做法,加快推進科技特派員分配收益製度改革,鼓勵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入股、知識產(chan) 權入股、領辦創辦企業(ye) 等方式,與(yu) 服務對象結成利益共同體(ti) ,讓科技特派員付出越多、得到越多、成果越大、收益越大。

  更加突出嫁接推廣融合,推動科技特派員製度多領域、全區域落地生根。積極探索新型科技特派員跨界、跨區域服務模式,加快服務領域向產(chan) 前、產(chan) 中、產(chan) 後全麵拓展,向生產(chan) 、生活、生態全麵拓展,向農(nong) 業(ye) 、工業(ye) 、服務業(ye) 全麵拓展。要突出力量整合,鼓勵個(ge) 人特派員之間廣泛開展合作,加強生產(chan) 、經營、管理等方麵的技術集成。深化團隊特派員製度,幫助縣(市、區)培育一個(ge) 產(chan) 業(ye) 或做大做強一個(ge) 產(chan) 業(ye) 。引導法人特派員與(yu) 結對縣(市、區)共建多種形式的產(chan) 學研聯合體(ti) 、技術創新合作組織。

  更加突出創新治理,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強對省級特派員和團隊、法人特派員工作的第三方評價(jia) ,確保特派員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做出成效。將特派員工作作為(wei) 地方經濟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納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內(nei) 容。鼓勵有能力的特派員掛職科技副(鄉(xiang) )鎮長、駐村第一書(shu) 記。進一步提升特派員在服務地方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經濟發展中的谘詢建議權和話語權,把科技特派員的真知灼見吸納到黨(dang) 委政府的相關(guan) 決(jue) 策中來。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陸健,浙江農(nong) 林大學浙江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潘偉(wei) 光,浙江省科技廳農(nong) 村處〔科技特派員辦公室〕處長錢玉紅;執筆:陸健)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