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行動照亮家庭團圓路
2021年,公安機關(guan) 找回曆年失蹤被拐兒(er) 童10932名
“團圓”行動照亮家庭團圓路(法治頭條)
在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狹長的走廊通道裏,王玉菊(化名)夫婦來回踱著步,焦急地等待著DNA比對結果。
32年裏,王玉菊夫婦沒有停止過對雙胞胎女兒(er) 的尋找。得知公安機關(guan) 正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團圓”行動,他們(men) 馬上到當地公安機關(guan) 尋求幫助。
“每一個(ge) 失散親(qin) 人的家庭,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尋親(qin) 之苦和骨肉分離的思念之痛,都渴望早日找回親(qin) 人、全家團圓。為(wei) 離散家庭消除痛苦、實現團圓是我們(men) 公安機關(guan) 的重大責任。”公安部刑事偵(zhen) 查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2021年,全國公安機關(guan) 開展為(wei) 期一年的“團圓”行動,全力偵(zhen) 破拐賣兒(er) 童積案、全力緝捕拐賣兒(er) 童犯罪嫌疑人、全麵查找失蹤被拐兒(er) 童。截至2021年12月,已找回曆年失蹤被拐兒(er) 童10932名。
“看到失散多年的家庭團聚,再苦再累都值得”
“沒錯!就是她們(men) !”
經過反複的遺傳(chuan) 信息核查和人像比對,最終確認福建汪銀銀(化名)和安徽趙珊(化名)的生物信息與(yu) 王玉菊夫婦吻合,屬於(yu) 親(qin) 子關(guan) 係。民警胡祥雨興(xing) 奮地把檢驗結果第一時間告訴了王玉菊夫婦。
胡祥雨,來自綿陽市公安局刑偵(zhen) 支隊,主要負責打拐工作。“團圓”行動開展以來,為(wei) 了讓群眾(zhong) 尋親(qin) 更加方便,綿陽公安機關(guan) 在重點地區成立了3個(ge) 以打拐民警名字命名的反拐尋親(qin) 工作室,“胡祥雨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以工作室為(wei) 依托,截至2021年12月13日,胡祥雨和當地打拐民警一共幫助116個(ge) 家庭實現了團圓。
汪銀銀和趙珊的信息雖然比對成功了,但還有一件事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在胡祥雨心裏。“找到孩子隻是複雜工作的第一步。”胡祥雨說。
原來,由於(yu) 事發突然,汪銀銀和趙珊沒有思想準備,對認親(qin) 抱有一些抵觸情緒。
胡祥雨反複通過短信、電話、微信聯係,並專(zhuan) 程跑到福建、安徽,與(yu) 汪銀銀和趙珊不斷溝通,解釋情況,終於(yu) 獲得了她們(men) 的理解和信任。2021年10月30日,在綿陽公安的見證下,失散32年的王玉菊一家重獲團圓。
“感謝你們(men) 的辛苦付出,你們(men) 真是人民英雄!”王玉菊抱著兩(liang) 個(ge) 女兒(er) ,激動地對胡祥雨等民警表示感謝。
安徽省公安廳刑警總隊“打拐辦”負責人楊菁表示,“雖然大家長期超負荷工作,但每當看到失散多年的家庭團聚,再苦再累都值得!”
“每位民警都承擔數項任務,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專(zhuan) 職打拐民警沒有幾個(ge) 人。大家的任務特別重,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的民警依然奮戰在打拐工作第一線,為(wei) 的就是努力讓更多家庭實現團圓。”楊菁介紹,很多民警發現了線索就住在當地,一遍遍地采集信息、血樣,反複走訪摸排,如同是在找尋自己的親(qin) 人。
“公安機關(guan) 更加有能力、有條件承擔起這份重任”
“團圓”行動中,找到的失蹤被拐人員與(yu) 親(qin) 人分離時間最長達74年。
“受限於(yu) 技術條件等原因,以前很多失蹤被拐兒(er) 童案件沒有得到及時偵(zhen) 破。隨著DNA技術和人像比對技術不斷發展、公安辦案能力持續提升、打拐工作機製不斷完善,尤其是公安部部署開展命案積案攻堅行動以來,各地公安機關(guan) 在組織指揮、技術支撐、區域協作等方麵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公安部刑偵(zhen) 局副局長童碧山介紹。
人民群眾(zhong) 期盼的,人民警察一直沒有放棄。“現在,公安機關(guan) 更加有能力、有條件主動承擔起這份重任。”童碧山說。
“我覺得差不多了,肯定是這個(ge) !”參加“團圓”行動刑事技術集中比對會(hui) 戰的民警李海燕很自信。
2021年5月的一天,天津市公安局刑偵(zhen) 總隊刑事技術專(zhuan) 家呂遊正拿著一張被拐男孩祁吉5歲時的照片在電腦屏幕前仔細做著對比,突然發現一名廣東(dong) 省汕頭市的男子和祁吉的五官特征高度相似,馬上請李海燕幫忙聯係地方公安機關(guan) 核查。
“通過對祁吉小時候的照片進行技術增強和清晰化處理,我們(men) 得到了200多個(ge) 高度相似的照片,經過兩(liang) 天不斷甄別篩選,最終找到一個(ge) 生物特征最符合的男孩,反複比對分析後,最終確認這個(ge) 男孩就是祁澤華、龍大娥夫婦失散25年的兒(er) 子。”呂遊說。
“人像比對技術之前不成熟,準確率低,沒有大範圍應用在打拐領域,這幾年通過不斷迭代發展,人像比對技術準確率有了大幅提升。”2021年9月,呂遊再次參加公安部組織的第二次技術比對會(hui) 戰,每天依舊工作近10個(ge) 小時,查看上千張照片,但他覺得很有成就感,“我們(men) 甚至還比中過一張被拐兒(er) 童的百日照”。
同樣參加過技術比對會(hui) 戰的公安部物證中心情報處處長劉冰介紹,將DNA技術與(yu) 人像比對技術成功融合,是這次“團圓”行動最大的技術嚐試和突破,得到了“1+1>2”的效果。
據介紹,目前,我國DNA檢測技術和數據信息庫建設處於(yu) 世界一流水平,檢驗方法穩定可靠,識別準確率越來越高,為(wei) 找到失蹤被拐兒(er) 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成為(wei) 這次“團圓”行動取得豐(feng) 碩戰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繼續加大宣傳(chuan) 力度,幫助更多的離散家庭團聚”
“團圓行動,免費采集DNA”“圓夢有路助愛回家”“你和你的親(qin) 人隻差一滴血的距離”,在失蹤被拐兒(er) 童案件發生的重點地區,經常能看見印有這些宣傳(chuan) 標語的海報。
DNA檢測是最終認定失散家庭是否屬於(yu) 親(qin) 子關(guan) 係的唯一辦法。但一直以來,警方掌握的血樣有限,給認定失蹤被拐兒(er) 童和父母的親(qin) 子關(guan) 係增加了難度。
“這次‘團圓’行動的一個(ge) 重大亮點,就是廣泛宣傳(chuan) 動員群眾(zhong) 積極到公安機關(guan) 采血,為(wei) 失散家庭尋親(qin) 提供破案線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安機關(guan) 為(wei) 失散家庭找到親(qin) 人的可能。”公安部刑偵(zhen) 局打拐辦副處長孟慶甜介紹,公安機關(guan) 充分利用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媒體(ti) 資源,廣泛發動社會(hui) 各界和廣大群眾(zhong) 參與(yu) 支持,力爭(zheng) 讓更多失蹤被拐兒(er) 童父母、疑似被拐人員、身源不明人員了解“團圓”行動。
“三十幾年了,本來都不抱希望了,完全沒想到竟然真的比中了。”回想起當時的場景,董然(化名)仍然有些激動。
原來,從(cong) 小被拐賣到上海的董然偶然間看到“團圓”行動相關(guan) 宣傳(chuan) ,馬上到當地公安機關(guan) 進行了采血。打拐民警隨即把董然的血樣錄入“全國公安機關(guan) 查找被拐賣/失蹤兒(er) 童信息係統”。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成功比中四川省蒼溪縣董國梁(化名)夫婦。時隔30餘(yu) 年,董然終於(yu) 找到了親(qin) 生父母。
“新案好破,積案難辦”是民警辦案的共識。積案破案線索少、技術手段少,偵(zhen) 破很有難度。尤其是失蹤被拐兒(er) 童積案,往往涉及好幾個(ge) 省份,一個(ge) 小孩可能被轉賣多次,線索很容易中斷。現在重啟這些積案,既要找丟(diu) 失的孩子,又要重新確立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guan) 遇到很多困難。
“找到失蹤被拐兒(er) 童隻是‘團圓’行動的第一步。”孟慶甜表示,“接下來,公安機關(guan) 將緊盯偵(zhen) 破案件、緝捕犯罪嫌疑人,打擊涉案犯罪各環節,同時繼續加大宣傳(chuan) 力度,幫助更多的離散家庭團聚。”據了解,截至2021年12月,公安機關(guan) 已經成功偵(zhen) 破拐賣兒(er) 童積案350餘(yu) 起,抓獲拐賣兒(er) 童犯罪嫌疑人890名。(記者 張天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