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理性、泡沫、詐騙?元宇宙離普通人還有多遠

發布時間:2022-01-17 10:0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剛剛過去的2021年,被看作是元宇宙元年。一些人相信,互聯網的“轉型窗口期”已經開啟,而轉型的方向,就是元宇宙。

  科幻作家劉慈欣被稱為(wei) “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前不久,網上流傳(chuan) 著“劉慈欣怒懟元宇宙”“劉慈欣稱元宇宙將引導人類走向死路”的消息。談及這些傳(chuan) 聞,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沒說過。此前,我沒有對元宇宙發表過評論,我不是很了解這個(ge) , 覺得這裏麵沒有什麽(me) 新的東(dong) 西。”

  誰真正了解元宇宙?

  何展是英偉(wei) 達中國區一位業(ye) 務發展經理,他所負責的實時仿真和協作平台被看作是連接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數字蟲洞”,也有人將其稱為(wei) 通往元宇宙的“管道”。何展並不認為(wei) 自己了解元宇宙,但這一概念走紅後,他的工作量卻是實實在在增加了兩(liang) 三倍。

  廖勤櫻是微軟雲(yun) 計算與(yu) 人工智能事業(ye) 部語音組首席產(chan) 品經理,前不久,她所在團隊幫助打造的虛擬藝人推出最新單曲,引發關(guan) 注。不少人認為(wei) 這項工作頗具元宇宙範兒(er) ,廖勤櫻作為(wei) 當事人卻表現得比較冷靜,在她看來,元宇宙是語音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不管外界的潮水怎麽(me) 湧動,他們(men) 要做的還是把技術和市場做好。

  在科幻和科技人士之外,普通人又將如何與(yu) 元宇宙發生聯係呢?有人調侃說,如果不打遊戲、不被詐騙,可能暫時就不會(hui) 發生聯係了。是這樣嗎?

  設計虛擬形象月入5萬(wan) 元,社交元宇宙初現端倪

  虛擬人被認為(wei) 是元宇宙的標誌性要素之一。設計虛擬形象的人,被稱為(wei) 捏臉師,這也被看作是帶頭衝(chong) 進元宇宙的一個(ge) 新職業(ye) 。

  毛萬(wan) 金就是一位85後兼職捏臉師。2021年,隨著“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紮克伯格宣布Facebook轉型元宇宙公司,網上有關(guan) 元宇宙的消息明顯增多,元宇宙的風也吹到了毛萬(wan) 金的身上。

  在江蘇做皮具定製師的毛萬(wan) 金,因在某社交軟件平台兼職“捏臉”,最多的一個(ge) 月增加收入5萬(wan) 餘(yu) 元。他說:“(兼職)比我工資高。我當時跟我老板開玩笑說,我可能要辭退他了。”

  按虛擬頭像約30元的平均售價(jia) 來算,該平台當月有超過1600人購買(mai) 了毛萬(wan) 金設計的作品。“數量太龐大了!”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這個(ge) 計算結果把他自己也嚇了一跳。

  2018年,與(yu) 相處8年的女友分手後,毛萬(wan) 金無意中走進了這家網絡社交平台。起初,他隻把“捏臉”當成交朋友的紐帶,但隨著作品越來越受到認可,“捏臉”成為(wei) 他自我表達的精神寄托。他說:“通過創造這些形象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別人理解自己。”

  虛擬形象的表現力會(hui) 被誰重視呢?一個(ge) 可能的答案是,Z世代。

  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被稱為(wei) Z世代。毛萬(wan) 金所在社交平台的副總裁、產(chan) 品負責人車斌介紹,該平台目前近3400萬(wan) 月活躍用戶中,大部分是以Z世代為(wei) 代表的年輕人。該平台數據顯示,熱衷購買(mai) 虛擬頭像的消費者主要來自一二線城市,占比超過44%;18至27歲的用戶占比達50.4%。

  “為(wei) 了去除顏值壓力,我們(men) 不支持用戶使用真實照片當頭像。”車斌說,“Z世代又是高度追求個(ge) 性化的一代人,怎麽(me) 可能會(hui) 願意用千篇一律的頭像呢?那多不酷啊!”隨著虛擬頭像的需求和供應雙雙上升,該平台目前約有80位像毛萬(wan) 金這樣的簽約捏臉師。

  因為(wei) “捏臉”,毛萬(wan) 金結交到不少誌同道合的網友,他感到“鄰裏之間的熱絡感”重回生活。“就像以前在農(nong) 村,大家都愛串門兒(er) 一樣,在線上看到哪個(ge) 朋友開了‘捏臉’主題的語音房,就想過去看一下。”毛萬(wan) 金說。

  在他看來,在這個(ge) 網絡空間中,大家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相信彼此所展現出來的虛擬形象,“你可以成為(wei) 你想成為(wei) 的人”。他有一個(ge) “流量信任”理論,認為(wei) 流量會(hui) 篩選出“真相”,“一個(ge) 人能在這裏待住就待住了,待不住就走了”。

  現在,毛萬(wan) 金和身邊的網友覺得,線上關(guan) 係並非線下關(guan) 係的補充,線上關(guan) 係“既不排斥、也不強求”轉化為(wei) 線下關(guan) 係。

  毛萬(wan) 金認為(wei) ,這種線上相處模式就是他想象中的元宇宙模式。從(cong) 網絡社交的角度來看,他甚至一度疑惑,自己好像已經生活在元宇宙那個(ge) 概念裏了。

  車斌說,正是看到這種異於(yu) 傳(chuan) 統的人際交往需求,他的團隊探索了未來社交的場景和應用,並在2021年年初提出要打造“社交元宇宙”。他說:“不論現在元宇宙概念火爆與(yu) 否,都不影響我們(men) 對未來社交進行思考和探索”。

  元宇宙敲鑼打鼓之前,科技已悄然上路

  前不久,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ya) 在談到該公司的元宇宙平台時表示:“今天我們(men) 展示的隻是開端,現在元宇宙這個(ge) 新平台、新應用程序,與(yu) 我們(men) 在20世紀90年代初談論網絡和網站時無異。”

  在一些科技界人士看來,元宇宙這一概念,更像是需求牽引著技術一路走到今天,“有人給這條路插了一個(ge) 路標,上麵寫(xie) 著前方是元宇宙”。或許普通公眾(zhong) 更應該關(guan) 注的是,這一前進方向將如何改善現實生活。

  廖勤櫻說,此次用於(yu) 打造虛擬藝人的語音合成技術,微軟已經有近30年的積累。2018年,該團隊實現了端到端深度神經網絡語音合成產(chan) 品化的技術突破。在她看來,這一突破,讓降低該技術的使用門檻成為(wei) 可能,相當於(yu) 在人工智能“平民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步。

  要讓虛擬聲音“從(cong) 無到有”,需要先給人工智能尋找一個(ge) 學習(xi) 和模仿的對象——一個(ge) 真人。廖勤櫻介紹,以往的主流語音合成技術,比如拚接合成法,往往需要發音人提供超過10個(ge) 小時的穩定錄音,錄製時間前後可達兩(liang) 三個(ge) 月。而最新的深度神經網絡計算機合成技術,可將這一成本縮小到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這有利於(yu) 讓技術觸達更多人。

  她透露,該團隊正在嚐試用這項技術,幫助漸凍症患者在徹底失聲之前,提前保留下自己的聲音。

  何展認為(wei) ,技術之所以在朝著3D虛擬世界發展,是因為(wei) 它能夠回饋現實社會(hui) ,提升人們(men) 在現實社會(hui) 中的生產(chan) 、生活品質。

  雖然何展的業(ye) 務量被元宇宙概念拉升,諸如銀行、金融機構、電信公司等非傳(chuan) 統合作領域的公司紛紛前來谘詢,但他並不願意把Omniverse平台包裝成實現元宇宙的工具。他說:“我們(men) 更樂(le) 見於(yu) 大家關(guan) 注技術本身,而不是關(guan) 注概念。”

  英偉(wei) 達高級解決(jue) 方案架構師宋毅明解釋,基於(yu) 強大的算力,該平台的通用場景描述技術,可以將現實世界的場景“傳(chuan) 遞”到虛擬世界中,從(cong) 而幫助大家在虛擬世界中解決(jue) 現實問題。

  何展舉(ju) 例說,基於(yu) 該平台,愛立信公司正在采用數字孿生方法,模擬5G基站與(yu) 城市環境之間的作用,更好地布局5G基站的位置;近期,美國某地的火災預防與(yu) 控製部門,決(jue) 定使用該平台的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模擬技術,實現火情可視化,預測火情的發展。

  普通人如何不被割韭菜,神話往往都是假話

  不過,在技術耐心迭代的時候,資本已跑出了加速度。這對於(yu) 有意搭乘元宇宙發展快車的普通人來說,機遇與(yu) 風險並存。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將資本對元宇宙的態度分成三類:理性、泡沫、詐騙。

  首先是專(zhuan) 業(ye) 機構和個(ge) 人的部分理性投資,這部分資金流向了掌握關(guan) 鍵技術的企業(ye) 。

  第二種是泡沫資本非理性的、甚至是帶有炒作性質的追捧。想避開泡沫,就要看看它以前做成過什麽(me) ,是不是這次還能做成,如果一家公司以前什麽(me) 也沒做成過,現在看來也不具備做成的條件,那就需要警惕。

  第三種則是詐騙行為(wei) 。無論是“用後入場的資金填補前麵窟窿”的元宇宙區塊鏈遊戲騙局,還是打著元宇宙虛擬房地產(chan) 名義(yi) 進行的炒作和投機行為(wei) ,沈陽都將其詐騙原理統稱為(wei) “擊鼓傳(chuan) 花”。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很容易被割韭菜”。

  他給出建議,首先要培養(yang) 風險感知的能力,從(cong) 正規渠道獲取信息;同時要善於(yu) 學習(xi) ,可以先體(ti) 驗一下虛擬現實技術,找找感覺;最重要的是,凡是涉及“要掏錢的事情”,一定要慎重。他提醒大家:“不要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神話往往都是假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1月17日 08 版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