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傳承文化遺產
【現象】翻動書(shu) 頁、調測曝光、腳踩快門、為(wei) 文獻“拍照”……近年來,許多圖書(shu) 館借助縮微技術搶救、保存珍貴文獻。一本本珍貴的古籍文獻轉化為(wei) 縮微膠片,可在恒溫恒濕的庫房中長期保存。縮微技術因膠片儲(chu) 存占用空間小、保存壽命長、便於(yu) 轉化利用等特點,在文獻保護保存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點評】
古籍保護,有著接續曆史、傳(chuan) 承文脈的重要功能,包含介質保護和內(nei) 容保護兩(liang) 個(ge) 層次。對於(yu) 前者,最好的辦法就是修複並將其置於(yu) 合適的存藏環境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翻閱觸動。而後者則要求將文獻上的內(nei) 容有效利用好、傳(chuan) 播好,真正發揮出其曆史和文化價(jia) 值。
縮微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為(wei) 有效的珍貴文獻長期保存手段。一方麵,保存縮微膠片所需空間遠小於(yu) 紙質書(shu) 籍;另一方麵,比起保存期短的磁盤、光盤等介質,縮微膠片能保存500年以上,有顯著優(you) 勢。縮微拍攝後,古籍原件可以被更好地保護起來,古籍的內(nei) 容也能“化身千百”、廣為(wei) 傳(chuan) 播,而不是被“束之高閣”。很大程度上,縮微技術解決(jue) 了古籍文獻“藏”與(yu) “用”的矛盾,因此,被廣泛應用於(yu) 文獻長期保護,尤其是珍貴古籍文獻的搶救、保存、保護和傳(chuan) 承。
利用縮微技術進行古籍保護在我國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早在1985年,我國就正式成立了全國圖書(shu) 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開啟了利用縮微技術規模化搶救保護珍貴文獻的進程。截至目前,全國文化係統文獻縮微搶救工作已完成8800餘(yu) 萬(wan) 拍,膠片長度達7000公裏,累計拍攝搶救各類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國書(shu) 報刊約20萬(wan) 種,書(shu) 頁約1.5億(yi) 頁,其中不乏《趙城金藏》、敦煌遺書(shu) 這樣的國寶級古籍善本。不斷累加的數據,照見我國古籍文獻縮微工作的豐(feng) 碩成果。
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古籍,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課題。保護好古籍文獻,不能隻靠縮微技術“單打獨鬥”,還需要與(yu) 古籍數字化和影印出版等攜手並進。對古籍進行數字化轉化,可以方便更廣大的讀者群體(ti) 進行檢索閱讀;影印出版,有助於(yu) 讓古籍走向更多讀者,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不同方式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才能兼顧古籍的原生性保護、再生性保護和傳(chuan) 承性保護,長久地保存好我們(men) 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古籍既是文物,也是珍貴的不可再生文獻資料,不僅(jin) 訴說著過去,也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小小膠片,不過方寸大小,卻可以記錄古聖先賢的智慧,傳(chuan) 承源遠流長的文脈。得益於(yu) 縮微技術、數字技術等廣泛應用,如今越來越多古籍文獻“壽命”更長、“人氣”更旺。麵向未來,推動更多古籍文獻“活起來”、火起來,定能讓珍貴文獻代代相傳(chuan) ,為(wei) 全社會(hui) 提供更加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滋養(yang) 。(周珊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