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非遺工坊成為青少年新“打卡地”

發布時間:2022-01-18 09:4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把小豬佩奇的皮影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幾根小木棍一支,燈光搖曳下,佩奇一家的戲怎麽(me) 演由自己決(jue) 定;選幾支色彩鮮豔的絨條,在老師指導下勾條、打尖、傳(chuan) 花,影視劇裏“娘娘同款”的南京絨花發簪就在自己手中新鮮出爐……這個(ge) 冬天,不想宅家的年輕人“解鎖”了周末休閑新方式:來到藏身於(yu) 城市特色街區的非遺工坊,做一日“手藝人”。

  傳(chuan) 統文化熱潮這些年持續高漲,具有獨特屬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是在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領域越發得到重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北京走訪發現,諸如前門大柵欄、南鑼鼓巷、798藝術街區等特色街區,不斷“上新”各式各樣的非遺工坊。曾經留存於(yu) 博物館、文獻典籍中的傳(chuan) 統技藝和傳(chuan) 統民俗,添加DIY元素後,成了追求娛樂(le) 多元化、願意嚐鮮的年輕人觸手可及的“新奇體(ti) 驗”。

  古老重新流行,非遺工坊走進日常生活

  “體(ti) 驗了一次就入迷了。”作為(wei) 一名手工和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90後北京女孩張榮最近喜歡上了掐絲(si) 琺琅畫,周末一有時間就會(hui) 去北京798藝術街區的一家非遺工坊“打卡”。張榮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店裏的年輕人特別多,也有年輕父母帶著孩子過來體(ti) 驗。“店主對傳(chuan) 統技藝頗有研究,也會(hui) 不定期邀請非遺傳(chuan) 承人講解琺琅彩、掐絲(si) 工藝和景泰藍等,從(cong) 拓畫、掐絲(si) 再到填色,自己動手操作,著實體(ti) 會(hui) 到了非遺匠人的辛苦”。

  上個(ge) 周末,王女士第一次帶著孩子來到北京前門大柵欄的93號院非遺工坊,這裏成了她心目中的“遛娃勝地”。她說,“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體(ti) 驗了手工紮染和毛猴製作。不隻她們(men) ,我也第一次知道老北京傳(chuan) 統手工藝毛猴是用四種中藥做成的。在老師指導下,用手工包的材料做一隻毛茸茸的毛猴,容易上手,還特別有意思。”

  源遠流長的傳(chuan) 統文化和技藝,正在“破圈”成為(wei) 新產(chan) 品走進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在創業(ye) 青年王浩斐的眼中,“百戲之祖”皮影戲還可以是人人都能參與(yu) 的新時尚。他在成都市新晉“網紅街”望平街上,開設了“冰人影戲”手工坊。在他的店裏,客人可以“解鎖”多種技能:購買(mai) DIY工具包,完成皮影製作後,可以經過工作人員的簡單教學,來到演出區隨著燈光、音樂(le) ,演繹自己的故事;或是為(wei) 親(qin) 朋好友定製個(ge) 性化肖像、工藝品等;還可以定製演出皮影,在公司年會(hui) 或班級聚會(hui) 上露一手。

  “我們(men) 需要把傳(chuan) 統皮影做得更加現代。”王浩斐坦言,大學時期接觸皮影是為(wei) 了拍攝定格動畫,那時皮影作為(wei) 一種元素多用在廣告宣傳(chuan) 和創意設計上。機緣巧合下,他和一些機構嚐試做過幾期皮影製作體(ti) 驗課,小朋友都十分喜歡,這讓他感覺皮影體(ti) 驗製作很有發展前景。2015年,成都冰人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成立,兩(liang) 年後注冊(ce) 品牌“冰人影戲”

  在他看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yu) 簡單了解、感受文化了,親(qin) 自動手體(ti) 驗的方式更有吸引力。就在2020年的一檔戀愛綜藝節目中,男女嘉賓在冰人影戲店裏自製了皮影戲,讓網友直呼“會(hui) 玩”,“盡管電影和動畫片都比皮影戲表現力強,但皮影的魅力在於(yu) 透過幕布,觀眾(zhong) 可以看到整個(ge) 表演過程,甚至可以直接參與(yu) ,這是皮影獨特的體(ti) 驗感”。

  93號院非遺工坊工作人員也介紹說,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來這裏,更注重在體(ti) 驗非遺類手工製作的同時,培養(yang) 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對非遺的了解,“毛猴、兔爺、麵人、絨鳥、風箏、草編等,從(cong) 文化曆史講解到手工製作都可以體(ti) 驗。非遺工坊旁邊是非遺博物館,在那裏可以了解更多知識。甚至有我們(men) 的‘鐵粉’小朋友,拽著爸媽每周都要來打卡”。

  “非遺工坊+”讓傳(chuan) 承和經濟“雙豐(feng) 收”

  “皮影就像一隻瓶子,既可以承載娛樂(le) 功能,也可以承載教育功能。”這幾年,王浩斐和團隊成員在創新皮影周邊產(chan) 品的同時,還嚐試與(yu) 成都的一些中小學、少年宮合作,把寓教於(yu) 樂(le) 的皮影手工坊搬到青少年身邊。

  他認為(wei) ,在“雙減”政策下,素質教育和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會(hui) 有更大的發展前景,“皮影戲屬於(yu) 早期的民間戲法,是向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常識和道理的一種工具。比如傳(chuan) 統戲裏,很多故事都圍繞道德倫(lun) 理、孝敬父母等主題,本質還是大眾(zhong) 教育”。

  如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在王浩斐看來,皮影同樣可以成為(wei) 有趣的教育工具,“就像小朋友玩過家家一樣,拿著毛絨玩具做遊戲和拿著皮影演繹故事是一樣的,隻不過現在的皮影添加了手工成分,如自己設計和填色,表演時配有音樂(le) ,需要團隊協作等。用皮影故事的方式去傳(chuan) 達教育內(nei) 容,潛移默化間,還引導了同學們(men) 對非遺傳(chuan) 承的認知”。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據文旅部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近87萬(wan) 項。曆經千年,傳(chuan) 統藝術、非遺項目該如何在當代社會(hui) 延續與(yu) 創新,並繼續激發更多創造力,成了眾(zhong) 多非遺傳(chuan) 承人不斷探索的命題。

  作為(wei) 創新剪紙手藝人,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的青年教師楊慧子把剪紙帶到了大學課堂,這門課不僅(jin) 受藝術生喜愛,還吸引了許多非藝術生參與(yu) 。“每逢節慶或喜事,張貼剪紙是很重要的一項民俗,也是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象征。”楊慧子說,學生們(men) 在課堂上不僅(jin) 能夠掌握基礎的剪紙技巧和工藝手法,還能對剪紙中傳(chuan) 統圖案的文化內(nei) 涵有所了解,“更可以藉由剪紙繼續進行現代藝術創作,延伸出更多的創意項目”。

  早在五六年前,楊慧子和朋友就嚐試在北京南鑼鼓巷商業(ye) 區開設了一家非遺手工坊,時不時推出各類手工課程,除了她授課外,還會(hui) 邀請其他非遺傳(chuan) 承人前來授課。在她看來,這樣的課程對於(yu) 成年人來說或許並非剛需,但麵向小朋友這個(ge) 群體(ti) ,“是不管刮風下雨下雪都要來的課程”。後來因為(wei) 城市街道改造,小店不得不關(guan) 閉了。

  去年下半年,她把自己的家和工坊都搬到了北京順義(yi) 區的羅馬湖畔,開設相關(guan) 體(ti) 驗課程;還有運營多年的微店,售賣自己設計的剪紙衍生產(chan) 品,如四季剪紙小夜燈DIY材料包、剪紙七巧板拚圖墊、剪紙掛飾等。

  創新改造,可別以假亂(luan) 真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非遺類相關(guan) 企業(ye) 共2821家,2021年1-11月,相關(guan) 企業(ye) 新增351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品牌化、產(chan) 品化成了炙手可熱的賽道。王浩斐覺得,“傳(chuan) 統文化契合時代發展,創新的同時也要真正懂得皮影製作的手工藝內(nei) 涵,這是我們(men)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要真正懂得皮影,在燈光音效呈現上也要做到專(zhuan) 業(ye) 化”。

  目前他們(men) 麵臨(lin) 的挑戰是,“來到店裏的顧客,會(hui) 覺得皮影體(ti) 驗很新穎。但相比於(yu) 電影等形式,皮影是一個(ge) 被大眾(zhong) 廣泛知道卻不常見的形態,還是比較小眾(zhong) ”。此外,基於(yu) 成本考慮,皮影的牛皮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如何把體(ti) 驗做得更加豐(feng) 富多元,吸引顧客不斷前來體(ti) 驗,也是他正在思考的問題。

  楊慧子覺得,“素質教育迎來了新機遇,美育也搭上了發展的順風車,非遺工坊的形式就成為(wei) 很好的選擇,可以建立青少年對於(yu) 非遺的正確認知和文化自信”。但在她看來,非遺類課程如何與(yu) 傳(chuan) 統的學校課程相配合,需要學校自己判斷。

  “整個(ge) 社會(hui) 對非遺的認知度提高了很多,也就有市場了”。對於(yu) 不斷出現的各類非遺工坊,她認為(wei) ,“有的是為(wei) 了盈利,有的是在做情懷。但如果不是真正懂得非遺,就會(hui) 做得浮皮潦草。例如,景泰藍和掐絲(si) 琺琅的門檻較高,但基於(yu) 安全考慮,在工坊裏可以采用掐絲(si) 彩砂滴膠進行體(ti) 驗;但在教學中,一定要和學生們(men) 說明‘景泰藍’和‘掐絲(si) 彩砂畫’的差別,即前者是非遺,後者則是由其衍生出的工藝”。

  日前,文旅部、人社部和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聯合發布的《關(guan) 於(yu) 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通知》中指出,將建立非遺工坊產(chan) 品目錄,將目錄產(chan) 品納入文化消費範圍,嵌入各類消費場所;鼓勵非遺工坊深入挖掘本地區文化內(nei) 涵,生產(chan) 特色傳(chuan) 統手工藝產(chan) 品;鼓勵在A級旅遊景區、曆史文化街區等場所,為(wei) 非遺工坊進景區、進街區等搭建製作體(ti) 驗和銷售平台提供支持。未來,非遺工坊或將在城市和鄉(xiang) 村釋放更大文化魅力和經濟活力。(孟佩佩)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