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捕撈強度要合理控製
【“消失的大黃魚又回來了” 追蹤報道之二】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象山漁民一網撈出2450公斤大黃魚的新聞,連日來,在東(dong) 海海域蕩起了一波又一波漣漪。
“種種跡象表明,今年是東(dong) 海大黃魚資源密度較多的一年。今年撈魚的人,也多於(yu) 往年。”浙江省象山縣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站長任其浩說。
“這個(ge) 消息讓人既喜又憂。”浙江海洋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東(dong) 海野生大黃魚資源修複工程首席專(zhuan) 家嚴(yan) 小軍(jun) 表示,喜的是,這表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東(dong) 海的海洋生態、漁業(ye) 資源正在恢複中;憂的是,在沒有對野生大黃魚的恢複狀況作出科學研判之前,捕撈強度不應過大。
資料顯示,大黃魚屬於(yu) 暖濕性近岸洄遊性魚類,具有集群習(xi) 性,在生殖季節集群由外海遊向近岸,形成魚汛。冬季,因為(wei) 溫度、水係、潮流等條件,東(dong) 海的外海海域變成了大黃魚的主要集聚地。東(dong) 海大黃魚的壽命在30年左右,需要3年才能從(cong) 幼苗長到繁殖期。
嚴(yan) 小軍(jun) 的團隊已經從(cong) 象山拿到了16條大黃魚做實驗樣品。“對大黃魚最科學的捕撈數量應該在每年7萬(wan) 噸,這樣才能維持平衡。”他介紹,上世紀70年代,因為(wei) 大量圍捕——甚至出現了數千漁船一起“圍獵”的情形,一年捕了14萬(wan) 噸,造成魚種瀕臨(lin) 滅絕。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得以恢複。“但是,目前看,這種恢複還在起步階段,區域在哪裏、產(chan) 量如何、洄遊路線是否變化都需要研究。希望研究結果能給科學捕撈提供依據。”他說。
“東(dong) 海作業(ye) 的漁船來自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省市。在這個(ge) 海域作業(ye) 的漁船有近4萬(wan) 艘,其中24米長的大型漁船近半。大黃魚是中國近海漁業(ye) 的象征符號,是海洋文化記憶。對它的捕撈強度不能超過它的恢複能力。”浙江省寧波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漁業(ye) 漁政漁港管理處處長林建國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