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喝紅酒軟化血管?口罩消毒殘留物會致癌?都是假的

發布時間:2022-01-24 10: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航天員一上天就胖了”“口罩消毒殘留物會(hui) 致癌”“每天喝點紅酒可軟化血管”……這都是假的——

  “科學”流言為(wei) 何大行其道

  冬奧期間天然降雪越多越好?

  航天員一到空間站就吃胖了?

  口罩消毒殘留物會(hui) 致癌,用前要抖一抖?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這些打著“科學”旗號、結合新聞熱點的流言依舊滿天飛,有些曾被辟過謠的舊流言,換個(ge) 馬甲翻新大行其道,成為(wei) 被頻頻轉發的新流言。

  前不久,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北京市委網信辦揭曉2021年度“科學”流言求真榜,全年最具代表性的十條流言榜上有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多位專(zhuan) 家解讀十大流言,並提煉流言背後“混淆概念”“成見效應”“不當聯想”“主觀推斷”以及“慣性思維”等五大規律,以期傳(chuan) 播鑒別流言的科學方法,提高公眾(zhong) 對科學類流言的免疫力。

  口罩消毒殘留物會(hui) 致癌,用前要抖一抖?

  中了“混淆概念”的套路!

  過去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依舊在全球肆虐,有關(guan) 口罩的流言也時常冒出來。入選榜單的就有一條:口罩消毒殘留物“環氧乙烷”是一類致癌物質,打開包裝後要把口罩在空氣中甩一甩,讓環氧乙烷數值大幅下降,否則會(hui) 致癌。

  “這完全是一種混淆概念的誤解。”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社會(hui) 醫學與(yu) 健康教育係主任、教授、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理事王培玉說。

  他告訴記者,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會(hui) 通過環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但在消毒過後,廠家會(hui) 等環氧乙烷揮發後,才進行包裝。此外,口罩在進行環氧乙烷殺菌之後,廠家還會(hui) 進行環氧乙烷的檢測,出廠口罩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也就是小於(yu) 10μg/g。

  “環氧乙烷是一種易揮發物質,當口罩通過多道流程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基本上不會(hui) 帶有造成影響的殘留物質。正規企業(ye) 生產(chan) 的口罩,殘留符合國家標準,不會(hui) 對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脅。”王培玉說,醫生、護士上班時都戴著口罩,也沒有產(chan) 生有害於(yu) 健康的報道。

  他告訴記者,這一流言中了“混淆概念”的套路。有的人用一些看起來很專(zhuan) 業(ye) 、高深的科學詞匯、看似“高大上”的偽(wei) 科學概念炮製出流言,將原本正確的科學理念進行混淆,如果人們(men) 科學素養(yang) 不足或不夠理性,很容易上當受騙。

  “接種新冠疫苗,將導致病毒‘免疫逃逸’”,這也是“混淆概念”的典型流言。王培玉說,免疫力是人體(ti) 的抵抗力,它通過細胞免疫和體(ti) 液免疫對身體(ti) 外部或內(nei) 部的病原體(ti) 產(chan) 生監視或消滅的作用。“免疫逃逸”可被理解為(wei) 病原體(ti) 想方設法逃避人體(ti) 免疫係統的監視、攻擊,讓人體(ti) 內(nei) 已建立的免疫係統“認不出來”,從(cong) 而躲避其攻擊;或者病原體(ti) 偷偷藏進細胞裏“休眠”,從(cong) 而躲過細胞免疫和體(ti) 液免疫抗體(ti) 的攻擊。

  “新冠疫苗不會(hui) 引起‘免疫逃逸’,相應地,新冠疫苗能夠減少‘免疫逃逸’。無論是流感病毒還是新冠病毒,都屬於(yu) RNA冠狀病毒,而RNA冠狀病毒的特點就是容易變異,而‘免疫逃逸’就產(chan) 生在病毒變異過程中。”王培玉說。

  在他看來,注射疫苗能夠減少變異,因為(wei) 疫苗注射後人群的感染性降低,病毒複製、程度降低,變異的概率減少,患者病情減輕,重症減少,出現“免疫逃逸”的這種機會(hui) 就會(hui) 減少。

  “因此,建議大家在沒有禁忌症的情況下盡量接種疫苗,規範的接種第一針、第二針以及加強針。此外,除了注射疫苗外,我們(men) 常規的公共衛生措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也很重要,因為(wei) 這些預防措施也能降低感染,從(cong) 而減少‘免疫逃逸’的概率。”王培玉相信,規範的公共衛生措施和疫苗接種,再加上有效藥物的開發,多管齊下才能最終控製新冠病毒。

  核能供暖的熱水帶有核輻射?

  中了“成見效應”的套路!

  核能供暖的熱水都帶有核輻射,如果暖氣管道發生泄漏,後果不堪設想?這是一條在2021年傳(chuan) 播較廣的科學流言。

  在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張振華看來,這條流言中了“成見效應”的套路,對於(yu) 不熟悉的科學技術,公眾(zhong) 總會(hui) 從(cong) 最初的印象出發得出結論,而這種初印象往往是一種缺乏科學證據的偏見。

  “所謂核輻射,也叫電離輻射。”張振華說,這種輻射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存在,包括一些天然大理石的材料,也帶有天然的核輻射,還有核電廠的人造核設施也會(hui) 有核輻射。

  核電廠提供的暖氣水會(hui) 不會(hui) 帶有放射性呢?張振華分析了核電廠的示意圖,它分三個(ge) 部分:一個(ge) 是核島,一個(ge) 是常規島,還有一個(ge) 是BOP配套設施。常規島和BOP跟常規電廠基本相同,主要的區別在於(yu) 核島,專(zhuan) 業(ye) 人士稱之為(wei) 反應堆廠房,這裏存有放射性的物質。

  據他介紹,核島是一回路,常規廠房是二回路,三回路是一個(ge) 冷卻回路,而通過城市管網到居民家中供暖時,已是第四第五回路,回路之間都是隔離的,也就是隻有熱量的傳(chuan) 遞,沒有介質——水的交換,也就不會(hui) 有任何放射性物質進入用戶暖氣管道。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核能供暖水帶有核輻射的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這種流言就是利用公眾(zhong) ‘先入為(wei) 主’以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傳(chuan) 播,實則是販賣社會(hui) 焦慮。”張振華說。

  每天喝點紅酒可軟化血管?

  中了“不當聯想”的套路!

  春節臨(lin) 近,親(qin) 朋好友之間的聚會(hui) 免不了小酌一杯,其間可能會(hui) 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每天喝點紅酒有益無害,還可以軟化血管。是真的嗎?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醫院內(nei) 科臨(lin) 床部主任醫師、中國老年醫學學會(hui) 資深顧問吳海雲(yun) 告訴記者,60多年前醫學界提出一個(ge) 假說,認為(wei) 葡萄酒可能對心血管有保護的作用。葡萄酒含有白藜蘆醇,白藜蘆醇有一定降血脂的作用,動物實驗提示,白藜蘆醇可能有一定的血管保護作用,但在臨(lin) 床上它對人到底有沒有益處,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吳海雲(yun) 認為(wei) ,這條流言中了“不當聯想”的套路,“公眾(zhong) 麵對自身關(guan) 切的信息時,如果進行錯誤或過度聯想,就可能中了流言的圈套。比如把一些可能性或相關(guan) 性當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傳(chuan) 中就會(hui) ‘變味’。”

  “‘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黃”,也是這方麵的典型流言。

  “很多人年紀輕輕就不吃雞蛋黃了,有人認為(wei) 雞蛋黃吃多了,身體(ti) 裏的膽固醇容易超標,這個(ge) 觀點是一種誤導。”吳海雲(yun) 說,近20年的研究已經否定了這種說法,即人體(ti) 血液中膽固醇水平,主要取決(jue) 於(yu) 身體(ti) 內(nei) 合成膽固醇和代謝膽固醇之間的平衡,而與(yu) 飲食中攝入的膽固醇總量沒有太大的關(guan) 係。

  他告訴記者,吃蛋黃會(hui) 增加膽固醇這個(ge) 說法是不準確的,飲食中攝入膽固醇含量,對人們(men) 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不會(hui) 產(chan) 生太大的影響。因此,蛋黃會(hui) 增加膽固醇,“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黃,則又是一條科學流言。

  航天員一到空間站就吃胖了?

  中了“主觀推斷”的套路!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至今已有3個(ge) 多月,三名航天員順利執行了出艙、太空授課等多項任務。前不久,細心的網友發現,出現在視頻中的3位航天員都變胖了。有網友猜想,這是不是空間站的夥(huo) 食太好了?

  “真相並非如此。”北京大學地球與(yu) 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宇航學會(hui) 返回與(yu) 再入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焦維新說,3位航天員之所以看起來“變胖”,是因為(wei) 在空間站,航天員受微重力環境的影響而產(chan) 生了臉部浮腫。夥(huo) 食、運動等因素,不會(hui) 迅速造成這類變化。

  他告訴記者,在地球表麵,人體(ti) 感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引力。空間站飛行的高度,距離地球表麵約400公裏,在那裏,航天員幾乎感覺不到重力的作用,他們(men) 所處的環境是微重力。

  “在地麵,血液會(hui) 流向腿部和身體(ti) 下部。但在微重力環境下,由於(yu) 沒有地心引力,血液開始在頭部聚集。這導致航天員的臉部浮腫,也被稱為(wei) 浮腫綜合征,因為(wei) 他們(men) 的大部分血液都在上半身。”焦維新說。

  在他看來,“航天員一到空間站就吃胖了”,這條流言中了“主觀推斷”的套路,由於(yu) 對前沿科技缺乏係統了解,從(cong) 而通過主觀想象得出結論,滋生謠言。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會(hui) 頻繁掉線”,也是這方麵的典型流言。

  焦維新說,北鬥定位儀(yi) 和北鬥衛星導航係統並非同一概念。後者是一個(ge) 衛星導航定位係統,而市場上所謂的“北鬥產(chan) 品”,往往隻是某一企業(ye) 的產(chan) 品,並不能代表北鬥係統。可以肯定的是,北鬥係統沒有問題,也有嚴(yan) 格的實時監測,不存在衛星掉線導致信號中斷的可能性。

  “網友要避免主觀推斷,‘眼見不一定為(wei) 真’,重大熱點事件發生時,更需要等待更權威的證據來確認。”焦維新說,正因為(wei) 北鬥係統的名頭響、口碑好,老百姓十分關(guan) 注,利用“北鬥”的高科技名頭忽悠的現象才時有發生。

  冬奧期間天然降雪越多越好?

  中了“慣性思維”的套路!

  在專(zhuan) 家看來,慣性思維常常會(hui) 左右人們(men) 的思想,思維定式更會(hui) 影響人們(men) 科學理性地探求真知,尤其對於(yu) 那些廣受關(guan) 注的現象級熱點,由於(yu) 全民關(guan) 注度高、傳(chuan) 播度大,信息在雙向的互動傳(chuan) 播中更易出現偏差,得出錯誤結論。

  “冬奧期間天然降雪越多越好”就是“慣性思維”的典型流言。

  很多人認為(wei) ,在高規格的冬奧賽事中,使用人造雪是由於(yu) 天然降雪不足而迫不得已的方案,但事實恰恰相反——對於(yu) 高規格的冬奧賽事,人造雪不是備用方案,而是主要方案。在常年有雪、降雪量極為(wei) 充沛的地區,冬季項目的賽道依然采用人工造雪。

  “此時,自然降雪反而是種‘負擔’,甚至於(yu) 比賽期間大家並不希望出現天然降雪。”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教授張凱告訴記者,人造雪的優(you) 點是雪質更具可控性,其形成的時間短、生長快,雪花的形狀也基本一致。尤其是優(you) 質的“冰狀雪”,硬度大,不易被破壞,在運動員高速轉彎的情況下能保證雪道表麵不變形,選手不論第幾個(ge) 出場,雪道的狀態都是一樣相對完美。

  相比之下,自然降雪較為(wei) 鬆軟,運動員的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側(ce) 翻、急停等事故。因此,賽事期間如果遇上了下雪天氣,鬆軟的天然雪就會(hui) 導致“光滑如鏡”的賽道功虧(kui) 一簣。

  因此,如果真的遇到“天公不作美”時,工作人員會(hui) 立即使用壓雪機重新壓實雪道,並對賽道進行緊急整飾。

  “所以,‘冬奧期間天然降雪越多越好’這條流言是假的。其實,生活中很多的流言,是我們(men) 習(xi) 慣性地認為(wei) 的,這也是這類流言的可怕之處。”張凱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