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賦能交通強國建設
作者:李營輝(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建設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已經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正在向交通強國邁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更加重視交通助力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近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要堅持以創新為(wei) 核心,增強發展動力,推動新科技賦能提升交通運輸發展質量效率”。強國之強,必有交通之強;交通之強,必仰靠於(yu) 科技之強。“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ge) 五年,實現“大交通”到“強交通”,繼而助力“強國家”的曆史性飛躍,勢必要由傳(chuan) 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緊緊依靠科技創新賦能交通強國建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ge) 關(guan) 鍵變量。”近年來,正是在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下,我國在交通行業(ye) 部分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突破,交通新業(ye) 態正在形成。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滬昆鐵路、港珠澳大橋、大興(xing) 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四期以及北京冬奧會(hui) 重要交通保障設施——京張高鐵等超級工程建造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5G、雲(yun) 計算等技術連接下,海陸空郵多維一體(ti) 的綜合“大交通”體(ti) 係日趨成熟。
二是“交通名片”不斷湧現。“複興(xing) 號”動車組、C919大飛機、海工機械特種船舶等一大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交通重大裝備紛紛亮相,中國速度、中國高度、中國深度、中國標準享譽世界。在支撐服務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的基礎上,以“中老昆萬(wan) 鐵路”“蒙內(nei) 鐵路”等為(wei) 代表的交通重器也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為(wei) 世界互聯互通“牽線搭橋”。
三是智慧交通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共享單車、網約車、無人駕駛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網絡購票、無紙化乘車等便民出行措施深入人心。“新四大發明”中,高鐵出行和共享單車占據榜單半數。正是在科技創新的作用下,人民群眾(zhong) 對於(yu) 交通出行的評價(jia) 標準也正在由“有沒有”向“好不好”嬗變。
誠然,近年來我國交通行業(ye) 科技創新成績斐然,但客觀審視與(yu)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總體(ti) 要求和交通強國建設的宏偉(wei) 願景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交通部分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力不足。汽車、飛機、船舶等載運裝備的動力和操控係統自主能力不足,對外依存度較高,芯片、發動機技術、處理係統等核心技術“空心化”窘境尚未徹底扭轉。二是交通科技創新技術轉化力不強。我國交通行業(ye) 應用性科研特征明顯,集成創新技術有餘(yu) 但麵向市場轉化力不足。相較企業(ye) ,行業(ye) 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教育人才培養(yang) 、交通學科平台建設方麵存在短板,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格局尚未形成,“有高原缺高峰”的培養(yang) 建設現狀亟待破解。三是交通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科技創新驅動力不夠。麵對交通能源短缺、排放汙染、路網擁堵、傷(shang) 亡事故頻發等頑疾,科技治理補充甚至替代人力治理,建立一體(ti) 化、綠色化、智能化的交通協作體(ti) 係是未來交通發展方向。但在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過程中,目前科技治理參與(yu) 程度還較為(wei) 不足,且存在法律政策上的衝(chong) 突或缺位。
結合《規劃》,必須加大科技創新貢獻度,下大氣力破解交通行業(ye) “卡脖子”的桎梏瓶頸。
要強化關(guan) 鍵技術研發能力
強化關(guan) 鍵技術首先要重視基礎技術研究。多年來,我國在集成創新領域成就頗豐(feng) ,但原始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規劃》明確提出要“強化交通運輸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快研發軸承、線控底盤、基礎技術平台及軟硬件係統等關(guan) 鍵部件,推動實現自主可控和產(chan) 業(ye) 化。”要更加重視與(yu) 交通領域緊密相關(guan) 的增材製造、可再生能源、高強度材料、超長壽命管道等技術的研發,為(wei) 應用性科研提供基礎支撐。其次,要掌握以運輸裝備為(wei) 代表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特別是鐵路領域超高速列車、磁浮交通等裝備研發,公路領域純電動汽車、替代燃料汽車的集成製造,水路領域以綠色智能安全為(wei) 代表的重噸船舶設計總裝,航空領域以自主發動機為(wei) 突破口的支線、單通道和雙通道飛機裝備體(ti) 係,以及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為(wei) 代表的智能交通裝備。最後,要加強以提升交通服務品質為(wei) 代表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交通歸根到底是服務於(yu) 人的。無論是客運服務的安全性、高效性、品質性需求,亦或是貨運服務的經濟性、便捷性、差異性需求,都要以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重視加強空天地信息一體(ti) 化、車路協同係統、交通信息交互係統、無接觸物流等研發、推廣和應用,逐步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更好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好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要重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實現創新成果轉化,首先要拓展科技創新載體(ti) 。在現有科研院所和行業(ye) 特色高校的骨幹作用基礎上,要鼓勵交通運輸企業(ye) 、科研機構、協會(hui) 等社團成立科技創新研發機構,培育打造新型交通智庫。其次要健全以市場為(wei) 導向的基礎創新平台。《規劃》指出要“促進政產(chan) 學研用在交通運輸領域深度融合”。要更加重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路徑選擇等方麵的導向作用,進一步提升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融合程度。再次要構建暢通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與(yu) 行業(ye) 重點項目的銜接,打通技術轉移鏈條,推動新產(chan) 品、新方法、新技術的落地應用。最後要優(you) 化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機製。交通領域技術研發轉化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要完善創新資源配置和引導機製,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和社會(hui) 資本多元投入的新局麵,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創新格局。
要全方位打造立體(ti) 綜合交通網絡體(ti) 係,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規劃》從(cong)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等五個(ge) 方麵提出“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增強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動力和活力。”一方麵,要以智慧一體(ti) 化交通為(wei) 龍頭,統籌規劃海陸空郵發展,在東(dong) 部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的基礎上,特別重視向農(nong) 村下沉、向中西部延伸、向國際拓展,依托“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互聯互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廣覆蓋、多樞紐、高質量的綜合交通網格格局;另一方麵,必須要牢固樹立“交通+”思維,要滿足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求,在交通適度超前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加強交通與(yu) 其他行業(ye) 融合協調發展。其中,作為(wei) 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管理創新也是促進交通強國的重要軟實力。要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交通監管、運營和服務領域的深度應用,完善交通科技創新技術的法律政策規定,讓科技創新為(wei) 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