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護,要穩數量也要提質量(點睛)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根基,對於(yu) 保障糧食安全具有極端重要性。農(nong) 地姓農(nong) ,是不容置疑的底線。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明確耕地利用優(you) 先序,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非糧化”,嚴(yan) 格規範耕地占補平衡……近年來,一係列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落地,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糧食生產(chan) “安全線”。
耕地保護既要穩數量,也要提質量。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jin) 1畝(mu) 多,耕地質量總體(ti) 不高。麵對有限的耕地,勢必要通過提升單位麵積綜合產(chan) 能,產(chan) 出更多更好的糧食。建造良田,關(guan) 鍵是把高標準農(nong) 田建起來。當前,已建成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優(you) 質良田,切實夯實了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到今年底,全國將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能夠穩定保障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
保護耕地,糧食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都要扛起保麵積、保產(chan) 量的重任。在東(dong) 北黑土區,立足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黑土地,通過秸稈還田、增施農(nong) 家肥等措施,讓黑土地重煥生機;在南方一些地區,通過治理撂荒地、改造中低產(chan) 田等,有效增加了播種麵積和質量。近年來,各地還通過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向農(nong) 戶大力推廣綠色高效技術和機械化應用,在保護的基礎上,用足、用好一塊塊寶貴耕地。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飯碗。堅持藏糧於(yu) 地,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方能保護好我們(men) 的飯碗田,為(wei) 保障糧食有效供給不斷夯實根基。鬱靜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