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和孩子們一起擁抱冰雪、暢想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見證清晨乘客寥寥的地下“大動脈”19號線地鐵,乘采訪車沿京藏高速一路向北,到達北京小平原的北端——軍(jun) 都山前。這次新春走基層,不走訪人家,不深入田間,而是在北京冬奧的高光時刻同雪場、同年輕的“冰雪小將”們(men) 來了場邂逅。
“練此項目多久了?對比賽成績有何預期,有何目標?今天參加比賽的精神狀態如何?”“據你體(ti) 驗,冰雪運動相比常規運動有哪些挑戰和不同,是如何一步步‘上手’的?”“有熟悉或者崇拜的冰雪運動員嗎?對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有何期待?”“寒假運動、學習(xi) 、實踐都計劃好了嗎?”帶著“撈幹貨”的期許,我在臨(lin) 行前的手機備忘錄上,匆匆列了個(ge) 采訪提綱。
場麵、細節、故事,頭腦裏反複“循環”的是部門領導老師和重點報道室同事提示的幾個(ge) 要點,浮現的是這半年來教育報道的相關(guan) 采訪經曆。我深知,“雙減”是一項事關(guan) 整個(ge) 教育生態的行動,半年以來成效如何,家長、學校、社會(hui) 各界都非常關(guan) 注。係統措施能否真正落地,家長、學校、培訓機構角色能否真正回歸本位,回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眼下這個(ge) 寒假學生如何過可以說是個(ge) “試金石”。我想,如何能在稿件中將運動、體(ti) 育精神同五育並舉(ju) 目標落實聯係起來,將冬奧時刻孩子們(men) 的熱情同假期生活狀態、運動給其帶來的收獲聯係起來,才是“出彩”的關(guan) 鍵。
盡管“捂到最厚”,雪場的寒冷還是給了我一個(ge) “下馬威”,但孩子們(men) 的熱情,作為(wei) 北京孩子迎接全球來賓“主人公”的態度和對冰雪運動的熱情讓我忘記了嚴(yan) 寒,投入到一個(ge) 個(ge) 和冰雪相遇的“小故事”中。采訪中有的孩子3歲開始上雪道,有的孩子給寄語北京冬奧的希臘大使寫(xie) 信,有的除了有“貓跳”的幾個(ge) 賽道外北京周邊雪場幾乎都滑過。孩子們(men) 說的冬奧運動員,有的我都不太了解,感覺被“科普”的背後,更能感受到他們(men) 擁抱冰雪、迎接冬奧的熱情。冬奧口號“一起向未來”,說的不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孩子們(men) 的期待嗎?
我想,這次嚴(yan) 寒中的新春基層行確實是對體(ti) 力和腳力的考驗,而采訪選取角度和文章構思、打磨字句,又是對腦力和筆力的訓練,可以說功夫在平時,要點在采訪,用心在寫(xie) 作。這幾者隻有相互結合,才能讓采訪素材呈現更鮮活、畫麵感更強,稿件語言更具動態、細節更豐(feng) 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