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庭教育回歸美好
【專(zhuan) 家視點】
作者:洪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作業(ye) 減少了,孩子自主時間增加了;學校課後服務豐(feng) 富了,孩子活動機會(hui) 增多了;課外班規範起來了,孩子負擔明顯減輕了……麵對“雙減”後的這些變化,大多數家長非常高興(xing) ,但也有許多家長內(nei) 心裏隱憂依然存在:沒有作業(ye) ,孩子成績落下來怎麽(me) 辦?沒有課外班,孩子麵臨(lin) 學習(xi) 問題找誰去……寒假即將到來,這種擔憂不免加劇,於(yu) 是有的家長開始尋找“地下家教”。
“雙減”是個(ge) 係統工程,要想走出迷茫,當務之急還是要在認識上真正理解“雙減”背後的用意,知道如何配合“雙減”。其實,“雙減”不是目的而隻是讓教育回歸常態的手段,其真正用意不是簡單地理解為(wei) 不做作業(ye) 或少做作業(ye) ,不是降低學習(xi) 質量,而是讓孩子全麵發展、生動活潑地發展。
注重家庭建設,讓家庭變得幸福和諧。家庭是每個(ge) 人溫馨的港灣,“家庭和睦”“相親(qin) 相愛”應該是家庭的主旋律,和諧美滿的家庭不僅(jin) 是人生幸福的基礎,也是培養(yang) 出好孩子的最好土壤。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是家庭建設,家庭建設的關(guan) 鍵在於(yu) 傳(chuan) 承優(you) 良家風。家風是家庭的整體(ti) 風貌,是父母或長輩長期崇尚、身體(ti) 力行並用以約束子女後人的行為(wei) 準則、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等。家風體(ti) 現在家長的言談舉(ju) 止、為(wei) 人處世的點點滴滴之中,對子女產(chan) 生了先入為(wei) 主的影響,奠定了人格的基礎。家風是一個(ge) 家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庫。
設計好家庭生活,讓家庭教育回歸本源。家庭說到底是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是社會(hui) 最小的細胞。家庭具有經濟、文化與(yu) 教育、休閑娛樂(le) 、撫養(yang) 與(yu) 贍養(yang) 等諸多功能,隻有功能完備的家庭才能稱之為(wei) 和諧完美,每一種功能的實現背後都意味著一種生活形態。教育是家庭的核心功能之一,但有的家庭過分突出了家庭的教育功能從(cong) 而導致其他功能弱化,有的父母自從(cong) 有了孩子之後,孩子便成為(wei) 家庭的核心(小太陽),家庭所有成員都圍繞著孩子在打轉,其實最終也不利於(yu) 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孕育在家庭的勞動、休閑、交往、相互關(guan) 懷等生活之中,單調、不合理、不和諧的生活才是家庭教育的最大敵人。因此,改善家庭教育就是要改善家庭生活,統籌好家庭的休閑、娛樂(le) 、健身、修心、交往、創造等生活形態,讓孩子在豐(feng) 富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ang) ,提高生活能力。
學會(hui) 提升孩子的學習(xi) 力。雖然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做人的教育,但不可否認,孩子日常最主要的工作是學習(xi) ,指導孩子如何應對學習(xi) 自然也是家長的重要任務。但家長該怎麽(me) 關(guan) 心孩子的學習(xi) ?家長往往會(hui) 犯兩(liang) 大錯誤,一是把學習(xi) 等同於(yu) 最終的成績和排名;二是提升學習(xi) 的方法主要是報班和反複訓練,這勢必造成孩子大量負擔,引發多數孩子對學習(xi) 的厭惡。家長幫助孩子學習(xi) ,至關(guan) 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hui) 學習(xi) 、熱愛學習(xi) ,提高孩子的學習(xi) 力,學習(xi) 成績隻是學習(xi) 力的結果。家長不一定都能夠輔導孩子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但可以對孩子的學習(xi) 力進行培養(yang) ,比如通過環境設置和任務安排,提升孩子的專(zhuan) 注力;通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問題意識和對話能力提高孩子的思維品質;通過讓孩子畫知識樹、思維導圖、提煉作品關(guan) 鍵詞等,提高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等。
掌握兩(liang) 種主要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法很多,比如注重陪伴、言傳(chuan) 身教、嚴(yan) 慈相濟等,但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有兩(liang) 種:一是立規矩,二是會(hui) 溝通。規矩是做事做人的規範,是品德價(jia) 值觀的具體(ti) 體(ti) 現,立規矩要堅持“早、細、明、嚴(yan) ”四字訣。所謂的“早”,是事情發生之前就要告訴孩子做事的目標和要求是什麽(me) ;所謂的“細”,就是要具體(ti) ,不能抽象;所謂的“明”,就是要讓孩子明白,要解釋清楚,最好能夠現身說法;所謂的“嚴(yan) ”,就是在執行過程中要嚴(yan) 格要求,做不到時要學會(hui) 反省及時改正等。溝通是日常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溝通時要尊重孩子,不要簡單粗暴地埋怨、指責、壓製;父母要保護孩子的說話權,引導孩子敢說話、說真話,對孩子的表達給予支持肯定;溝通時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和理由,不能隻是遷就迎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