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冬奧大視野)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訓練質量
為(wei) 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冬奧大視野)
“雪遊龍”賽道上,一輛輛雪車風馳電掣。2月14日,在北京冬奧會(hui) 女子單人雪車決(jue) 賽中,中國隊選手懷明明和應清分列第六和第九位,在這一北京冬奧會(hui) 新增項目上展現出實力。
2015年申辦冬奧會(hui) 成功時,北京冬奧會(hui) 的109個(ge) 小項中,約有1/3在我國幾乎沒有開展過。本屆冬奧會(hui) ,中國冰雪運動員共獲得104個(ge) 小項194個(ge) 席位的參賽資格(含4個(ge) 需通過北京冬奧會(hui) 其他小項成績再確認的“賽中賽”小項),其中35個(ge) 小項首次獲得冬奧會(hui) 參賽資格。在備戰冬奧的過程中,各支隊伍注重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訓練質量,為(wei) 中國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北京冬奧會(hui) 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中國隊選手閆文港奪得一枚寶貴的銅牌,實現了中國代表團在冬奧會(hui) 雪車雪橇項目中獎牌零的突破。殷正、趙丹和黎禹汐等選手也發揮出色。在中國鋼架雪車隊領隊孫帆看來,我國自主研發的六自由度訓練係統對中國運動員的訓練大有裨益。
六自由度訓練係統可以上、下、前、後、左、右6個(ge) 方向自由轉動,裝配上雪車、雪橇等設備器材,結合虛擬現實和數字仿真等技術,這套係統便可模擬出真實的比賽、訓練場景。獲得男子鋼架雪車第五名的殷正介紹,2020—2021賽季,中國鋼架雪車隊沒有出國參加比賽,國內(nei) 訓練期間,位於(yu) 北京的二七廠冰雪項目訓練基地內(nei) 的六自由度訓練係統起到很大作用。
本屆冬奧會(hui) ,殷正以4秒58的成績超越一眾(zhong) 高手創造“雪遊龍”賽道的出發紀錄。除了自身出眾(zhong) 的能力之外,腳下的跑鞋也成為(wei) 幫助他創造佳績的重要助力。據介紹,中國鋼架雪車選手腳下的跑鞋鞋釘由鈦合金3D打印而成。製造這樣一雙跑鞋,是一項係統工程。“運動員創造佳績,與(yu) 這樣一雙國產(chan) 、創新的跑鞋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中國體(ti) 育代表團秘書(shu) 長倪會(hui) 忠說。
孫帆表示,中國鋼架雪車從(cong) 零起步,較為(wei) 先進的器材設備、科學的訓練方法“都給我們(men) 備戰冬奧會(hui) 帶來更多信心和底氣”。
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後的首個(ge) 比賽日,中國短道速滑隊以2分37秒348的成績奪得混合接力冠軍(jun) ,比第二名快了0.016秒。毫秒之差的勝負爭(zheng) 奪背後,是運動員對細節的精準把控——蹬冰動作、滑行姿態的細微變化,都能對速度產(chan) 生巨大的影響。如何消減風阻,以完美的姿態前行?中國冰雪運動員備戰過程中,“體(ti) 育風洞”扮演著重要角色。
國家體(ti) 育總局與(yu) 相關(guan) 科研單位合作,設計出了符合雪車、雪橇、跳台滑雪、速度滑冰等冬奧項目運動特點的“風洞”,可以模擬出風速、風向、溫度等重要賽場環境,幫助運動員糾正和掌握空中姿態、降低傷(shang) 病風險,大幅提高訓練效率。
北歐兩(liang) 項隊教練葛達介紹,跳台滑雪運動員訓練時一個(ge) 上午最多跳7至8次,每次在空中飛行時間大概5秒左右,“要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內(nei) 體(ti) 驗空中感覺,機會(hui) 稍縱即逝”。正是引入風洞技術後,我國北歐兩(liang) 項運動員取得明顯進步。
風洞技術也全麵應用於(yu) 運動員比賽服裝的研發。據介紹,本屆冬奧會(hui) 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軍(jun) 高亭宇的速滑服就是根據個(ge) 人特征研發的,包裹度非常高,同時還經過了500多個(ge) 小時的風洞測試,能有效降低風阻。
一根長達100米的牽引繩,搭配人體(ti) 高速彈射裝置,再加上冰場周圍的大風扇提供強勁風力,從(cong) 而讓速滑運動員能夠有效練習(xi) 彎道滑行技術,並不斷挑戰速度極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柯鵬介紹,二七廠冰雪項目訓練基地還配備了全麵的訓練監測係統,可以監測速滑運動員的身體(ti) 指標、滑行速度、姿態、滑行路線和軌跡等,“這為(wei) 改進技術動作提供了參考,教練員通過大屏幕就能實時了解運動員的狀態。”
視頻采集回放以及相應的數據分析,也已被廣泛運用於(yu) 各個(ge) 冰雪項目的訓練中。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中,會(hui) 有多個(ge) 機位實時采集運動員的空中動作數據,不但可以隨時進行慢動作視頻回放,還可以基於(yu) 海量訓練數據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各項指標進行分析。
在需要精確手感的冰壺項目中,訓練中也會(hui) 將冰壺滑行軌跡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及係統分析。“根據錄像可以分析出自己技術的問題,幫助我們(men) 在路徑訓練上更加精準。”中國男子冰壺隊隊長馬秀玥表示。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訓練質量,砥礪前行的中國冰雪運動員正用一個(ge) 個(ge) 突破在北京冬奧會(hui) 賽場繪就燦爛的冬奧畫卷。
(綜合本報記者李碩、範佳元、劉碩陽、孫龍飛、楊迅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