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旅遊點亮假日經濟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曆史進程中,假日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大刺激了消費、拉動了內(nei) 需,其中,旅遊是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指出,我國將全麵進入大眾(zhong) 旅遊時代,旅遊業(ye) 發展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完善假日經濟結構,有利於(yu) 推動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
假日製度安排帶來旅遊熱
假日經濟指在法定節假日期間產(chan) 生的以旅遊消費為(wei) 主,進而帶動商品、餐飲、文化、交通、物流等綜合消費,以及相關(guan) 貿易和投資活動的總和。1999年,國家修訂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通過對法定假期與(yu) 周末兩(liang) 天作息時間的調整,形成了春節、勞動節、國慶節3個(ge) 連休七天的“黃金周”。在國民經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的情況下,“黃金周”製度增加了相對集中的、可自由支配的休閑時間,旅遊消費意願因此得到了明顯提升,國內(nei) 旅遊市場得以快速發展。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和旅遊休閑需求的增長,國家在綜合考慮各方麵因素後,將原來的“黃金周”逐步調整為(wei) 現在的春節、國慶節、元旦、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兩(liang) 長五短”共7個(ge) 法定假期。在過去20年裏,旅遊業(ye) 是假日製度調整的最大受益者,持續增長的假日旅遊,在釋放需求、擴大消費和拉動經濟增長方麵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國國內(nei) 旅遊人數從(cong) 1999年的7.19億(yi) 人次發展到2019年的60.06億(yi) 人次,2019年國內(nei) 旅遊收入達到5.7萬(wan) 億(yi) 元,較1999年增長了約20倍。2019年城鄉(xiang) 居民年均出遊次數達4.4次,旅遊已經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美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01年至2020年,國慶節與(yu) 春節兩(liang) 個(ge) 長假旅遊人數與(yu) 全國國內(nei) 旅遊人數之比從(cong) 13.9%上升為(wei) 31.2%,年均增速達到4.3%;旅遊收入占比從(cong) 12.7%上升到33.7%,年均增速為(wei) 5.3%。
過去兩(liang)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旅遊業(ye) 經曆了前所未有的蕭條,出入境旅遊幾乎全麵停滯,假日旅遊和商務出行構成旅遊經濟生存的基本麵和創新生長點。2020年全年法定節假日出遊總人數約9.9億(yi) 人次,占全年全國國內(nei) 出遊總人數的34.5%,較2019年占比提升了6.6個(ge) 百分點,2021年全年法定節假日出遊總人數約13.3億(yi) 人次,占比提升到41.4%。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麵進入大眾(zhong) 旅遊時代,憑借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和巨大需求潛力,假日經濟有望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假日旅遊豐(feng) 富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眾(zhong) 不僅(jin) 要提升物質生活水平,也要提升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費,需要更多的“詩和遠方”。假日期間,博物館、圖書(shu) 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成為(wei) 遊客獲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場所,非遺活化、時尚國潮、旅遊演藝讓傳(chuan) 統文化呈現出嶄新的麵貌。
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專(zhuan) 項調研顯示,2021年國慶節假日期間,84.9%的遊客參與(yu) 了2項及以上文化活動,較上年提升9.6個(ge) 百分點;參觀博物館和曆史文化街區遊客分別為(wei) 52.8%、44.4%,較上年分別提升12.3個(ge) 百分點和2.6個(ge) 百分點。故宮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熱門文博場所在假日期間更是一票難求。在旅遊消費的帶動下,文化參與(yu) 成為(wei) 假日經濟新亮點,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和廣大遊客帶來更多可觸可感的新生活場景。2020年末,全國藝術表演場館、美術館和公共圖書(shu) 館比2019年末分別增加54個(ge) 、59個(ge) 和16個(ge) 。文化場館、都市商圈、休閑街區、夜間燈光演藝、文創產(chan) 品等已經嵌入居民日常文化休閑生活,文化消費逐漸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日常生活新常態。
假日經濟在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政府和社區發展公共文化,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ti) 參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的積極性,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因此而具有更多的思想共識和現實動能。
拉動經濟增長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19年,旅遊業(ye) 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為(wei) 10.94萬(wan) 億(yi) 元,綜合貢獻率為(wei) 11.05%;旅遊直接就業(ye) 人數為(wei) 2825萬(wan) 人次,間接就業(ye) 為(wei) 5162萬(wan) 人次,總體(ti) 就業(ye) 人數占全國就業(ye) 總人口的10.58%。假日旅遊作為(wei) 旅遊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旅遊及餐飲、住宿、交通、體(ti) 育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經濟增長和就業(ye) 拉動作用顯著,能緩解就業(ye) 壓力,提供靈活就業(ye) 方式,增加城鄉(xiang) 居民就業(ye) 。
2020年鄉(xiang) 村旅遊接待人數約14.2億(yi) 人次。通過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保護和活化了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改善了農(nong) 村人居環境,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對於(yu) 擁有優(you) 良的自然環境和原生態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而言,假日經濟對就業(ye) 和社會(hui) 發展的綜合帶頭作用更加明顯。2021年國慶節假期,遊覽城市周邊鄉(xiang) 村的遊客占比達到28.9%,較2019年提升了4.56個(ge) 百分點。
此外,假日經濟對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社會(hui) 發展和共同富裕發揮了積極作用。在2020年國內(nei) 旅遊出遊人數和花費中,農(nong) 村居民出遊人數占比和花費占比均呈穩步增長態勢,較2019年分別增長了2.7個(ge) 百分點和2.4個(ge) 百分點。
為(wei) 提升假日旅遊市場發展質量和遊客滿意度,國家持續提升行業(ye) 監管、市場監測、應急處理、輿情應對等旅遊業(ye) 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假日辦、部際聯席會(hui) 議、部際協調機製,都是假日旅遊工作的行政創新。從(cong) 《關(guan) 於(yu) 進一步發展假日旅遊若幹意見》《“黃金周”旅遊信息統計調查製度(試行)》、由18個(ge) 部門組成的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hui) 議製度,到《“黃金周”旅遊信息統計調查製度》《關(guan) 於(yu) 促進智慧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印發,政府保障假日經濟的機製不斷完善,成就日漸明顯。同時,政府治理假日旅遊的科技程度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各省積極建設智慧旅遊平台,監測疫情常態下的春節40天景區接待和預約人數,預報地級以上和重點熱點縣級旅遊城市熱度,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對節假日城市旅遊客流調控和智能疏導技術研發。
需求變遷引出治理新課題
產(chan) 業(ye) 發展尚未滿足群眾(zhong) 期待。
“吃有肉,住有樓,還有閑錢去旅遊”,大眾(zhong) 旅遊進入全麵發展新階段以後,城鄉(xiang) 居民對文化需求和旅遊消費開始從(cong) “有沒有”“缺不缺”轉向“好不好”“精不精”,個(ge) 性化、散客化、高品質越發成為(wei) 明顯的消費趨勢。疫情暴發兩(liang) 年來,空間的收縮並不能阻擋人們(men) 的文化參與(yu) 和旅遊消費熱情,人們(men) 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訴求明顯提升。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專(zhuan) 項調查顯示,2021年國慶節假期,城鄉(xiang) 居民平均出遊半徑141.3公裏,同比減少33.66%,目的地遊憩半徑13.1公裏,同比減少7.7%。
然而,假期集中出遊,帶來道路和景區的擁堵,交通、住宿和餐飲價(jia) 格的上升,產(chan) 品和服務項目標準化則會(hui) 帶來體(ti) 驗或產(chan) 品質感下降。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旅遊價(jia) 格監測顯示,2022年元旦期間旅遊價(jia) 格指數同比上漲18.9%,2021年國慶節期間旅遊價(jia) 格指數比勞動節上漲44.6%,比當年暑假上漲43.7%,直接影響人們(men) 假日出遊意願和本地消費體(ti) 驗,並帶來遊客滿意度下降。消費需求的變遷正在倒逼假日經濟結構的完善,並提供現實的轉型動力。
新業(ye) 態創新能力不足。
隨著生活閱曆增加和旅行經驗豐(feng) 富,節假日期間人們(men) 對文化和旅遊產(chan) 品及內(nei) 容的要求不斷提高,消費更加理性,假日經濟模式對宏觀經濟影響開始呈現邊際效應遞減趨勢。2000年至2019年間國慶節和春節兩(liang) 個(ge) 假期的旅遊總消費對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螺旋上升達到頂點後開始下滑,2016年達到最高點為(wei) 9.62%,此後逐年下降至3%左右,假日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開始弱化。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和旅遊企業(ye) 的發展模式主要以中遠程觀光、休閑、度假等彈性需求為(wei) 主,以當代文化、藝術創作和科技應用為(wei) 支撐的文化和旅遊業(ye) 態創新能力不足。
治理體(ti) 係和能力不足。
疫情對假日經濟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遊景區、主題公園、遊樂(le) 園、賓館飯店、旅行社和文化演出場所需要執行更為(wei) 嚴(yan) 格的防疫措施,降低旅遊可能導致的疫情擴散風險。同時,也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you) 化文化和旅遊服務供給,最大限度地保障國民旅遊休閑權利。
文化和旅遊企業(ye) 因疫情資金短缺,導致建設運營、更新改造受阻,景區擺渡車、觀光巴士、餐飲、娛樂(le) 等基礎設施服務水平下降。2021年國慶節假期,36%的遊客認為(wei) 預約、檢查、排隊等耗費時間太長,27.5%的遊客認為(wei) 人員密集影響體(ti) 驗,遊客住不進酒店、景區運力不足、客流疏解困難等問題亟待根治。
在新發展階段,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假日期間時間、空間和產(chan) 品供給不均衡,對不合理低價(jia) 遊、強迫消費、誘導消費等影響遊客滿意度提升的關(guan) 鍵問題進行重點治理。還要針對研學、冰雪、避暑、康養(yang) 等新業(ye) 態進行綜合治理,新消費、新要求的擴容和升級帶來破壞生態環境、人身安全等問題,應密切關(guan) 注開放式空間在安全生產(chan) 、信息服務、設備維護、應急救援等方麵的完善和監管。
穩步擴大假日經濟市場空間
擴大假日旅遊供給增量。《中國休閑發展年度報告(2021)》顯示,工作時間過長、休閑時間不足仍將成為(wei) 影響國民休閑需求進一步釋放的關(guan) 鍵因素。從(cong) 2021年國慶節假日數據來看,遊客目的地平均遊憩半徑和出遊距離正在收縮,假日休閑屬性更加明顯。可通過有序增加居民休閑時長,輔以國有景區價(jia) 格下調政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穩步擴大假日經濟的消費基礎和市場空間。結合長征、長城、黃河、大運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旅遊與(yu) 新型城鎮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建設、國家級旅遊休閑城市和街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融合,持續增加節假日旅遊休閑的實體(ti) 空間。
加大產(chan) 品開發服務創新。一是發展夜間經濟,擴大文化休閑和旅遊消費的供給,滿足城鄉(xiang) 居民的旅遊休閑新需求。二是發展冰雪旅遊、避暑旅遊,擴大夏季和冬季旅遊休閑需求,承接部分節假日消費分流。三是發展青少年研學旅行、中老年康養(yang) 度假旅遊、家庭周末郊區和鄉(xiang) 村度假新業(ye) 態,將觀光和探親(qin) 訪友之外的旅遊休閑消費盡可能地轉移到節假日之外的時間段。四是推進縣城—中心城鎮—鄉(xiang) 村和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在滿足廣大農(nong) 村居民文化和旅遊權利的同時,為(wei) 城市居民的節假日旅遊休閑提供傳(chuan) 統景區之外的新空間。五是拓展都市旅遊新空間,在自助出行、自主消費的新時代,從(cong) 戲劇場到菜市場,都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
提升旅遊監管水平。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科研成果有效調節和優(you) 化重點城市節假日旅遊客流,重點解決(jue) 熱點旅遊景區、度假區和休閑街區的聚集擁堵、服務質量下降、安全隱患增加等社會(hui) 關(guan) 注度高、遊客反映強烈的現實問題,加強節假日文化和旅遊市場監測,重點開展安全生產(chan) 、疫情防控和輿情監測。完善旅遊景區最大和最適承載量監測,以及旅遊熱度預報機製,構建全國地級市和重點縣區的旅遊熱度指數,對假日經濟進行需求側(ce) 、高頻率和細顆粒度常態化監測,及時處置潛在風險,不斷提升城鄉(xiang) 居民和外來遊客的假日經濟獲得感。
(中國旅遊研究院課題組 執筆:戴 斌 戴慧慧 楊素珍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