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都市圈建設為引擎,推動區域共同富裕

發布時間:2022-02-23 09:40:00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作者:嶽文澤(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管理係教授);張銜春(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管理係博導);李林林(浙江大學土地與(yu) 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魯亞(ya) 楠(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管理係博士生)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增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增強城市群人口經濟承載能力,形成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動力係統。在高質量發展與(yu) 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下,培育協同一體(ti) 化的都市圈引領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區域共同富裕的空間抓手。然而,當前我國都市圈發展仍存在同城化水平低、資源配置不公、區域協調機製推進不足、跨行政區協作機製不暢等問題,亟需解決(jue) 。

  都市圈協同發展麵臨(lin) 的現實挑戰

  都市圈內(nei) 同城化發展任重道遠,城市間既不夠“通”也不夠“同”。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麵,當前我國部分都市圈內(nei) 的交通同網遠未形成,城際間的“瓶頸路”等還需進一步打通。如武漢都市圈中,48個(ge) “瓶頸路”項目被納入《湖北省區域發展布局交通“硬聯通”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中。在公共資源共享方麵,現有都市圈內(nei) 的民生保障服務共享未見顯著成效,醫療衛生資源尚未形成區域輻射,優(you) 質教育資源不能自由流動,社會(hui) 保障係統整合多處於(yu) 起步階段,核心城市與(yu) 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整合明顯不足。

  都市圈內(nei) 部產(chan) 業(ye) 同質化現象嚴(yan) 重,資源浪費與(yu) 生態環境惡化程度加劇。由於(yu) 我國大都市圈發育時間短、圈內(nei) 城市行政界線明顯且早期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與(yu) 布局嚴(yan) 重趨同,導致都市圈內(nei) 部產(chan) 業(ye) 高度同質化。產(chan) 業(ye) 同質化發展一方麵加速產(chan) 能過剩,阻礙城市間比較優(you) 勢的發揮,另一方麵導致區域資源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同時,企業(ye) 集中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鏈低端產(chan) 品,表現為(wei) 以價(jia) 格競爭(zheng) 為(wei) 核心的低水平競爭(zheng) 。如在成都都市圈中,成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ye) 等產(chan) 業(ye) 聚集區,而德陽、資陽、眉山、雅安等城市則也高度集聚了上述一類或幾類產(chan) 業(ye) 。在南京都市圈中,南京、鎮江、揚州三市在傳(chuan) 統支柱產(chan) 業(ye) 如紡織、石油化工、機械和儀(yi) 表裝備製造等方麵高度同構化,產(chan) 業(ye) 同質化競爭(zheng) 阻礙了區域產(chan) 業(ye) 結構的轉型升級。

  都市圈內(nei) 市場機製不健全,要素配置不合理,極化效應不斷增強。當前,市場力量尚未在城市間要素配置中完全發揮基礎性作用,以致資源、要素過度集中於(yu) 行政等級高的城市,都市圈內(nei) 部“核心—邊緣”結構被不斷強化,極化效應不斷增強。如在首都都市圈中,全域1200多家三甲醫院中有94%集中在城市核心圈。在粵港澳大灣區中,2020年其經濟總量(GDP)超11萬(wan) 億(yi) 元,其中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的GDP占大灣區經濟總量大部分。

  以都市圈協同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議

  針對我國當前都市圈協同發展中仍存在同城化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跨區分布不均衡、產(chan) 業(ye) 同質化發展現象嚴(yan) 重、都市圈核心城市“虹吸效應”明顯等問題與(yu) 體(ti) 製機製桎梏,應從(cong) 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及區域治理三個(ge) 層麵予以改進完善。

  發展戰略上謀定都市圈功能定位,規劃賦能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一是建立統一的戰略協調框架,科學合理規劃區域合作架構體(ti) 係,從(cong) 全局引領圈內(nei) 城市產(chan) 業(ye) 發展;各都市圈要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在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明確區域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責任,提升圈內(nei) 城市的綜合競爭(zheng) 力。二是健全協同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創新都市圈內(nei) 城市間的產(chan) 業(ye) 合作模式。都市圈城市間經濟合作應遵循中心城市向高端產(chan) 業(ye) 方向邁進、中小城市發展先進製造業(ye) 的原則,形成都市圈內(nei) 部分工合理、層次分明、布局緊密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三是要加快產(chan) 業(ye) 合作與(yu) 梯度轉移的相關(guan) 平台建設。支持建立和完善產(chan) 權交易市場,以引導、鼓勵、支持企業(ye) 進行產(chan) 業(ye) 鏈間的合作、重組和並購,引導建立行業(ye) 之間、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之間的利益紐帶。核心城市在發展好自身產(chan) 業(ye) 的同時要兼顧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利益,互相配合、縮小差距,最終實現都市圈產(chan) 業(ye) 的協同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上構建先“通”後“同”的同城化發展秩序,有效促進都市圈內(nei) 外聯動發展。一是行政賦權,從(cong) 都市圈層麵整體(ti) 統籌和提升其服務和承載能力。加快體(ti) 製融合與(yu) 資源整合,積極下放省級經濟社會(hui) 管理權限,賦予都市圈完整的經濟社會(hui) 管理權限。二是創新都市圈交通發展模式,著力打造圈內(nei) 交通網絡一體(ti) 化;由區域管理機構統一規劃打造“通道+樞紐+環線”的立體(ti) 化交通體(ti) 係,著力解決(jue) 區際間的“瓶頸路”問題。三是借助互聯網等新興(xing) 技術,全力推動都市圈內(nei) 公共服務一體(ti) 化;區域管理機構探索推進區域人口、資源等統一管理體(ti) 製,借助互聯網完善都市圈內(nei) 部醫療報銷經辦管理、養(yang) 老保險轉移接續、積分落戶等體(ti) 製機製,逐步實現都市圈內(nei) 部公共服務均等化。

  區域治理上以政府引導與(yu) 市場主導並重,高效配置都市圈資源要素。一是發揮好政府的統籌引導作用,打破都市圈資源要素的流動壁壘。各級政府要根據本區域的市場化進程,協商製定高效的區域市場交易規則,完善區域市場競爭(zheng) 秩序與(yu) 配套製度。二是強化市場體(ti) 製機製,通過培育發展跨地區的司法協作機製和要素市場一體(ti) 化發展機製,推進都市圈內(nei) 資源要素的便捷流動和高效配置,促進核心城市與(yu) 中小城市並行發展。三是對跨區建設和運營的基礎設施與(yu) 公共服務、跨行政邊界轉移的重要產(chan) 業(ye) 和營利項目等,通過對未來贏利能力的預測製定投入成本和收益分配機製,促進圈內(nei) 城市間的收益分配趨向公平合理,縮小區域差異與(yu) 城鄉(xiang) 差異,助推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