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變“博士候”,根在“破五唯”不到位
博士後變“博士候”,是一種什麽(me) 感覺?近日有媒體(ti) 報道,在聘期“非升即走”壓力之下,博士後群體(ti) 的競爭(zheng) 和內(nei) 卷加劇,催生出不少急功近利行為(wei) ,損及學術質量和學術精神,不少人自嘲為(wei) “學術練習(xi) 生”“科研臨(lin) 時工”。相當多的博士畢業(ye) 後要經曆長久的“等待期”,才能在過度激烈的競爭(zheng) 中謀得一份教職。
練習(xi) 生、臨(lin) 時工與(yu) 學術、科研、高校之間風馬牛不相及。這種用詞上的“混搭”,暴露了人才評價(jia) 和培養(yang) 體(ti) 係之間的“錯位”。
近年來,高學曆人才培養(yang) 數量增長較快,國內(nei) 普通高校博士畢業(ye) 生淨增人數已經開始超過淨增專(zhuan) 任教師人數,高校內(nei) 部博士師資儲(chu) 備過剩。供求關(guan) 係的變化,使得高校對新招聘教師的把關(guan) 越來越嚴(yan) 格,人才引進標準不斷抬升。所謂“非升即走”製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實施的,即新入職的老師不再有編製,隻簽三年或六年的預聘合同,到期時由校學術委員會(hui) 投票定去留,留下的晉升副教授,否則就隻能離開。
據記者調查了解,由於(yu) 部分高校把名義(yi) 上的“預聘製”變成了實操上的臨(lin) 時工合同製度,一個(ge) 崗位招聘一批人“角逐賽馬”,通過比拚以論文為(wei) 核心的考核項,二選一、三選一甚至幾十個(ge) 人中選一個(ge) 留下。甚至有個(ge) 別高校“6年招聘8000多名青年博士”,先以高薪酬、低門檻引才,又以高淘汰率解聘,這些過度“內(nei) 卷”引發了高知群體(ti) 的普遍焦慮。
博士後淪為(wei) “博士候”、人才變成“學術臨(lin) 時工”……個(ge) 別高校的畸形選人機製,既不符合青年人才的培養(yang) 規律,又加劇了內(nei) 卷和功利傾(qing) 向,與(yu) 破除學術評價(jia) 中的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痼疾的“破五唯”改革背道而馳。
中央要求學術紮根中國大地,高等教育要落實“四個(ge) 服務”,但“非升即走”的考核機製仍以數論文、數課題為(wei) 主,在“倒計時”解聘的壓力之下,客觀上形成了抓緊掙工分、拚論文的導向。同時,考核主要集中在抓科研成果上,這種“研而優(you) 則教”的邏輯,也加劇了教學人才的逆淘汰。
有些海外優(you) 秀青年學者對國內(nei) 高校人事製度憂心忡忡,甚至出現了“海歸再歸海”的苗頭,這與(yu) 過於(yu) 嚴(yan) 苛的用人製度也脫不開幹係。
人才優(you) 勝劣汰,本身沒問題,但不該把博士群體(ti) 變成智力消耗品,讓學術生涯變成開盲盒賭運氣。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的最大心願,是希望更多年輕學者擁有平心靜氣做研究的環境,創造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讓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當前,“破五唯”改革正在推進,改革幾所學校相對容易,想要扭轉一種風氣、優(you) 化教育生態卻是任重道遠。針對博士後變“博士候”的問題,既需要進一步優(you) 化“非升即走”製度,調整適用範圍、明確晉升標準和淘汰比例,也要從(cong) 根源上減少對大學和學科排名的壓力,對過度功利的考核機製說不。多措並舉(ju) 讓青年學術人才能有一張安靜的書(shu) 桌、一份安心做學問的底氣。 (本報評論員蔣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