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共同富裕首先要靠共同奮鬥
作者:李雪鬆 孫博文 朱蘭(lan) (分別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數量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共同富裕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製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鬥,這是根本途徑。要加快推動改革開放創新,激勵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創新創業(ye) 創造致富。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共同富裕不是政府大包大攬,應防止掉入“福利主義(yi) ”陷阱。
1.共同奮鬥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實現途徑
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共同富裕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關(guan) 鍵目標,實現共同富裕是注定要經曆艱難險阻的長期征途,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men) 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要有充分估計。“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共同富裕的根本實現途徑是共同奮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穩紮穩打、步步為(wei) 營方能行穩致遠。實現共同富裕不可能畢其功於(yu) 一役,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各界都要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堅定必勝信念,將總任務、總目標、總要求分解為(wei) 分項、分階段的任務和目標,積小勝為(wei) 大勝。基礎好、有條件、有能力的個(ge) 人和市場主體(ti) 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通過勤勞致富、合法經營致富,實現先富帶後富;基礎差、能力弱、稟賦不足的個(ge) 人和市場主體(ti) 也應發揮所長、積極作為(wei) 、做好本職工作,有一分力出一份力,有一分熱發一分熱。
通過改革開放激勵人人參與(yu) 、人人盡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過程,也是充分保障人的發展權利、激發人的發展動力、不斷滿足人的發展需要、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過程,整個(ge) 過程中人是核心要素,實現這一目標也必然要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人人參與(yu) 、人人奮鬥、人人共建實現人人共享,這也充分體(ti) 現了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辯證統一。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來自高質量發展,人人參與(yu) 、人人盡力、人人奮鬥是不斷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做大“蛋糕”的前提條件。為(wei) 此,必須加快推動改革開放,有效破除製約高質量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把各方麵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著力解決(jue) 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資源分配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讓奮鬥者更有尊嚴(yan) 、更有效率地參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2.為(wei) 共同奮鬥創造公平正義(yi) 的社會(hui) 環境
大力弘揚勤勞創新致富的精神。共同奮鬥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實現路徑,必須大力弘揚勤勞創新致富的精神,不斷凝聚共識和力量,形成人人不“躺平”、不“等靠要”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創造人人參與(yu) 、各盡所能、各盡其責的良好社會(hui) 環境,激發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創新創業(ye) 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內(nei) 在動力。加快勞動、資本、土地、知識產(chan) 權、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探索、創新提升勞動收入份額的有效路徑,激發勤勞致富的內(nei) 在動力。完善知識產(chan) 權相關(guan) 的法律法規,提高知識產(chan) 權保護法治化水平,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激發奮鬥者的創新動力和創業(ye) 活力。提升全社會(hui) 人力資本質量和專(zhuan) 業(ye) 技能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
積極營造機會(hui) 公平的社會(hui) 環境。加快完善體(ti) 現權利公平、機會(hui) 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製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chan) 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各方麵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積極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和公平正義(yi) 的社會(hui) 環境,這是暢通社會(hui) 流動渠道,打破階層利益固化,讓更多要素和資源在各個(ge) 階層之間自由流動的製度保障。發展不充分是要素流通不暢的根源之一,在新發展階段,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不斷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做大“蛋糕”,在發展中創造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提升就業(ye) 質量,為(wei) 營造公平的社會(hui) 環境提供物質保障。教育公平是最大的機會(hui) 公平,提高對義(yi) 務教育、職業(ye) 教育的財政支出力度,不斷縮小城鄉(xiang) 與(yu) 區域之間、群體(ti) 之間的受教育機會(hui) 差距,提高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就業(ye) 創業(ye) 創造能力,讓每一個(ge) 人都有自我價(jia) 值實現的機會(hui)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激發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動力活力。加快破除城鄉(xiang) 與(yu) 區域、行業(ye) 部門之間阻礙勞動力流動的製度障礙,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發展環境,使得勞動力能夠在區域、行業(ye) 部門之間自由流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黨(dang) 中央對擺脫貧困的縣從(cong) 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nei) 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ti) 穩定,為(wei) 此,必須在過渡期內(nei) 穩定對農(nong) 村低收入人群的幫扶政策,增加農(nong) 民收入。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務,尤其要讓更多的進城農(nong) 民工、城市新市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ti) 當中來。但是目前大多數農(nong) 民工難以享受到市民化待遇,城市醫療、生活、子女教育等支出壓力較大,削弱了農(nong) 民工的工作熱情和奮鬥動力,也容易導致進城農(nong) 民工重新跌入低收入群體(ti) ,不利於(yu) 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為(wei) 此,應加大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財政轉移支付更多用於(yu) 促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城鎮化,更加注重作用於(yu) 保就業(ye) 保民生。堅持盡力而為(wei) 、量力而行,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政策製度體(ti) 係,在教育、醫療、養(yang) 老、住房等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消除農(nong) 民進城務工、奮鬥打拚的後顧之憂。建立可持續的財政資金保障機製,推動實現財政支出向公共服務領域、向城市非戶籍人口的“雙傾(qing) 斜”,既要在增量上節省資金,將財政支出更多向公共服務領域傾(qing) 斜,也要在存量上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績效,將城市非戶籍人口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覆蓋範圍,促進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向非戶籍人口傾(qing) 斜,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謹防陷入“福利陷阱”
促進共享權利和奮鬥義(yi) 務匹配。共同富裕要求以人人奮鬥實現人人共享,共享是權利,奮鬥則是義(yi) 務,每個(ge) 人既有享受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分享“蛋糕”的權利,也有把“蛋糕”做大的義(yi) 務。實現共享權利和奮鬥義(yi) 務的匹配,也是保障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需要。分配領域要反對平均主義(yi) ,通過科學合理的分配製度設計,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製度安排,不斷創造良好奮鬥環境、激發奮鬥者內(nei) 生動力、保障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由於(yu) 個(ge) 人稟賦條件的不同,要允許合理分配差距的存在,一定意義(yi) 上,合理的分配差距也是激發人力資本提升和促進創新創業(ye) 的動力。
防止掉入“福利陷阱”。共同富裕不是政府大包大攬,要防止出現“養(yang) 懶漢”“等靠要”等現象,避免掉入“福利主義(yi) ”陷阱。實現共同富裕要發揮市場、政府以及社會(hui) 各方麵的協同作用。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著力完善產(chan) 權製度、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擴大高水平開放,把自貿試驗區的成功實踐抓緊複製推廣到全國,增強市場主體(ti) 的發展信心。對於(yu) 一些個(ge) 人或社會(hui) 組織能提供的保障功能,政府要避免越俎代庖、大包大攬,防止脫離基本國情、超出財政能力、以揠苗助長的方式提高社會(hui) 保障水平,避免陷入“福利陷阱”。始終堅持在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具備的條件下,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麵要把那些有能力和條件承擔的、關(guan) 係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事情紮紮實實地辦好;另一方麵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久久為(wei) 功,不吊高胃口、不辦“過頭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