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文化 時尚中綻放魅力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絲(si) 綢不斷被賦予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其樣貌也隨著時代不斷變化,釋放出新的活力
在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絲(si) 綢文化憑借其傳(chuan) 統手工技藝的綠色理念,在時尚潮流中大展風采
我們(men) 為(wei) 世人提供的,不僅(jin) 是作為(wei) 麵料的絲(si) 綢,更是體(ti) 現著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絲(si) 綢文化,凝聚著一代代中國人技術實踐和文化創造的智慧
一絲(si) 不苟、千絲(si) 萬(wan) 縷、錦上添花……漢語中有近百個(ge) 和“絲(si) ”相關(guan) 的成語,以“糸”為(wei) 偏旁的漢字更是數不勝數。我國絲(si) 綢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從(cong) 出土的蠶桑絲(si) 綢文化遺存來看,“蠶紋象牙蓋帽形器”距今約7000年,人類曆史上第一個(ge) 經人工切割的蠶繭距今也有近6000年。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絲(si) 綢不斷被賦予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其樣貌也隨著時代不斷變化,釋放出新的活力。
文化遺產(chan) 煥發生機
絲(si) 綢具有生產(chan) 過程長、技術難度大、藝術審美高的獨特稟性。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人民通過複雜、細致和巧妙的程序,從(cong) 自然生命中,提煉出優(you) 雅、柔和、飄逸的蠶絲(si) ,織製成巧奪天工、美若雲(yun) 霞的絲(si) 綢,為(wei) 今人留下了諸多文化遺產(chan)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係統”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認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中國傳(chuan) 統桑蠶絲(si) 織技藝”和“南京雲(yun) 錦織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蜀錦、宋錦、雲(yun) 錦、香雲(yun) 紗、杭羅、緙絲(si) 、蘇繡等被評為(wei) 國家級非遺項目。
這些絲(si) 綢領域的文化遺產(chan) 和當代生活、現代工藝相結合,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浙江湖州桑基魚塘係統”作為(wei) 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nei) 為(wei) 數不多、有2500多年曆史的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通過“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模式,創造出“兩(liang) 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益。近年來,這一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進一步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相結合,推動傳(chuan) 統桑基魚塘更好地發揮效用,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活”了起來。
再比如,代表中國古代絲(si) 織技藝最高水平的“錦”,曆經千年仍然活躍在當代文化藝術領域,不斷創新傳(chuan) 承模式。
一是秉承傳(chuan) 統工藝路線的同時跨界融合。前不久,在藝術展“非凡珠聯藝術之光”中,國家級非遺項目宋錦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錢小萍,用宋錦技藝表現意大利畫家莫迪裏阿尼係列作品。在絲(si) 線光影中,原作人物形象的立體(ti) 質感被凸顯,顯示出東(dong) 西方藝術交融的魅力。
二是創新技術手段,繁榮現代織錦產(chan) 業(ye) 。“錦”在絲(si) 綢中以編織複雜、色彩豐(feng) 富而受重視。織錦工藝專(zhuan) 家李加林發明了“五色交織法”,一改各國沿用了100多年的絲(si) 織圖像表現方式和傳(chuan) 統織錦生產(chan) 方式,創造出4500多種色彩。他手中誕生了絲(si) 織長卷《清明上河圖》、彩色織錦畫《富春山居圖》等現代織錦作品。
此外,人們(men) 還通過改進絲(si) 綢生產(chan) 方式,更好滿足市場消費需求。沿襲600多年、被譽為(wei) 絲(si) 綢界“軟黃金”的香雲(yun) 紗,原本是集體(ti) 勞動的結晶。傳(chuan) 統香雲(yun) 紗的生產(chan) 一般要數十名工匠同時操作,還要經曆近一年時間的“三洗九蒸十八曬”。純手工製作加上超長生產(chan) 周期,幾百年來,香雲(yun) 紗一直產(chan) 量很低、價(jia) 格昂貴。近年來,人們(men) 通過改進染織技藝,大大提高香雲(yun) 紗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量,生產(chan) 成本也隨之降低,香雲(yun) 紗走進更多普通百姓家。
時尚潮流一展身手
在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絲(si) 綢文化憑借其傳(chuan) 統手工技藝的綠色理念,在時尚潮流中大展風采。以絲(si) 綢為(wei) 重要麵料的“漢服”“旗袍”“新中裝”等,正引領著傳(chuan) 統服飾文化不斷創新。
2014年,其根為(wei) “中”、其魂為(wei) “禮”、其形為(wei) “新”的“新中裝”,作為(wei) APEC會(hui) 議領導人服裝,向世人展現中華服飾風采。近年來,“漢服熱”逐漸興(xing) 起,“中國華服日”“國絲(si) 漢服節”等活動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yu) ,深受喜愛。隨之而起的,是在海內(nei) 外流行的“旗袍風”,如今,旗袍已演變為(wei) 女性正式禮服。在這一服飾新潮流中,無論是凸顯氣質的新中裝,還是寬薄飄逸的漢服、婉約的旗袍,絲(si) 綢都是不可或缺的材質——表現東(dong) 方絲(si) 綢之美成為(wei) 國際時尚。比如“寸錦寸金”的南京雲(yun) 錦,就是當今國際時尚界重要的中國元素。
從(cong) 世博會(hui) 、國際電影節到國際時裝周,以雲(yun) 錦華服為(wei) 代表的中國絲(si) 綢正不斷演繹著傳(chuan) 統與(yu) 新潮的創新融合,塑造並詮釋著時尚“中國風”。與(yu) 此同時,一係列植根傳(chuan) 統的中國品牌孵化壯大,絲(si) 綢元素被應用在時裝、服飾和家居設計中,古老的絲(si) 綢走上時尚產(chan) 業(ye) 之路。比如,創建於(yu) 1919年的蘇州東(dong) 吳絲(si) 織廠、成立於(yu) 1957年的南京雲(yun) 錦研究所、成立於(yu) 1951年的成都蜀錦廠,如今就化身創新企業(ye) ,在國內(nei) 國際市場中贏得發展契機,演繹當代時尚生活。
科技賦能絲(si) 綢新生
與(yu) 科技融合,為(wei) 絲(si) 綢文化拓展新路,使其更好服務當代生活。近年來,桑葉茶、人工智能定製絲(si) 綢、“蠶絲(si) 硬盤”等絲(si) 綢創新科技和延伸產(chan) 業(ye) 不斷湧現。經科學烘焙等工藝精製而成的桑葉茶,口味甘醇、清香宜人。人工智能“時尚設計師”可以通過對話方式,深入了解消費者性格特征和穿搭需求,結合流行趨勢,設計獨一無二的數字藝術絲(si) 巾。我國科研單位還研製出“蠶絲(si) 硬盤”,將蠶絲(si) 作為(wei) 光盤一樣的儲(chu) 存介質,在上麵實現數字信息的寫(xie) 入和讀取。
技術更新迭代,拓展著絲(si) 綢的應用場景,絲(si) 綢檢驗技術標準的製定發布則不斷增強中國絲(si) 綢的國際影響力。2014年,第一個(ge) 絲(si) 綢國際標準由中國牽頭製定並實施。該標準包含的生絲(si) 電子檢測技術由中國主導科研攻關(guan) ,並得到國際絲(si) 綢界認可,對提高世界各國生絲(si) 質量水平、促進絲(si) 綢經貿往來、提升中國絲(si) 綢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yi) 。2000年多前的絲(si) 綢之路,成就了世界對東(dong) 方的瑰麗(li) 想象。今天,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各國經貿往來、人文交流日益頻繁,其中不少絲(si) 綢生產(chan) 和消費國在技術品牌、創意設計、曆史文化、營銷品牌等多方麵正在開展密切交流與(yu) 合作,絲(si) 綢之路的文化精神再次成為(wei) 跨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
絲(si) 綢是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發明,也是中華文明的文化標識。作為(wei) 蠶桑絲(si) 綢原料生產(chan) 和出口大國,我們(men) 為(wei) 世人提供的,不僅(jin) 是作為(wei) 麵料的絲(si) 綢,更是體(ti) 現著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絲(si) 綢文化,凝聚著一代代中國人技術實踐和文化創造的智慧。放眼未來,古老的絲(si) 綢文化必將在傳(chuan) 承和創新之路上綻放新的光彩。
(作者李啟正為(wei) 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