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非遺畢節化屋苗族刺繡

發布時間:2022-02-25 09:58:00來源: 人民網-貴州頻道

  巍巍烏(wu) 蒙山,悠悠烏(wu) 江水。

  烏(wu) 江,這條長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億(yi) 萬(wan) 年來靜靜流淌在神奇的烏(wu) 蒙大地上。烏(wu) 江共有南、北兩(liang) 個(ge) 河源,南源三岔河發源於(yu) 威寧自治縣香爐山,北源六衝(chong) 河發源於(yu) 赫章縣大坡山,兩(liang) 河交匯之處,就是黔西市新仁苗族鄉(xiang) 南部邊緣一個(ge) 叫作“化屋基”的地方。

  “化屋基”是她曾經的名字,意為(wei) “懸崖下的村寨”。村裏居住著一個(ge) 古老的民族——歪梳苗,千百年來,苗家兒(er) 女們(men) 在這片質樸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記錄著曆史的煙塵,文明的長歌,標刻著屬於(yu) 自己的文化符號。

  尋訪化屋村,我們(men) 發現古樸的苗家寨子山川奇麗(li) 、風景優(you) 美、房舍別致、果木成蔭;我們(men) 看到苗家兒(er) 女們(men) 大方熱情、勤勞樸實、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坐在江邊的房子裏,我們(men) 聆聽化屋苗族姑娘楊文麗(li) 娓娓道來這支古老民族的文化故事……

  苗族是一個(ge) 遷徙的民族,以前居住在中原地區,後逐漸遷往西南地區。苗族支係繁多,而且語言、風俗習(xi) 慣各不相同,大多數苗族支係基本上是根據頭飾、服飾來命名的。歪梳苗就是因其婦女頭飾為(wei) 頭髻偏左歪插彩梳,故稱“歪梳”。“歪梳”又分為(wei) 大、中、小歪梳,化屋居住的苗胞們(men) 都是小歪梳。

  苗族曆史上沒有文字,故苗族刺繡成了苗族曆史文化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它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苗族刺繡在2006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苗繡的來源傳(chuan) 說是有位女首領為(wei) 了記住遷徙跋涉的艱難曆程,想出了用彩線在服飾上做標記的辦法。過黃河時她就繡條黃線,過長江以後又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ge) 標記符號,待最後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她發現此時自己從(cong) 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了花紋。

  從(cong) 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純手工繡製的嫁衣,為(wei) 的是緬懷曾經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發揚苗家祖先留下的傳(chuan) 統刺繡工藝,以此激勵後人要感恩和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楊文麗(li) 和丈夫創辦的企業(ye) 展廳裏,就完好地保存著出嫁時母親(qin) 為(wei) 自己繡的嫁衣。楊文麗(li) 至今還記得當年母親(qin) 給她繡嫁衣的場景:那時她家還住在大山裏,沒有通電,母親(qin) 每天晚上就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做刺繡,有時還會(hui) 邊刺繡邊唱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自不必說。在化屋,人們(men) 都說:苗家的兒(er) 女學會(hui) 了說話就能唱歌,苗家的兒(er) 女學會(hui) 了走路就能跳舞。

  對苗胞們(men) 而言,無論是談情說愛、婚喪(sang) 禮儀(yi) 還是閑暇消遣,一套苗繡服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當要進行多聲部民歌合唱、蘆笙舞、打鼓蘆笙拳舞等民俗藝術表演時,舞台上身著苗繡盛裝的苗家兒(er) 女就更是把化屋村山環水繞孕育出來的情和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苗繡和唱歌都是苗家女兒(er) 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心情愉悅的時候,就連繡出的圖案也會(hui) 特別美。”說話的人名叫楊守麗(li) ,是楊文麗(li) 的婆婆,在她看來,繡服上來回穿飛的針腳記錄的是母親(qin) 和女兒(er) 之間的故事,動人的音調吟誦的是母親(qin) 對女兒(er) 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許。

  通常一件純手工的苗繡服要做好多年,一針一線都是母親(qin) 對女兒(er) 無盡的愛。而苗族母親(qin) 對女兒(er) 的愛,除了親(qin) 自繡製衣服給她們(men) 穿,更重要的還要教會(hui) 她們(men) 自己刺繡。

  楊守麗(li) 今年48歲,已經有40多年的“繡齡”;楊文麗(li) 雖然是95後,卻已經有20年的“繡齡”;而楊文麗(li) 的大女兒(er) 遊欣琳雖然才8歲,也已經學習(xi) 蠟染刺繡一兩(liang) 年了。

  楊守麗(li) 介紹道,小歪梳苗最常繡的圖案有象征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水紋,表達吉祥含義(yi) 的龍、鳳、蝴蝶,或生活中常見的花、鳥、蟲、魚等。最常繡的針法是貼布馬尾繡、貼布平繡和十字繡。主要布料有手工紡織土布、棉布、絲(si) 綢緞等。顏色多以紅白綠為(wei) 主,粉黑藍紫等顏色也偶爾用來搭配。

  每隔一段時間,楊守麗(li) 都會(hui) 設計出不同的花紋圖案,多年來,她自己原創設計的刺繡花紋圖案已經多得數不清了。“你看,這樣繡出的花紋呈凸起狀,顏色明亮,富有立體(ti) 感、顆粒感。”楊守麗(li) 在一件正在趕製的苗繡服上一邊示範針法一邊說道:“苗家女兒(er) 們(men) 小時候,是媽媽繡衣服給自己穿,長大了,媽媽眼睛看不清楚了,穿不了針線了,就由女兒(er) 繡衣服給媽媽穿,這也是苗家世世代代傳(chuan) 下來的優(you) 良品質。”

  自幼喜歡鑽研苗繡工藝的楊文麗(li) ,除了自己潛心鑽研之外,還一直思考,如何才能將苗繡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知曉苗繡、喜歡苗繡,同時又能讓村裏的繡娘們(men) 通過苗繡增收致富。

  楊文麗(li) 和丈夫創業(ye) 之初,經曆了許多困難,走了很多彎路。在外地打工時,進過各式各樣的工廠。印象最深刻的,是她2012年進的第一間繡花廠,一台刺繡機打開了她新世界的大門:她發現,很多手繡圖案,機器一樣能繡,更重要的是,機繡產(chan) 量高,易清洗。

  夫妻倆(lia) 高興(xing) 地回到家鄉(xiang) ,先買(mai) 了一台二手刺繡機,可沒多久就壞了,兩(liang) 人就做一些手工飾品到集市上擺地攤,存夠錢後又重新買(mai) 了一台全新的刺繡機。直到2019年10月,在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她和丈夫成立了黔西市文麗(li) 蠟染刺繡有限公司(黔西市就業(ye) 扶貧車間),帶領化屋村17位苗族繡娘實現了穩定的就業(ye) 。

  “這是化屋村歌舞團一星期前定製的40多套苗繡服,每逢村裏有重要的節日或者活動,他們(men) 便穿上定製的苗族服裝,精心打扮一番後,到廣場上為(wei) 大家表演節目。這類演出服大多都是機繡,手工繡一般隻在婚嫁等有紀念意義(yi) 的時刻才會(hui) 穿,或者買(mai) 來作為(wei) 收藏品。”

  家住化屋村岔河組的41歲苗族婦女王進敏說,她在車間做刺繡,每天有100元的收入,除了農(nong) 忙時節,一個(ge) 月她能幹20多天,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既能提高自己的刺繡手藝,又能在家門口掙錢,真是太開心了。

  除了傳(chuan) 統的純手工刺繡精品外,楊文麗(li) 還針對遊客推出了不少平價(jia) 的文創商品,例如熱銷的蠟染艾草香包,融合了漢族元素和苗族元素的T恤等。

  今年,楊文麗(li) 還開設了專(zhuan) 門的文創直播間,用於(yu) 推廣化屋村的特色文創商品,除了苗繡,還有蠟染、樂(le) 器、蘆笙等各種非遺文創產(chan) 品都有機會(hui) 通過電商平台銷售到更多地方,廣東(dong) 、浙江等地都經常有回頭客,是楊文麗(li) 的忠實粉絲(si) 。

  “最多的一場直播,銷售額達到5萬(wan) 多元。2021年上半年,我們(men) 公司收入更是達到50多萬(wan) 元。”說到取得的成績,楊文麗(li) 非常開心。

  楊文麗(li) 寬闊的思路,源於(yu) “傳(chuan) 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men) 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一定要發揚光大苗繡,既能繼承弘揚民族文化、傳(chuan) 統文化,也能為(wei) 扶貧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貢獻。”

  楊文麗(li) 用民族技藝結合工業(ye) 化生產(chan) ,讓大山裏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這是民族文化傳(chuan) 承,產(chan) 業(ye) 帶動發展,開啟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的“化屋樣本”。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