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沾了治沙的光
【我與(yu) 祖國同奮進】
好日子沾了治沙的光
講述人:內(nei) 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植樹治沙牧民 敖特更花
沿著筆直的公路行駛,兩(liang) 旁的綠植生機盎然、綿延不絕,遠處一排排整齊的民居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然而這裏曾是風沙肆虐的庫布齊沙漠深處。記得小時候一個(ge) 月搬一次家,一年四季都在搬家,漫天的黃塵飄在我們(men) 頭頂,大夥(huo) 兒(er) 牽著牛羊四處找尋能夠落腳的草牧場。種樹不見樹,種草不見草,沙來、人跑,可以講“人都要被沙子給欺負死了”。
1997年杭錦旗修建穿沙公路,我作為(wei) 萬(wan) 人大會(hui) 戰中的一員義(yi) 務參加植樹。那時候腦海裏依然覺得希望渺茫,因為(wei) 家鄉(xiang) 過去是“死亡之海”,種樹就沒種活過。在政府的指導下,我們(men) 慢慢探索在沙漠裏打井,用水衝(chong) 種法,一棵變兩(liang) 棵,兩(liang) 棵變十棵,樹一天比一天多的時候,才意識到沙漠有救了。
好日子是從(cong) 治沙開始的,沙治得越好,日子就過得越好。2009年我組建起治沙隊伍,開始自己承包種樹,然而問題也接踵而至:“預算”怎麽(me) 做,這片地屬於(yu) 什麽(me) 土壤,適宜種什麽(me) 品種的樹,各種樹如何搭配,以及如何選樹苗,何時澆水、施肥,怎麽(me) 防治病蟲害等。關(guan) 鍵時刻,政府雪中送炭,不僅(jin) 提供資金支持,還派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給上門指導。就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我們(men) 這支治沙隊不僅(jin) 把樹種好了,大夥(huo) 兒(er) 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2013年,我們(men) 把治沙的“戰場”搬進了在當地被稱為(wei) “無人區”的庫布齊最大的沙丘,硬是用40天時間累計綠化了5000多畝(mu) 沙漠。目前,我的治沙民工聯隊固定有36人,包括蒙古族、漢族、藏族等,工程量大的時候每人每個(ge) 月都能拿到三五萬(wan) 元,收入比工資多得多。
近幾年,我們(men) 已經把樹種到了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那裏的環境比庫布齊沙漠還要惡劣,一開始當地村民同樣沒有信心,當看到樹活下來、一天天成長起來,更多的當地人加入了種樹的隊伍,已先後綠化治沙5000餘(yu) 畝(mu) 。
2021年,我作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農(nong) 牧民代表受邀去北京,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七一”重要講話。那一刻我更加堅定了自己通過努力綠化更多沙漠,帶領更多生活在沙漠裏的農(nong) 牧民過上幸福日子的信念。當前,我們(men) 正計劃著通過網絡直播等新方式帶動更大範圍的人參與(yu) 植樹治沙。
(光明日報記者高平、王瀟,光明日報通訊員賀利平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