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後的第一次期末考試,家長群裏流傳著考試“難出天際”的說法
全國大部分地方的中小學已開學,這是“雙減”政策落地之後的第二個(ge) 學期。
通過上個(ge) 學期“雙減”政策的係統落實,不少中小學生從(cong) 重複、繁重的作業(ye) 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中解脫出來。不過,這並不是“雙減”的最終目標,實現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關(guan) 鍵,有“破”更要有“立”。學生沒了課外培訓的“加餐”後,學校教育這道“正餐”的“營養(yang) ”能否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這是一道擺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麵前的必答題。
“雙減”正從(cong) 落地走向縱深。作為(wei) “雙減”政策首批9個(ge) 試點城市之一,北京正在進行哪些嚐試?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shu) 記、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
不補課≠不學習(xi) 學校和家長要擔起教育責任
剛過去的這個(ge) 寒假,很多中小學生是輕鬆快樂(le) 的,但一些家長卻在發愁。
“以前一個(ge) 寒假,孩子總有7-10天是有課外班的,隻要看著孩子坐在教室裏心裏就挺踏實,現在不補課了,真的能行嗎?”北京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說。
“寒假真的不能補課了。”李奕說。
中央“雙減”政策明確提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但是不補課並不意味著不學習(xi) 了。”李奕說。
部分家長的焦慮來源於(yu) 此:把補課和學習(xi) 完全等同起來,當不能再補課時,家長就認為(wei) 孩子不能學習(xi) 了,便焦慮起來。不過,假期的學習(xi) 與(yu) 學期中的學習(xi) 不一樣。李奕說,最大的差別就是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性,“這就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跟孩子進行更好的設計”。
通過豐(feng) 富多彩的假期活動和靈活多樣的假期作業(ye) ,把學科學習(xi) 的內(nei) 容融於(yu) 其中,可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查漏補缺或適當拓展;也要把非學科學習(xi) 的內(nei) 容設計進去,比如閱讀、運動、培養(yang) 興(xing) 趣愛好、開闊眼界等。
這給家長提出了新課題,並且對家長的考驗並不僅(jin) 局限在假期。自“雙減”政策落地以來,中小學生的校內(nei) 作業(ye) 和校外培訓顯著減少,孩子回家後的時間多了出來。如何利用好孩子的這段時間,教師和家長要共同擔起責任。
今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ge) 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ti) 責任。”
家長不僅(jin) 應意識到自己應負有的責任,也應提高自己“家庭教育供給”的設計能力。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能有意識、主動地按照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養(yang) 育,但隨著孩子步入學校,特別是隨著校外培訓機構的飛速增長,“一些家長不再關(guan) 注自己孩子到底需要什麽(me) 樣的教育,而是關(guan) 注‘別人家孩子’在幹什麽(me) ,這種比拚的結果是,‘別人家孩子’報了5個(ge) 班,那就努力給自家孩子報6個(ge) 。”李奕說。
要想做好“雙減”之後的家庭教育,家長要回到“初心”,“把孩子放在正中央,認真分析自己孩子的優(you) 勢和劣勢,在這個(ge) 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就是真正尊重孩子成長規律。”李奕說。
減負≠放水 學校要提升教育質量
“雙減”之後的學校教育也迎來了更大的挑戰。
“雙減”後的第一次期末考試,一些北京家長群裏流傳(chuan) 著“考試‘難出天際’”的說法,其中有一道流傳(chuan) 甚廣的考題: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冰壺比賽將在北京賽區的國家遊泳中心進行。賽場設4條長方形賽道,每條賽道長約是46米,寬是5米,周圍用黑色海綿條圍起。每條賽道需要多長的海綿條?
“猛地一看這種題感覺有點難,是因為(wei) 置換了新的情境和素材,而非僵化地死記硬背課本知識。”李奕說,實際上這是“雙減”之後教育教學和學習(xi) 、考試的方向。
再比如考古詩、文言文,以前最傳(chuan) 統、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背、默寫(xie) 原文,但以古喻今、理解內(nei) 涵是高質量學習(xi) 的標誌,“這正是我們(men) 教育教學當前需要改變的問題。”李奕說。要把學校教育的質量提升上去,首先要把那些重複機械的內(nei) 容減下來。未來國家發展需要具有紮實基礎和創新思維的合格建設者,就需要在學習(xi) 過程中學會(hui) 用知識解決(jue) 新問題、真問題。
“雙減”之後的第一次期末考試帶來這樣的信號:“減負”不等同於(yu) “簡單”,更不等同於(yu) “放水”。
在“雙減”政策落地之初,迅速斬掉校外培訓機構通過製造焦慮而產(chan) 生的巨大培訓需求,是政策落地的關(guan) 鍵。隨著政策向縱深方向發展,“雙減”政策的最終落實在於(yu) 學校教育質量能否真正提升,李奕說,“這也是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的最迫切的問題”。
中央的“雙減”政策特別強調學校教育教學服務要滿足學生多樣化需要,努力讓學生在校內(nei) 學足學好,讓學生的學習(xi) 更好回歸校園。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也在前不久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2021年課後服務確實基本實現“全覆蓋”,課後服務項目吸引力、有效性顯著提升,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學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學期末的92.2%。
“實事求是講,經過一學期的整體(ti) 推進,我們(men) 能夠把課後服務的課程開起來,但距離真正符合每一個(ge) 孩子的需求、實現讓每個(ge) 孩子都有很大提升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努力和完善的空間。”李奕說,在新的學期,要針對不同年級的黨(dang) 的教育方針落實、學生成長特點、家長的焦慮和期待進行詳細地分析研判,確保每一名學生有更強的獲得感,特別是學業(ye) 輔導方麵。
學生減負≠教師增負 教師要強起來
讓作業(ye) 更有質量、讓課堂更高效、讓課後服務更有針對性,這些都需要教師完成。在“雙減”政策剛落地時,學生的學業(ye) 負擔減輕,教師的負擔卻重了起來。
“在第一學期‘雙減’政策的推進過程中,教師確實更加辛苦了,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李奕說,不僅(jin) 是因為(wei) 增加了課後服務,更因為(wei) 按照“雙減”背後“提質”的要求,教師留作業(ye) 的水平和命製試題的質量都要提升,這種情況下,教師備課時要下更多功夫,不能再簡單地“吃老本”了。
“但教師不應該一直這樣辛苦下去。”李奕說,通過逐步優(you) 化學校治理方式和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方式提升等,會(hui) 逐步實現轉型升級,“而不是單純的加班拚體(ti) 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一些北京的學校正在進行各種嚐試,如更加合理地搭配教師人力資源,設置副班主任,在課後服務中打破班級、年級界線進行統籌管理,實施教師彈性工作製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工作時長壓力。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我們(men) 形象地說,學校和教師也要‘節能減排’。”李奕說,教師“節能減排”減少的是重複的作業(ye) 、冗餘(yu) 的考試和低效的課堂,“如果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努力引導各學科組把這些壓縮下去,那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就能在同步減少的過程中同時提高效率。”
去年,北京在兩(liang) 個(ge) 區進行了教師交流輪崗的試點,而新學期,北京又有6個(ge) 區加入到了幹部教師交流輪崗的試點中。“新一輪的交流輪崗試點最大的特點是按需輪崗,如果有需要那就輪,如果沒有需要,可能理論上存在著不用輪的這種情況,並沒有‘一刀切’地設定教師輪崗的數量和比例,實際上各區交流輪崗的數量和比例還是很大的。”李奕說。
通過上學期的運行,教師輪出的學校沒有出現大麵積的“質量塌方”,參與(yu) 交流輪崗的幾千名教師都有豐(feng) 富的收獲和體(ti) 驗,學生的獲得感也非常明顯。比如北京密雲(yun) 區一名會(hui) 舞蹈的音樂(le) 教師參與(yu) 輪崗後,在學校創設舞蹈課堂,豐(feng) 富學校的課後服務供給,用舞蹈撬動了山區孩子的全麵發展。
“學生特別喜歡,所以教師流動起來的不是那個(ge) ‘高級’或‘特級’的頭銜,而是給孩子提供的優(you) 質教育服務。”李奕說,在新的學期裏,教師要實實在在地強起來。這不僅(jin) 要靠每一名教師自身,更要靠每名教師背後的團隊,比如年級組、備課組、學科組,在團隊作戰的保障下,再通過交流輪崗等多種措施最終帶來“共同富裕”的效果,而不再像以前“線性的單一扶貧”。
“雙減”政策,“減”隻是措施和手段,“‘減’字的背後是‘提’,是‘增’。”李奕說,“提”的是教育教學的質量,“增”的是孩子的實際獲得感,“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是真的為(wei) 孩子的成長負起責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