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持之以恒
【科技隨筆】
作者:萬(wan) 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ge) 時期,科技工作者在黨(dang) 的領導下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feng) 碑,形成了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教興(xing) 國、科技強國等鮮明的精神品格,鑄就了“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載人深潛精神、探月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獨特的精神氣質,融進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成為(wei) 全社會(hui) 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2019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wei) 核心內(nei) 涵的科學家精神,要求“力爭(zheng) 1年內(nei) 轉變作風改進學風的各項治理措施得到全麵實施,3年內(nei) 取得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今年是作風學風能否取得實質性改觀的關(guan) 鍵之年,但不應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終點,應認真總結落實經驗,持之以恒弘揚科學家精神,鑄牢科技創新的精神根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為(wei) 促進科技事業(ye) 健康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動力問題,多次勉勵院士群體(ti) 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主動肩負起曆史重任。《意見》的頒布實施是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的係統落實。近三年來,中央、部門和地方圍繞《意見》實施,出台了相關(guan) 法律政策和配套措施,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製度化、法製化步伐明顯加快,教育、宣傳(chuan) 和科普工作卓有成效,樹立了係列優(you) 秀科學家榜樣,對廣大科技工作者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為(wei) 增強文化自信和創新自信、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應該看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製度建設和改革成果更加成熟定型。黨(dang) 中央出台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相關(guan) 文件及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都對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作出規定。堅持“四抓”定位,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破四唯”“立新標”並舉(ju) ,紮實推進科技評價(jia) 製度改革。完善功勳榮譽表彰製度和科學技術獎勵製度,對作出重要科技貢獻的組織和個(ge) 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常態化的學術不端查處、通報機製,築牢學術道德底線。保障學術自由,保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營造追求真理、勇攀高峰、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學術氛圍。
應該看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得到係統落實。相關(guan) 部門和機構建立健全工作機製,通過多種方式落實《意見》要求。科技部在係列規劃及政策製定中落實相關(guan) 要求,組織編輯出版“科學家精神叢(cong) 書(shu) ”,加大了學術不端查處通報力度;教育部出台或修訂相關(guan) 政策,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教材、進校園,深化科技評價(jia) 製度改革,堅決(jue) 杜絕片麵搶挖人才和教師;中科院建設一批弘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示範基地,組建科學家精神宣講團,組織係列報告會(hui) ,出版《百位著名科學家入黨(dang) 誌願書(shu) 》等圖書(shu) ;中國科協構建科技工作者之家,發出係列倡議,組織係列論壇、報告會(hui) 及主題展覽,出版《弘揚科學家精神——走近100位科技工作者》等圖書(shu) 。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ti) 更加重視科學家精神宣傳(chuan) 報道;2020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ju) 行科學家代表與(yu) 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2021年9月,中宣部就“科技報國 創新為(wei) 民”舉(ju) 行科創領域黨(dang) 員代表與(yu) 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2021年,“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仰望星空話天宮、大國建造主題展成功舉(ju) 辦。新聞宣傳(chuan) 力度顯著加強,為(wei) 加強作風學風和學術生態建設營造了良好社會(hui) 氛圍。
麵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發展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加需要我們(men) 弘揚以愛國和創新為(wei) 底色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爭(zheng) 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者,為(wei)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意見》落實預期將完成階段性任務,但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是一項久久為(wei) 功的事業(ye) ,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構性問題。
首先,各部門和機構積極落實《意見》要求,但行政化推進宣傳(chuan) 工作的色彩比較濃厚,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本部門特色資源挖掘不夠,開放共享工作力度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分工合作機製仍存在提升空間;其次,主流媒體(ti) 顯著加強科學家精神的傳(chuan) 播,但對於(yu) 占有較大流量、在普通受眾(zhong) 特別是年輕人當中比較流行的新媒體(ti) 平台覆蓋程度還不夠,針對性內(nei) 容建設和多渠道展示形式仍有待創新;再次,科研誠信與(yu) 倫(lun) 理製度建設明顯加強,但實施細則與(yu) 配套政策相對滯後,與(yu) 旗幟鮮明地表彰先進典型相比,對典型學術不端事件和存在較大爭(zheng) 議的一些灰色地帶的處理不夠嚴(yan) 厲、明確和及時;最後,部分機構基層的微生態仍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學術民主的氛圍不夠濃鬱,傳(chuan) 統評審評價(jia) 機製不利於(yu) 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未來5~15年是科技強國建設的關(guan) 鍵時期,要將《意見》要求適當拓展、深化,納入正在製定或實施的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及相關(guan) 規劃之中。針對新形勢與(yu) 新挑戰,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建立部門和機構統籌協調、分工合作的推進機製,結合部門機構特色,挖掘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資源,將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係統融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和繼續教育;第二,加強主流媒體(ti) 與(yu) 新媒體(ti) 合作,發揮主流媒體(ti) 內(nei) 容製作科學性、專(zhuan) 業(ye) 性、權威性與(yu) 新媒體(ti) 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等優(you) 勢,拓寬傳(chuan) 播渠道,提升傳(chuan) 播質量與(yu) 效果;第三,統籌抓好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工作,明確底線責任及突破底線後的處罰辦法,堅持正麵教育引導和負麵規範約束並重,加強科學共同體(ti) 自律與(yu) 社會(hui) 倫(lun) 理、道德及法製他律;第四,加強科學共同體(ti) 基層創新文化建設,營造學術民主、開放包容的“微生態”。堅持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wei) 評價(jia) 導向,引導科研人員堅守初心使命,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新機製,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更多機會(hu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