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頭熱、民間一頭冷,如何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
政府一頭熱、民間一頭冷,如何挺起職業(ye) 教育的脊梁
委員通道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大有可為(wei) ’的職業(ye) 教育,為(wei) 什麽(me) ‘想說愛你不容易’?原因在於(yu) ,職業(ye) 教育被長期汙名化,被認為(wei) 是‘失敗者’的教育。”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教社常務副主任胡衛在“委員通道”上的一番話,引起不少共鳴。
胡衛長期關(guan) 注職業(ye) 教育。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挺起職業(ye) 教育的脊梁,當務之急在於(yu) 破除體(ti) 製障礙,破解政府一頭熱、民間一頭冷的困境。
分流被視為(wei) 分層
一個(ge) 常被提起的詞,叫“普職分流”。簡單理解,就是中考之後,一部分學生去往普通高中,一部分學生去往中等職業(ye) 學校。
“但現在的普職分流,成為(wei) 某種意義(yi) 上的‘分層’。”胡衛說,學生在中考後就被“分層”乃至“淘汰”到中職,令家長充滿“普職分流恐慌”。這加劇了中考競爭(zheng) ,也影響義(yi) 務教育階段“雙減”目標的落實。
從(cong) 現實層麵來看,因為(wei) “分流”成了“分層”,好學生到了普通高中,差學生到了職校。職校的老師沒有積極性,職校學生的家長也覺得臉上無光。
數據顯示,2017年中等職業(ye) 教育招生582.43萬(wan) 人,2020年畢業(ye) 生484.87萬(wan) 人,這意味著有近100萬(wan) 的中職學生沒有順利畢業(ye) 。中職畢業(ye) 後直接就業(ye) 的學生也越來越少,多年來全國中職校畢業(ye) 生升學比例在半數左右,一些地區甚至超過80%。
全國人大代表、農(nong) 工黨(dang) 中央委員、山西工商學院校長牛三平也表示,盡管國家下大力氣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普職規模“大體(ti) 相當”,但客觀來說,目前部分中等職業(ye) 學校現狀不容樂(le) 觀。“在我國,高中階段並不是培養(yang) 勞動技能的好時機。打基礎、學文化才更利於(yu) 孩子的可持續發展。” 牛三平說。
他建議,將職業(ye) 教育重心由中職教育延後至高等職業(ye) 教育階段(包括職業(ye) 本科教育),讓學生在大學教育階段再進行教育分類,接受高職或者本科層次的職業(ye) 教育。“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製定應當立足中國文化和國情,才能培養(yang) 出大批高素質勞動者。”牛三平強調。
需要橫向和縱向的“融”“通”
“分流”變成了“分層”,破題之道,在於(yu) “融”“通”。
橫向上的“融”,就是各級各類教育中,都應強化師資互聘、課程互享、學分互認等方麵的普職銜接。普通中小學校可以把勞動教育和職業(ye) 啟蒙、生涯指導、創業(ye) 教育等結合起來,著力培養(yang) 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中等職業(ye) 學校則要強化學科知識和核心素養(yang) 培養(yang) ,為(wei) 學生全麵發展夯實基礎,並為(wei) 高職教育輸送符合要求的生源。
胡衛還提出了試點綜合高中的設想。在綜合高中內(nei) ,開設學術性與(yu) 技能課程,實行學分製教學,由學生自主選擇課程。
縱向的“通”,就是要暢通職業(ye) 教育的升學渠道。
“要適時建立符合職教類型特點的新高考製度,突出能力和實操導向,更加重視過程評價(jia) 和增值評價(jia) 。同時,要推進普通高等院校技術技能類專(zhuan) 業(ye) 通過職教高考途徑招生,以充分擴大受教育者的選擇權。”胡衛說,“我認為(wei) 普通高校甚至像清華這樣的名校,技能技術類專(zhuan) 業(ye) 也可以通過職教高考來遴選學生。”
2013年,教育部印發了《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高等職業(ye) 教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山東(dong) 、江蘇等多地已經對“職教高考”進行了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前,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下一步要使“職教高考”成為(wei) 高等職業(ye) 教育招生,特別是職業(ye) 本科學校招生的主渠道;要推動建立省級統籌、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的“職教高考”製度,改善學生通過普通高考“千軍(jun) 萬(wan) 馬過獨木橋”的情況,使“中高本”一體(ti) 化培養(yang) 模式基本形成。
牛三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ye) 教育的關(guan) 鍵所在。他特別建議,要製定具體(ti) 的支持政策,鼓勵社會(hui) 力量興(xing) 辦高等職業(ye) 教育,提升職業(ye) 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具體(ti) 來說,牛三平表示,可推動職業(ye) 教育由政府舉(ju) 辦為(wei) 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hui) 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出台靈活有效的優(you) 惠政策,引導社會(hui) 各界特別是行業(ye) 企業(ye) 積極支持職業(ye) 教育。支持建設一批混合所有製、股份製辦學改革試點,建立基於(yu) 產(chan) 權製度和利益共享機製的校企合作治理結構與(yu) 運行機製,推動職業(ye) 院校和行業(ye) 企業(ye) 形成命運共同體(t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