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職業本科學校要練就五種關鍵能力

發布時間:2022-03-09 09:15: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邱旭光(浙江工貿職業(ye) 技術學院研究員)

  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類型教育”的確立,為(wei) 職業(ye) 本科教育的發展打開了通道,標誌著在國家層麵職業(ye) 本科教育的“高鐵”已經開啟。如何開好這輛“高鐵”,職業(ye) 本科學校要練就五種關(guan) 鍵能力。

  把握導向,提升“精準定位”的決(jue) 策力

  職業(ye) 本科教育是基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而出現的,是普通本科教育不能滿足產(chan) 業(ye) 的“職業(ye) 性”需要、高職專(zhuan) 科教育不能解決(jue) 產(chan) 業(ye) 高技術高技能的“高層次”要求的產(chan) 物。職業(ye) 本科學校必須把牢這個(ge) 前提,明確專(zhuan) 業(ye) 目標定位和人才培養(yang) 目標定位,站穩職業(ye) 教育這個(ge) “類”,立定本科教育這個(ge) “高”。專(zhuan) 業(ye) 目標定位是技術高端、技能高端,人才培養(yang) 目標定位是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這是職業(ye) 本科教育區別於(yu) 普通本科教育、區別於(yu) 現行高職專(zhuan) 科教育的“二維碼”。

  《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要求,設置專(zhuan) 業(ye) 必須“堅持需求導向”“服務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職業(ye) 本科學校要把握兩(liang) 個(ge) “需要”,高標準定位,積極推進試點工作。一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需要,瞄準本區域先進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中高端崗位,以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確立適合自己的辦學方向和專(zhuan) 業(ye) ;二是人的發展的需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滿足學生追求美好人生,希望獲得更先進、更高級技術技能的願望,找準產(chan) 業(ye) ,找準專(zhuan) 業(ye) ,幫助職業(ye) 本科教育學生規劃人生,走好職業(ye) 本科教育的第一步。

  打造新形象,創建“社會(hui) 認同”的硬實力

  長期以來,高職教育入學門檻低、技術技能人才待遇不高等問題,影響社會(hui) 對職業(ye) 教育產(chan) 生偏見。在政策上確立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並不代表社會(hui) 就會(hui) 改變偏見;職業(ye) 本科教育在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中的“高層次”,並不代表社會(hui) 認同評價(jia) 中的“高層次”。是不是層次高,最終要各職業(ye) 本科學校用自己的辦學成效來證明。

  職業(ye) 本科教育“高不高”,最終的評價(jia) 權在社會(hui) ,最終的評定權在各職業(ye) 本科學校自己,社會(hui) 的認同、考生的認同、用人單位的認同才算是“高”。生源的認同是一所學校社會(hui) 認可度的“檢測劑”,也是活招牌。考生的認同是入口,是考生對報考學校的信任,是基於(yu) 用人單位認同(出口)的選擇,是對學校綜合實力的肯定和自己前程的寄托。

  職業(ye) 本科教育為(wei) 打破對職業(ye) 教育的偏見帶來了新機遇,各職業(ye) 本科學校要把握機遇,憑借職業(ye) 本科教育畢業(ye) 生的高技術、高技能、高社會(hui) 待遇,以高質量回應社會(hui) 的關(guan) 切,既要高質量地服務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更要高質量地適應產(chan) 業(ye) 升級、技能升級。

  學會(hui) 調整,培養(yang) “技能升級”的適應力

  職業(ye) 本科教育是一項探索性工程。

  首先要學會(hui) 調整。由普通本科獨立院校轉辦職業(ye) 本科教育的學校,要強化向職業(ye) 性、實踐性、應用性方向調整;原高職專(zhuan) 科學院升格或試點本科班的學校,則要提升理論素養(yang) 、應用性技術研發等方麵的能力,高端技能需要“高級知識”作為(wei) 實踐認知的基礎。企業(ye) 需要的是既具有動手能力,又具備較為(wei) 係統的理論知識,實質上是兼具傳(chuan) 統“本科”教育的遷移能力和當前“職業(ye) ”教育所要求的實踐能力,這是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要求、新趨向,這種需求迫使職業(ye) 本科教育培養(yang) 目標和培養(yang) 體(ti) 係進行調整。

  其次要增強適應性。產(chan) 業(ye) 升級推動技能升級,新技術涉及多專(zhuan) 業(ye) 乃至多學科的融合,現行高職專(zhuan) 科畢業(ye) 生難以適應這些複合性新技術,這是舉(ju) 辦職業(ye) 本科教育的客觀實踐基礎,也是職業(ye) 本科教育必須解決(jue) 的問題。按照職業(ye) 本科教育人才培養(yang) 目標定位和專(zhuan) 業(ye) 標準,對課程進行全麵係統的研究、設計,以專(zhuan) 業(ye) 群為(wei) 基礎,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群基礎課程,打造精簡、高效、通用且體(ti) 現專(zhuan) 業(ye) 群基本規律的課程模塊,增強專(zhuan) 業(ye) 群遷移能力和專(zhuan) 業(ye) 適應性、複合性;按照職教特點、本科要求,對教材進行全麵統合、編寫(xie) ,設計適合職業(ye) 本科教育的教學內(nei) 容,加大綜合素質的培養(yang) 力度,提升人文素養(yang) ,培育工匠精神,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創建新模式,增強“產(chan) 教研”的融合力

  職業(ye) 本科教育不是簡單地在高職專(zhuan) 科基礎上增加一年,也不是在普通本科基礎上增加一些實踐環節或內(nei) 容,職業(ye) 本科教育從(cong) 誕生開始就有了它內(nei) 在的教育教學規律。保持職教本色,遵循職教規律,這是作為(wei) “類型”特征的基本要求。這種新的模式是在適應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合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規律的方式、方法。

  “產(chan) 教研”融合是職業(ye) 本科教育的新特征。把專(zhuan) 業(ye) 教學變為(wei) 產(chan) 業(ye) 鏈的一個(ge) 生產(chan) 性環節,實現產(chan) 業(ye) 鏈向前延伸;探索並形成職業(ye) 本科教育的課堂教學新形態,建立“生產(chan) 與(yu) 服務性”課堂,使傳(chuan) 統的知識傳(chuan) 授型班級授課製演進為(wei) “教學做一體(ti) 化”的教學工廠,成為(wei) 職業(ye) 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教學組織和基本的教學形態。創新產(chan) 業(ye) 學院的產(chan) 業(ye) 屬性,包括產(chan) 權屬性的創新,深化混合所有製改革;創新管理和運營模式,將學校主導、企業(ye) 參與(yu) 的教學組織結構,變革為(wei) 企業(ye) 與(yu) 學校共同主導,依據企業(ye) 需要,解決(jue) 產(chan) 業(ye) 問題,按照產(chan) 品和服務的新要求、新技術設計教學內(nei) 容;創新育人方式,將教師教、學生學,變革為(wei) 企業(ye) 技術人員、教師、學生在生產(chan) 、服務過程中共同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內(nei) 容,共同完善和創建學習(xi) 內(nei) 容,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研、產(chan) 相長”,打破課堂邊界,創新教學內(nei) 容的產(chan) 生方式、呈現方式、傳(chuan) 授方式、學習(xi) 方式,盯牢崗位工作任務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nei) 容。

  練就新本事,提高“教師科研”的轉化力

  科研是“高層次”繞不開的坎兒(er) ,職業(ye) 本科教育的教師不僅(jin) 要具備高技能,還要有“本科”的本事——對技術規律的把握,要能開展應用性科學研究。工作沒有等差之分,但技術有高低要求,在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內(nei) 分出層次,由中職教育、高職教育到職業(ye) 本科教育,是現代技術對職業(ye) 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

  職業(ye) 本科教育的定位對教師提出相應的高要求,教師在技術方麵要具備三種能力:技術研發能力、技術轉化能力、熟練應用技術能力,尤其是要具備技術轉化的能力。一是學會(hui) 將應用性技術轉化為(wei) 產(chan) 品,服務行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需要,借助這種“轉化服務”建立學校與(yu) 企業(ye) 、科研與(yu) 產(chan) 品、生產(chan) 與(yu) 教學、教師與(yu) 企業(ye) 技術人員和學生的“一體(ti) 化”共同體(ti) 組織。二是學會(hui) 將應用性技術轉化為(wei) 教學內(nei) 容,形成“教學生產(chan) 力”,強化這種轉化研究。三是學會(hui) 教學研究的能力,將技術技能最終轉化為(wei) 學生解決(jue) 技術問題、熟練運用技術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以技術研發與(yu) 轉化為(wei) 軸心,以“雙師型”教師培養(yang) 為(wei) 目的,以實時前沿技術為(wei) 內(nei) 容,開發課程與(yu) 教材,讓教師在實踐中成長、課程在實踐中更新、技術在生產(chan) 中創新,最終及時轉化為(wei) 學生的技能、及時應用於(yu) 企業(ye) 生產(chan) 的需要。通過這種轉化,形成“生產(chan) ”向“教學”要技術、“教學”推動“生產(chan) ”發展的新格局。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