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傳統文化“出圈”,要創新加“走心”

發布時間:2022-03-09 09:18:00來源: 新華日報

  增強文化自信,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離不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江蘇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如何讓傳(chuan) 統文化走進千家萬(wan) 戶、打造特色文化標識、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國人大代表、省戲劇家協會(hui) 副主席(兼)陳澄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盛小雲(yun) 分享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主持人:打造江蘇特色文化標識,是江蘇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內(nei) 容。兩(liang) 位如何看待“特色文化”?

  盛小雲(yun) :我認為(wei) ,特色文化最基本的標誌是它的地域性。江蘇特色文化豐(feng) 富,就我們(men) 表演藝術來說,戲曲有昆曲、錫劇、淮劇、揚劇等,曲藝有蘇州評彈、揚州彈詞、徐州琴書(shu) 等,還有很多其他藝術門類的特色文化。所謂“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文化”,在蘇州的園林裏品一杯碧螺春、聽一曲蘇州評彈或昆曲,你就能感到這個(ge) 聲音和這座園林、這座城市是融為(wei) 一體(ti) 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有位專(zhuan) 家說,蘇州評彈和江南社會(hui) 是不可分割、互相影響的。如果缺失了評彈的元素,我們(men) 心目當中的江南將少了不少韻味,這就是特色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江蘇建設文化強省,必須把特色文化做強做優(you) 。

  陳澄:戲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個(ge) 藝術門類。淮劇是江蘇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已有兩(liang) 百多年曆史,它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喜能悲,聲腔獨特,極具藝術魅力,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戲劇文化和弘揚鹽淮地區文化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wei) 新時代戲劇工作者,我們(men) 要充分關(guan) 注自己地方上的文化特色,以方言為(wei) 基礎,運用長期以來創作出的聲腔,以舞台上聲台形表、手眼身法步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方式,把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舞台上,傳(chuan) 遞真善美的價(jia) 值取向。

  主持人:如何才能更好實現傳(chuan) 統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盛小雲(yun) :我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由我主演的長篇係列專(zhuan) 場《啼笑因緣》新篇《娜事Xin說》經過8年整理修改創作打磨,去年在上海首演,取得超出預期的效果。《啼笑因緣》是長篇彈詞經典書(shu) 目,對於(yu) 經典,不同時代應該有不同的詮釋,所以在編創過程中我們(men) 遵循守正創新理念,還是用蘇州評彈的傳(chuan) 統表演手法和簡單道具,重在塑造人物和情節方麵體(ti) 現時代特色、滿足當代觀眾(zhong) 的需求。這可以說是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ge) 成果。時代在變,傳(chuan) 承傳(chuan) 統藝術不能孤芳自賞,而是要走出去多進行調查研究,看看市場需要什麽(me) 、觀眾(zhong) 在想什麽(me) ,針對需求分門別類創作精致的藝術作品奉獻給大家。

  陳澄:傳(chuan) 統文化創作創新過程中,劇本是一個(ge) 重要部分,它是一度創作。可喜的是,我們(men) 省有一批長期紮根基層的劇作家,他們(men) 的戲曲劇本創作與(yu) 時俱進,並給予演員很大的再創作空間,通過貼近現代生活的表演,發揮淮劇藝術在展現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方麵的作用。

  除了在文本創作上創新,我們(men) 也應該發展更多的平台,這次我帶上會(hui) 的建議就是振興(xing) 城鄉(xiang) 小劇場。相對於(yu) 大劇院而言,小劇場規模小、投入小、運營靈活,是一種將藝術和惠民連在一起的載體(ti) 。更為(wei) 重要的是,小劇場建設對青年人才的培養(yang) 有著重要意義(yi) ,青年們(men) 可以在這裏將自己的藝術創作付諸實踐,將所思所學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進而得到實際的藝術能力成長。

  主持人:在疫情以及文旅行業(ye) 數字化轉型趨勢影響下,怎樣讓傳(chuan) 統文化、特色文化走進大眾(zhong) 生活,切實增強人們(men) 尤其是年輕人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

  陳澄:不可否認,疫情對線下演出造成一些影響。麵對挑戰,很多戲曲人把目光投向“雲(yun) 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演出方式,帶動更多人關(guan) 注戲曲、走進劇場。

  近兩(liang) 年,我在短視頻平台上開了直播,粉絲(si) 數節節攀高。我用淮劇戲腔方言翻唱的《神女劈觀》,上傳(chuan) B站後觀看量達240多萬(wan) 。很多年輕觀眾(zhong) 由此成為(wei) 我們(men) 的戲迷,我們(men) 在哪個(ge) 城市演出,他們(men) 就買(mai) 車票直接去追我們(men) 的劇,實現了“流量變現”。我們(men) 要珍惜這些“粉絲(si) ”,因為(wei) 他們(men) 可以帶動身邊的人關(guan) 注、喜歡傳(chuan) 統文化。抓住“破圈”機會(hui) 弘揚傳(chuan) 統戲曲藝術,是文藝工作者新的任務和使命,隻要是美的東(dong) 西,就會(hui) 得到大家的認可,我們(men) 要在劇目展演中把老一輩那些優(you) 良的表演藝術方式傳(chuan) 承下來,再紮紮實實結合現代的創作手法,做到傳(chuan) 承創新兩(liang) 手抓、傳(chuan) 統現代兩(liang) 手抓。

  盛小雲(yun) :在數字化大潮中,我們(men) 要善於(yu) 利用各種媒體(ti) 技術來宣傳(chuan) 傳(chuan) 統文化。近年來國風潮興(xing) 起,就得益於(yu) 媒體(ti) 的大力支持、推廣,這讓大眾(zhong) 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和領略到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前兩(liang) 年,我“跨圈”為(wei) 青年們(men) 量身定做了一些符合他們(men) 興(xing) 趣點的作品,比如和rapper合作《幸福蘇州人》、加入搖滾樂(le) 演繹《重臨(lin) 西湖》。像《重臨(lin) 西湖》,在一個(ge) 網絡音樂(le) 平台一周播放量突破千萬(wan) ,很多青年朋友留言表示非常喜歡蘇州評彈,還要繼續關(guan) 注,這就是贏得青年的文化認同感。我認為(wei) ,要“兩(liang) 條腿”走路,對於(yu) 從(cong) 業(ye) 者來說,要培養(yang) 表演的接班人,同時也要用心培養(yang) 青年觀眾(zhong) ,讓傳(chuan) 統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chuan) 。

  胡蘭(lan) 蘭(lan)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