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培訓“畫大餅” 各個環節都隱藏著重重陷阱
閱讀提示
在線職業(ye) 培訓持續升溫,“拿到職業(ye) 資格證後可以兼職掛靠”成為(wei) 吸引學員報名職業(ye) 培訓的一大噱頭。然而,與(yu) 市場走高相伴生的卻是行業(ye) 亂(luan) 象屢有發生。從(cong) 報名到考試的各個(ge) 環節,隱藏著重重陷阱。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出於(yu) 提升工作能力、追求更高收入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等原因參加職業(ye) 培訓,疊加疫情影響等因素,上課時間、地點靈活的在線職業(ye) 培訓持續升溫。
《工人日報》記者了解到,與(yu) 市場走高相伴生的是行業(ye) 亂(luan) 象屢有發生。有的在線職業(ye) 培訓機構虛假宣傳(chuan) 、誘導消費,有的機構被學員反饋教學質量差,還有培訓機構存在幫學員偽(wei) 造職業(ye) 技能考試報名資格、教大學生偽(wei) 裝身份辦理“培訓貸”等違規操作。
學員屢遭“退款難”
“機構說證書(shu) 可以掛靠,一年8萬(wan) 元至10萬(wan) 元的收入會(hui) 一次性到賬,隻要參加在線無憂班課程就可以一次性通過考試,不過全額退款”。聽到培訓機構“誘人”的宣傳(chuan) ,2021年8月,來自四川的張女士先交了500元用於(yu) “資格審核”,“審核通過”後花費7180元報名了一級消防工程師培訓課程。
2021年9月,某公司工作人員聯係到張女士,告訴她不符合報考條件,培訓機構委托其為(wei) 張女士代報名,需要張女士額外交1500元的輔助報名費。
“我以為(wei) ‘審核通過’就是有資格報名了,現在才知道我不符合報名條件,要製造假的學曆、假的工作單位”。不再想報名的張女士聯係工作人員商討退費,而工作人員有的稱離職,有的不再回複信息。經投訴後,機構的處理方案是扣除違約金、教材加平台使用費、1個(ge) 月課時費等共計3952元,可以給張女士退款3228元。對此方案,張女士表示難以接受。
張女士的情況並非個(ge) 例。在消費者投訴平台有關(guan) 在線教育培訓機構的投訴中,不少學員表示,報名的時候工作人員很熱情,承諾符合條件可以退款,而學員一旦想要退款,卻會(hui) 因為(wei) 各種原因遭遇“退款難”。
口頭承諾與(yu) 報名協議不一致是“退款難”的一大原因。報名時機構人員告知學員有資格報名,宣稱“包過,不過包退”,學員無法報名或未通過考試後要求退款,卻被告知不符合協議中諸如“學員應自行確認是否符合報名條件”“課程完成率超過80%”等退款條件。然而,學員報名時往往聽信工作人員的承諾,忽視了報名協議中的內(nei) 容。
“一般來說,隻要是商家在宣傳(chuan) 過程中做出的承諾,消費者都有權要求他們(men) 遵守。口頭承諾和報名協議存在矛盾的情況下,要根據具體(ti) 事實判斷。如果簽訂協議時或者在協議當中對限製學員權利的內(nei) 容做了充分提醒,那麽(me) 應以書(shu) 麵協議為(wei) 準。但現實中培訓機構往往以口頭承諾吸引學員,並沒有盡到充分的提示義(yi) 務,與(yu) 事先承諾相矛盾且限製了學員權利的格式條款不應對學員生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說。
悄悄混入的“培訓貸”
在線職業(ye) 培訓的亂(luan) 象遠不止“退款難”。個(ge) 人信息泄露、“培訓貸”、課程質量差等都是學員投訴的熱點。
“報考條件免費測,備考資料限時送!”以建造師、造價(jia) 工程師、消防工程師等作為(wei) 關(guan) 鍵詞搜索後,出現的網站不少會(hui) 以“測試報名資格”“接收考試提醒”等為(wei) 由讓學員填寫(xie) 姓名、聯係方式等個(ge) 人信息,隨後便會(hui) 有人主動聯係介紹課程。
“頻繁發消息才能加速成單,消息都是群發的,一般我們(men) 的成單周期控製在3天以內(nei) 。”一名在線培訓機構的售前人員說。
有學員反映,自己的個(ge) 人信息遭到泄露,“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了有關(guan) 職業(ye) 資格證培訓的廣告,點進去看了一下,之後就收到培訓機構的電話”。
此外,動輒上萬(wan) 元的培訓報名費用使一些學員陷入“培訓貸”的困擾,有時麵臨(lin) “一邊向機構申請退款,一邊繼續向第三方機構償(chang) 還貸款”的窘境。根據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不得針對大學生群體(ti) 精準營銷,不得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然而,一些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往往罔顧學員身份,推銷分期付款,甚至教在校大學生如何偽(wei) 裝身份通過審批。
“交了錢才發現承諾的直播課程都是錄播,還要升級成VIP班才能包過”。還有一些學員表示,課程質量與(yu) 預期不符,升級後課程質量仍不盡如人意。
想“掛證”?沒那麽(me) 容易
“某消防安保工程有限公司,兼職報價(jia) 5.8萬(wan) 元”“某機電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兼職報價(jia) 4.3萬(wan) 元”……據了解,“拿到職業(ye) 資格證後可以兼職掛靠”是吸引學員報名職業(ye) 培訓的一大噱頭,許多學員奔著通過掛靠增加收入而報名。
至於(yu) 如何實現掛靠,有的機構在協議中注明“為(wei) 學員推薦工作單位,並保證年薪酬總計不低於(yu) 人民幣10萬(wan) 元”,有的機構稱“我們(men) 負責幫您掛靠,考完後會(hui) 第一時間給您安排掛證單位”。可當學員取得證書(shu) 後,往往發現這是培訓機構“畫大餅”,想要“掛證”卻沒有那麽(me) 容易。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shu) 長唐健盛認為(wei) ,職業(ye) 培訓的底層邏輯是以找工作、兼職、提升收入為(wei) 營銷方向,但在這個(ge) 過程中所畫的“大餅”往往都很難實現,這就帶來預期與(yu) 實際的不匹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認為(wei) ,培訓機構缺乏責任意識、平台虛假廣告治理不到位、發證機關(guan) 審核不嚴(yan) 、用人單位唯證書(shu) 論和驗證不嚴(yan) 格等各個(ge) 環節的疏漏,最終導致了在線職業(ye) 培訓的種種亂(luan) 象。隻有把各個(ge) 環節都嚴(yan) 格起來,職業(ye) 培訓才能得到規範,課程質量也自然會(hui) 隨之提高。
“比如說用人機構發現了員工並不具備持證職業(ye) 的技能,就應該及時反饋給管理部門,由管理部門進行核查。一旦發現存在審核不嚴(yan) 的情況,就要對發證機關(guan) 所發證件進行整體(ti) 核查。這是一種較為(wei) 有效的機製。”儲(chu) 朝暉說。
本報記者 時斕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