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古老修船技藝:渤海灣畔撚船忙
中新網唐山3月20日電 題:600年古老修船技藝:渤海灣畔撚船忙
作者 白雲(yun) 水 孟潮
3月的陽光雖不夠熱烈,卻也在複蘇大地的同時,於(yu) 春分時節喚醒了平靜的渤海灣。“嘿呦嘿呀,嘿呀呀嘿呀嘿……”20日,渤海灣北岸的河北省唐山市豐(feng) 南區黑沿子鎮超鑫船舶維修廠,傳(chuan) 來撚匠們(men) 唱出的號子聲。春捕要開始了,他們(men) 要在漁船出海前將船體(ti) 檢修好,確保漁民出海安全。
據《豐(feng) 南縣誌》記載,黑沿子鎮始建於(yu) 明永樂(le) 年間,最早居民係山東(dong) 移民而來。當地盛產(chan) 梭子蟹、大對蝦、海鯰魚等海產(chan) 品,漁民世代靠海為(wei) 生。時代更迭,現如今的黑沿子鎮是唐山當地有名的漁業(ye) 鄉(xiang) 鎮,全鎮6441戶中有近800戶從(cong) 事海洋捕撈,大量的木質漁船仍活躍在海洋捕撈作業(ye) 中。
“漁船在海上航行時間久了,船體(ti) 難免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像這種木結構的漁船,每一年都要檢修一次,每兩(liang) 年需要大修一次。”超鑫船舶維修廠廠長周紹泉說,“一到休漁期,船主們(men) 就把漁船拖到這來修理,我們(men) 叫它‘撚船’。”
撚船是漁民用油灰、麻絲(si) 和桐油修補船縫,達到防止船體(ti) 漏水、滲水,加固船體(ti) 的作用,是漁家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一門重要工藝,已經有600多年曆史。撚船的工人被稱為(wei) 撚匠,一把鐵鑿、一把錘子、一桶桐油、幾縷麻絲(si) ,和上油灰,便是撚匠的修船工具。
船塢台上,撚匠們(men) 左手拿鑿、右手持斧,跟著號子的節奏,對著船板縫一下下敲擊。59歲的高榮勝是這裏的老撚匠,幹這行已經有30餘(yu) 年。“九疊十八撚,一層麻絲(si) 一層撚灰,這樣撚出來的麵與(yu) 船板渾然一體(ti) ,船體(ti) 韌性強,密封嚴(yan) 實。”高榮勝告訴記者,撚船需經過剔縫、塞麻、碾灰、上膩子、刷桐油等9道工序,這些工序看似簡單,但是對撚匠的技術要求很高,一道工序做不好,漁船下海後就會(hui) 滲水。
“撚船既是技術活,也是個(ge) 辛苦活,更是個(ge) 責任活。漁民的身家性命都放在這條船上,船體(ti) 上的每個(ge) 細節都得認真檢查,不能出一點問題。”高榮勝說。
據周紹泉介紹,現在當地會(hui) 撚船手藝的僅(jin) 有二十幾人,而全年漁船維修量卻高達270艘,尤其是進入伏季休漁期,船廠迎來修船旺季,撚匠們(men) 經常是起早貪晚“連軸轉”。
“幹這活計就是風吹日曬的,年輕人不愛幹這個(ge) 。現在廠裏的撚匠年紀都很大了,60歲的都算歲數小的。”周紹泉感慨道,“沒人願意當撚匠了,這門老手藝全靠老人兒(er) 們(men) 堅守著。”
筆者采訪時正巧遇到一位取船的船主,他說:“每次取船,撚匠師傅們(men) 都會(hui) 說,幹完這條船就不幹了,但漁船需要他們(men) 檢修的時候,他們(men) 二話不說立刻幫忙。幹了一輩子的手藝,哪能說不幹就不幹,他們(men) 舍不得咧。”
一艘艘修好的漁船從(cong) 船塢台順著滑行道駛向大海。“平安出發,平安歸來,就是我們(men) 撚船的意義(yi) 。”周紹泉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