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物質“富口袋”到文化“富腦袋”

發布時間:2022-03-30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魏風雲(yun) (中共山東(dong) 省委黨(dang) 校〔山東(dong) 行政學院〕教授、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dang) 校基地研究員)

  當前,我國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hui) ,中華民族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人民群眾(zhong) 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與(yu) 日俱增。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食糧。”讓人民群眾(zhong) 擁有更加豐(feng) 富的精神生活,從(cong) 物質“富口袋”到文化“富腦袋”,對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yi)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持續推進基層文化建設。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強調“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麵、增強實效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十四五”規劃提出“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可以看出,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始終心係民生,堅持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一體(ti) 推進,一以貫之保障人民群眾(zhong) 文化權益。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拓展文化惠民思路,創新文化惠民方式,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安徽省貫通五級公共文化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效能,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麵和實效性;山東(dong) 省煙台市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滿意度導向”的工作思路,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南京市江寧區對廢舊房屋進行改造翻新,建起村民“5分鍾文化活動圈”……文化惠民措施持續創新,有效激活了鄉(xiang) 村文化的“一池春水”,群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明顯增強。

  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事關(guan) 人民福祉、社會(hui) 發展和民族興(xing) 衰,人類的發展進步、社會(hui) 的繁榮富強、民族的獨立振興(xing) ,都離不開文化力量的支撐。

  文化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催化劑。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更高層次的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是馬克思主義(yi) 執政黨(dang) 的使命。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是踐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特別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具體(ti) 體(ti) 現。

  文化是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原動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風文明是保障。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不僅(jin) 是物質的複興(xing) ,更是文化的複興(xing) 。良好的鄉(xiang) 村文化、文明鄉(xiang) 風,能夠促進鄉(xiang) 村精神文明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wei) 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文明風尚、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內(nei) 生動力。準確把握鄉(xiang) 村文化建設的價(jia) 值意蘊,將其納入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總體(ti) 設計,探求有效實踐方式,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路徑。

  文化能感國運之變化,複興(xing) 須有文化之繁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民族複興(xing) 與(yu) 文化建設的辯證關(guan) 係。中華文明發端於(yu) 鄉(xiang) 村,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根基在基層,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來自基層群眾(zhong) 。夯實文化振興(xing) 的經濟基礎,因地製宜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不斷激發文化自覺,持續強化文化自信,這是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以文載道,以文聚力。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要實現從(cong) 物質“富口袋”到文化“富腦袋”,必須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大力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增強文化滋養(yang) ,豐(feng) 富精神家園,構築起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源源不斷提供精神動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勇、趙秋麗(li) 、馮(feng) 帆、李慧、趙明昊、蘇雁、劉已粲、高平、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李富、陳秀燾)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