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盛映天山
初春,廣袤土地正在複蘇,天山南北,各民族攜手並肩,奏響強勁動聽的發展和聲。在這片166萬(wan) 平方公裏的廣闊疆域上,各民族互相了解、尊重、包容、學習(xi) 、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2014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疆考察時反複強調,“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新疆的問題,最難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天山南北。
2020年召開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
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新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全麵貫徹黨(dang) 的民族政策,持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民族成為(wei) 和衷共濟的“一家人”。促進民族團結,新疆取得了哪些好經驗?怎樣促進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le) ?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此,光明日報調研組赴新疆各地進行調研。
1.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走進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紮克鎮阿亞(ya) 格曼幹村,寬闊潔淨的柏油馬路、整齊的紅牆院落映入眼簾,機器轟鳴聲、鑼鼓聲和歡笑聲,組成動聽的鄉(xiang) 村交響曲。
2014年4月28日上午,在新疆考察工作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阿亞(ya) 格曼幹村看望幹部群眾(zhong) 。“總書(shu) 記從(cong) 那麽(me) 遠來到我們(men) 村裏,就是為(wei) 了看看大家日子過得好不好。”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阿亞(ya) 格曼幹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麥麥提吐爾遜·阿卜杜熱合曼仍然激動不已。他說,如今,土路修成了柏油路,家家用上燃氣灶,戶戶都用電采暖,各民族群眾(zhong) 通過發展產(chan) 業(ye) 致了富。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些年,全村百姓就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一年到頭都有事幹、有錢掙、有盼頭。”麥麥提吐爾遜·阿卜杜熱合曼說。
2022年2月15日下午,新疆昌吉州昌吉市飄起小雪,昌吉市建國路街道星光社區居民張岩正忙著在小區地下車庫的儲(chu) 藏室整理募集來的衣物。服裝、筆記本、打印紙……40平方米的儲(chu) 藏室被各類物資塞得滿滿當當。“這些衣物都是給南疆地區捐贈的,前幾天我們(men) 還為(wei) 喀什地區伽師縣江巴孜鄉(xiang) 尕勒村捐贈了80套健美褲和38套舞蹈服。”張岩說。
在張岩手機中的美篇裏,2021年的195場活動清晰可見,受到張岩幫助的人包括20多個(ge) 民族。張岩的小區裏,居住著漢、哈薩克、維吾爾、回、蒙古等多個(ge) 民族。“各民族就是一家人,都是這個(ge) 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誰有困難了,互相幫一幫就起來了。”張岩說。
作為(wei) 有著42個(ge) 民族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昌吉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wei) 根本途徑,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le) 的社會(hui) 環境。“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持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闡釋和宣傳(chuan) 教育,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三個(ge) 離不開’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昌吉州黨(dang) 委統戰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負責人史廣軍(jun) 指出。
增進認同感,離不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le) 。
2月19日上午,新疆伊犁州霍城縣水定鎮朝南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國球館,台球愛好者把台球案圍了整整一大圈。“每天來這裏和球友們(men) 一起打球,都成了一家人,誰家有困難,鄰裏之間都能搭把手。”小區居民買(mai) 買(mai) 提力·司馬義(yi) 對記者說。在這個(ge) 文化活動中心,棋牌室、健體(ti) 康複室、書(shu) 法室、小葵花樂(le) 園一應俱全。“小小的文化中心,成了社區居民團結友愛、交流交融的溫馨港灣。”朝南社區主任孜拉燕·王蘇甫紅說。
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維護民族團結,離不開基層黨(dang) 組織的堅強領導。2014年開始,新疆各級幹部深入基層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簡稱“訪惠聚”)活動,“訪惠聚”工作隊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yu) 村幹部和各族群眾(zhong) 結對子、交朋友、做親(qin) 人,在天山南北搭起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位於(yu) 中印邊境的和田地區和田縣朗如鄉(xiang) ,經濟發展曾十分滯後。在“訪惠聚”工作隊的帶領下,朗如鄉(xiang) 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打響“杏花村”“桃花村”品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越走越寬廣。“訪惠聚”工作隊著眼村民最關(guan) 心、最迫切的事,送政策、送服務,把溫暖送到群眾(zhong) 心坎上。僅(jin) 2021年,吐魯番市各駐村工作隊就組建2100餘(yu) 支黨(dang) 員誌願服務隊,在解難幫困、助力增收、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麵辦實事好事2.2萬(wan) 件,解決(jue) 困難訴求5600餘(yu) 件。
天山雪鬆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天山南北呈現出社會(hui) 大局持續穩定、各族幹群團結進步、人民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的喜人局麵。
2.團結穩疆、富民興(xing) 疆有了“源頭活水”
夜晚,月色為(wei) 喀什古城景區披上了溫軟的麵紗。走進麥吾蘭(lan) ·圖拉克和宋愷聯合打造的“入迷文創”小店,200多件民族手工藝品和傳(chuan) 統服飾絢麗(li) 奪目。並肩合作四年來,麥吾蘭(lan) ·圖拉克和宋愷親(qin) 如兄弟,沉澱出不分彼此的深厚感情。
在昌吉州昌吉市的美食江湖上,也有一對這樣的“最佳拍檔”,他們(men) 就是金城牛大碗餐廳老板梁強與(yu) 合夥(huo) 人買(mai) 買(mai) 提江。從(cong) 同在一個(ge) 飯館打工到合夥(huo) 經營同一家店,兩(liang) “兄弟”一起走過風雨十六載。“我們(men) 就像新疆的拉麵和烤肉一樣,永遠分不開。”買(mai) 買(mai) 提江爽朗一笑。如今,兩(liang) 人經營的餐廳裏,有漢、維吾爾、蒙古、回等6個(ge) 民族的員工。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古爾邦節……“每到過節,店裏都會(hui) 組織聯誼活動。在這裏,每個(ge) 民族的節日都成為(wei) 大家的節日。”店長馬胡玲說。
攜手共謀發展的道路上,離不開手足相親(qin) ,更離不開守望相助。
2月,伊犁河穀突遇降雪降溫。一早,伊犁州尼勒克縣喀拉蘇鄉(xiang) 大喀拉蘇村村民馬誌明就忙著給圈棚裏的牛準備草料。院子裏,被積雪覆蓋的草料垛堆成一座小山。“現在有50頭牛,想著開春漲到100頭,可圈棚不夠用啊,如果把這棚子向東(dong) 擴建40米,得花20萬(wan) 元。”指著院裏一片廢舊的蔬菜大棚,馬誌明惆悵地說。“村裏馬上要建集中養(yang) 殖場,大戶們(men) 可以聯合租棚、聯合管理,養(yang) 400頭牛隻需要一到兩(liang) 個(ge) 人。”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米熱哈孜·賽依勒哈孜送來解決(jue) 方案。“這辦法攢勁得很。”馬誌明期盼著,養(yang) 殖場能盡快建起來。
辦養(yang) 殖場、打井通水、改善村容,這幾年米熱哈孜·賽依勒哈孜和村委會(hui) 主任居馬別克·巴紮爾比克一天到晚忙得很。大喀拉蘇村有568戶、1963人,村民由10個(ge) 民族組成。為(wei) 了提高收入,居馬別克·巴紮爾比克帶領各族村民,3年開挖8口機井,讓4000多畝(mu) 旱田變成可滴灌的水田,種上玉米和苜蓿後,畝(mu) 均收入提高300元以上。
“村民們(men) 在一起共事共樂(le) ,大家也互相趕幫超,你家外出打工掙錢了,我也要出去。現在村民人均年收入達8000元以上。”居馬別克·巴紮爾比克說。在錫伯族村民關(guan) 美華家院外,他指著規整幹淨敞亮的院落說:“這家庭院是村裏搞得最好的,我們(men) 經常組織大家來參觀學習(xi) 。將來廠子搞起來,形成規模化養(yang) 殖,村裏會(hui) 越來越整潔。”
和大喀拉蘇村一樣,在新疆各地,發展的協奏曲正在更多村莊鳴響。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提升群眾(zhong) 自我發展能力,正在為(wei) 富民興(xing) 疆注入“源頭活水”。
今日新疆,處處萌動著春天的生機,一大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招商引資成果豐(feng) 碩,群眾(zhong) 幹事創業(ye) 勁頭十足。加快重大項目的落地落實,強化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係列新舉(ju) 措新部署緊鑼密鼓,正在引領新疆書(shu) 寫(xie)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3.民族團結“同心圓”越畫越大
一場雪後,新疆鞏留縣團結湖畔,暖陽穿過石榴籽書(shu) 屋的五角形玻璃屋頂,斑駁灑落在角角落落。68歲的錫伯族市民趙翠蘭(lan) 和她的“親(qin) 戚”——59歲的哈薩克族市民加米西·霍加合買(mai) 提相約來到書(shu) 屋閱讀。“19歲那年響應組織號召,我放棄文工團工作,來到吉爾格朗鄉(xiang) 恰西牧場醫務室工作。”從(cong) 此,趙翠蘭(lan) 成了“喀拉克孜”(黑姑娘)。她早出晚歸背著藥箱,奔波在恰西這片美麗(li) 的伊犁河穀草原上,為(wei) 患病牧民打針、發藥,一幹就是十幾年。由於(yu) 醫務所居住不便,她借住在牧民巴旦家裏,兩(liang) 家就這樣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到縣衛生院工作後,趙翠蘭(lan) 依然惦記著恰西牧場。巴旦的孩子來縣城上學,常年住在趙翠蘭(lan) 家裏;恰西牧場其他牧民的孩子來縣城上學,也住進趙翠蘭(lan) 的小院。小小的院落,會(hui) 聚了漢、哈薩克、維吾爾、回、錫伯等眾(zhong) 多民族群眾(zhong) 的孩子。“娃娃們(men) 都叫她‘趙媽媽’,受到‘趙媽媽’的感染,我也加入愛心媽媽團隊,幫助更多生活困難的村民和孤寡老人。”加米西·霍加合買(mai) 提對記者說。
在霍城縣盧草溝鎮墩買(mai) 裏村文化大院,宣傳(chuan) 欄裏的民族團結活動展示,訴說著這個(ge) 由16個(ge) 民族聚居村落的“一家親(qin) ”故事。“我們(men) 在這裏舉(ju) 辦了‘七一建黨(dang) 同歡慶’‘我用都塔爾伴你唱紅歌’‘共寫(xie) 一幅字共畫一幅畫’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舉(ju) 辦結親(qin) 聯誼活動上百場次,營造各族群眾(zhong) 共樂(le) 的氛圍。”文化大院負責人居來提·肖開提介紹說。
走訪入戶、幫助群眾(zhong) 修剪果樹、給村民慶祝生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駐和田地區民豐(feng) 縣薩勒吾則克鄉(xiang) 烏(wu) 塘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shu) 記李保緒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xie) 滿了自己的日程。村民卡吾力·卡迪爾是李保緒的“親(qin) 戚”,他患有風濕性關(guan) 節炎,不便外出務工。在李保緒的幫助下,卡吾力·卡迪爾家在村委會(hui) 對麵開了一家台球廳,每個(ge) 月增收千元以上。
2016年10月16日,“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活動在新疆正式啟動。5年來,百萬(wan) 名幹部職工與(yu) 各族基層群眾(zhong) 結對認親(qin) ,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你來我往間,親(qin) 戚越走越親(qin) ,感情越走越深。新和縣養(yang) 牛大戶賽麥提·艾合麥提和畜牧合作社負責人李曉林互幫互助共同致富;由10多個(ge) 民族組成的伊犁六星街民族團結手風琴樂(le) 隊,用音樂(le) 書(shu) 寫(xie) 民族文化交融樂(le) 章……在新疆,每天都有很多結親(qin) 幹部到鄉(xiang) 村、社區看望結對親(qin) 戚。每當親(qin) 戚要來時,村民們(men) 總是翹首以盼,滿懷喜悅。親(qin) 戚們(men) 離開時,村民們(men) 站在村口揮手告別,依依不舍。新疆各族兒(er) 女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讓民族團結的“同心圓”越畫越大。
4.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入人心
走進伊犁州伊寧市瓊科瑞克街道拜合特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56棵由各族人民共同栽種的樹木映入眼簾。“社區居民在一起共同植樹、共同學習(xi) ,還經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其樂(le) 融融。”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俊龍告訴記者。
“拜合特社區是維吾爾語,意思是幸福社區,我們(men) 社區的文藝隊也叫幸福文藝隊。”68歲的文藝隊隊長閆蕙蘭(lan) 是隊裏的“靈魂人物”,也是宣傳(chuan) 民族團結的“領頭雁”。為(wei) 深入淺出地宣傳(chuan) 黨(dang) 的好政策,閆蕙蘭(lan) 經常自編自演歌舞、小品等節目,用文藝演出的形式傳(chuan) 遞和諧文明新風尚。拜合特社區還深入開展“我們(men) 共同的節日”係列主題活動290場次,讓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的幸福之花盛開在社區的每個(ge) 角落。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離不開文化浸潤。近年來,新疆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化生活,為(wei) 維護民族團結提供陣地保障。
阿勒泰地區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廣泛開展“我們(men) 的中國夢”——文化進萬(wan) 家活動等係列主題活動120場次,探索農(nong) 村電影放映與(yu) “兩(liang) 中心”融合發展道路,累計放映農(nong) 村公益電影1300餘(yu) 場次,圍繞建黨(dang) 100周年編排2場大型舞台演出,創作舞蹈、聲樂(le) 等文藝作品十餘(yu) 部,不斷滿足廣大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鞏留縣在援疆省市的傾(qing) 情幫扶下,打造“石榴籽書(shu) 屋”文化品牌。目前,鞏留縣已建成石榴籽書(shu) 屋102個(ge) ,做到一個(ge) 村(社區)有一間書(shu) 屋、一個(ge) 支部有一個(ge) 紅色主陣地。
58年如一日與(yu) 各族邊民精誠團結共同戍邊的兵團職工魏德友夫婦、13年風雨無阻在自家小院升國旗的沙勒克江·依明、44年用醫者仁心在牧區書(shu) 寫(xie) 人間大愛的醫生吾哈斯·蘇萊曼……被稱為(wei) “民族團結沃土”的塔城地區,29個(ge) 民族共居一座城、共吃一桌飯、共建一個(ge) 家、共愛一個(ge) 國,用實際行動傳(chuan) 遞著民族團結之情。塔城地委委員、統戰部部長加爾肯·江布爾拜介紹,近年來,塔城地區深入挖掘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故事,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入人心。
如今的新疆,各族群眾(zhong) 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感極大增強,學習(xi)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高漲。多樣文化活動中,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讓守望相助的涓涓細流,匯聚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大江大河。
5.新疆加強民族團結實踐的重要啟示
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新時代黨(dang) 的治疆方略,牢固樹立主線意識,不斷加強黨(dang) 對民族工作的全麵領導,堅持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民族團結進步取得的重要經驗,也為(wei) 推動新疆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啟示。
牢固樹立主線意識是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方向。新疆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表明,民族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成效,關(guan) 鍵在於(yu) 各項工作是否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聚焦,是否以有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評價(jia) 標準。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實踐中,必須牢牢把握和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民族工作才能不斷向高質量發展。
不斷加強黨(dang) 對民族工作的全麵領導是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政治保證。2014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隻要我們(men) 牢牢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men) 的民族關(guan) 係,我們(men) 的民族團結統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隻有把黨(dang) 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才能不斷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從(cong) 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的道路為(wei) 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以來,新疆從(cong) 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切實保障新疆各民族依法享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hui) 生活各方麵的平等權利,民族平等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在新疆得以體(ti) 現。
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新疆始終堅持“民生優(you) 先、群眾(zhong) 第一、基層重要”理念,持續改善民生,連續開展“訪惠聚”駐村工作等實踐,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hui) 進步、邊疆鞏固、人民安居樂(le) 業(y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