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之後,冰雪經濟這樣開啟新篇
【熱點關(guan) 注】
作者:邱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chan) 業(ye) 研究所副研究員)
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精彩落幕,不僅(jin) 為(wei) 新冠肺炎疫情困擾下的世界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力量,也拉開了我國冰雪經濟發展的時代序幕。當前,要借勢冬奧“春風”,積極探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全麵開啟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新篇章。
“冷資源”變身“熱產(chan) 業(ye) ”:冰雪經濟新格局加快形成
冰雪經濟新體(ti) 係初步建立。伴隨冬奧賽事舉(ju) 辦,我國居民在冰雪運動方麵消費有所增加,以冰雪旅遊為(wei) 主導的傳(chuan) 統冰雪資源開發模式向“冰雪+”多元化、全鏈條發展,以冰雪旅遊、冰雪文化等為(wei) 核心的冰雪經濟新體(ti) 係初步形成。例如,以冰雪為(wei) 活動背景和消費場景的本地遊、周邊遊持續升溫,推動冰雪旅遊、冰雪體(ti) 育、冰雪文化等業(ye) 態深度融合。又如,以冰雪旅遊和冰雪體(ti) 育為(wei) 引領,冰雪裝備製造本土化水平持續提升。壓雪車等冰雪場地裝備填補國內(nei) 空白,冰雪硬度和粒徑測量儀(yi) 等賽道監測設備實現國產(chan) 化。
冰雪經濟新空間有效拓展。隨著冰雪運動廣泛開展,我國冰雪經濟空間格局打破“難進山海關(guan) ”局限,從(cong) 此前的東(dong) 北、京津冀、新疆“三足鼎立”,轉向“南展西擴東(dong) 進”。2018至2021年我國建成的較大規模冰雪項目投資近萬(wan) 億(yi) 元,東(dong) 北、華北、西北等“三北”地區吸納投資占比47.9%,西南、華南、華中、華東(dong) 等其餘(yu) 四區吸納投資占比達到52.1%。截至2021年1月,全國已有654塊標準冰場、803個(ge) 室內(nei) 外各類滑雪場,覆蓋30個(ge) 省份,較2015年增幅分別達317%和41%。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建設加快,一些老工業(ye) 城市借勢冬奧變身“冰雪城”。
冰雪經濟新機製釋放活力。冬奧籌辦工作有力推動冰雪場地建設、冰雪科技研發、冰雪人才招引等方麵的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例如,突破專(zhuan) 業(ye) 體(ti) 育場館以政府投資為(wei) 主的建設模式,目前冰雪領域社會(hui) 投資額占比超過八成。又如,強化科技與(yu) 奧運的有效結合,在氣象預測、賽道場館建造運維、運動技能優(you) 化、訓練基地建設、8k數字轉播等冬奧特殊場景實現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
“成長的煩惱”待解決(jue) :冰雪經濟發展不充分
我國冰雪運動起步較晚,與(yu) 冰雪強國建設目標尚有差距,需要努力將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
總體(ti) 水平有待提升。一是產(chan) 業(ye) 鏈條較短。當前我國冰雪產(chan) 品譜係不夠健全,滑雪產(chan) 業(ye) 收入主要來自滑雪場地及設施器材出租、衍生旅遊業(ye) 等。冰雪裝備以冰鞋雪靴、運動服飾為(wei) 主,且附加值不高,本土高端冰雪裝備品牌有待打造,關(guan) 鍵環節國際競爭(zheng) 力亟須提升。二是產(chan) 品結構不夠優(you) 化。大多以滑雪運動體(ti) 驗為(wei) 主,休閑度假型旅遊項目較少,四季旅遊產(chan) 品尚未形成體(ti) 係。三是存在區域同質化現象。一些地方的冰雪項目特色不足、創意不夠,流於(yu) 一般化的冰燈世界、冰雪會(hui) 展等內(nei) 容,容易造成遊客審美疲勞,難以很好地激發潛在消費人群投身熱情。
體(ti) 製機製尚不健全。一是管理體(ti) 製機製不夠順暢。冰雪資源之間存在一定的分割管理、相互牽製現象,缺乏統籌協調,相關(guan) 係統與(yu) 地方政府規劃及管理時缺乏聯動機製。二是政府與(yu) 市場邊界有待厘清。當前,產(chan) 業(ye) 政策過於(yu) 強調政府作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社會(hui) 參與(yu) 的分工協作推進機製尚未形成,冰雪運動發展包括冰雪賽事運營的職業(ye) 化、市場化、國際化水平不高。三是缺少統計支撐。冰雪經濟的基礎數據和常態化統計措施還較為(wei) 欠缺,難以支撐定期統計監測和科學分析。
發展要素存在製約。一是土地瓶頸製約。冰雪項目受國土空間規劃及生態紅線管控約束突出,新建或擴建滑雪場大多涉及林地使用問題,批複手續辦理周期長、獲取難度大。索道、纜車等冰雪場地設施實際占地麵積小,難以滿足成片供地要求。二是人才製約。冰雪教育培訓尚未形成體(ti) 係,從(cong) 事冰雪人才培養(yang) 的高等院校偏少,場館運營管理、裝備研發製造等人才短缺,冰雪人才流動性大。職業(ye) 發展前景不明朗,權益保障不到位等進一步加劇了人才供求失衡。三是資金製約。冰雪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由於(yu) 開發機製相對落後,市場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良好商業(ye) 模式和資本運營業(ye) 態。
發展環境亟待改善。一是交通設施短板。適應冰雪旅遊目的地發展的航空、鐵路、公路等較為(wei) 落後,低空飛行基地、自駕車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提升,遊客出行時間成本亟待降低。二是場地設施不足。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滑雪場、冰上運動場館建設積極性仍然不高,建設運營標準和製度缺失,綜合服務設施滯後。三是營商環境不優(you) 。部分地區應優(you) 化環境,吸引遊客,推動招商引資。四是大眾(zhong) 普及率較低。冰雪運動仍屬高端消費,缺乏深厚的群眾(zhong) 參與(yu) 基礎,加上“畏冷”情緒普遍存在,大眾(zhong) 冰雪消費市場潛能尚未充分釋放。
四點發力,推動“冰天雪地”變身“金山銀山”
當前應加快布局適應現代冰雪經濟發展的前瞻性製度框架,全麵開啟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新篇章。
加強統籌規劃。製定國家層麵冰雪經濟發展戰略或規劃,明確近中遠期發展的重點方向和突破口。深化冰雪經濟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冰雪旅遊、裝備、教育等融合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冰雪經濟體(ti) 係。強化特色發展和錯位競爭(zheng) ,推動冰雪資源優(you) 勢與(yu) 避暑康養(yang) 、體(ti) 育健身、邊境風情等特色功能深度融合,打造跨省區精品旅遊線路,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均衡發展新局麵。
創新體(ti) 製機製。支持地方建設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在冰雪場館建設運營、冰雪旅遊四季聯動等方麵先行先試,率先打造全球性冰雪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探索共建跨境冰雪旅遊合作示範區,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攜手發展冰雪絲(si) 路經濟,聯合打造跨境冰雪旅遊產(chan) 品和“網紅”打卡線路。推進森工、農(nong) 墾改革,完善與(yu) 地方政府合作聯動機製。推動建立冰雪經濟統計體(ti) 係,加強統計監測和預警預判。
加大政策支持。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加大公益性冰雪設施投入力度,鼓勵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滑雪綜合體(ti) 、冰上運動中心等冰雪設施建設。建立政府與(yu) 市場協同機製,支持北方有條件地區率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滑雪大區,在南方地區建設室內(nei) 冰雪場館,形成“南方練習(xi) 冰雪、北方體(ti) 驗冰雪”互動發展格局。創新冰雪產(chan) 業(ye) 用地分類管理,探索實施點狀供地政策,優(you) 化用地手續流程。加強冰雪教育培訓,構建冰雪人才體(ti) 係。
優(you) 化發展環境。推動冰雪競技場館和學校場地向社會(hui) 開放,提升冰雪場地運營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冰雪經濟配套設施提檔升級,強化航空、高鐵、公路高效銜接的冰雪交通建設,構建體(ti) 驗友好型服務體(ti) 係,提升保障能力。完善冰雪消費支持舉(ju) 措,提升冰雪旅遊國際吸引力,營造支持發展冰雪經濟的社會(hui) 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