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劇不能失真心少溫度
【影視銳評】
作者:胡 祥(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今年,一批愛情劇集中播出,用多樣的愛情故事勾勒當下都市的情感百態,引起輿論熱議。尤其是近期集中出現了多部多視角、跨年齡層的愛情故事,將聚光燈照射到以往藝術作品較少表現的情感世界,使看慣了青春愛情劇甜寵模式、霸道總裁套路的觀眾(zhong) 獲得了別樣的審美體(ti) 驗。
客觀上說,這些作品的市場表現是成功的,有的甚至收視率、點擊量名列前茅,但是觀眾(zhong) 評價(jia) 卻不高,為(wei) 何?關(guan) 鍵在於(yu) 三個(ge) 問題。一是劇情有些“浮”。所謂“浮”,就是懸浮。具體(ti) 表現為(wei) 情節失真,脫離生活實際和現實邏輯。比如某作品將故事背景設置在虛構的國度和城市,身為(wei) 上市公司繼承人的女主角,卻需要和男主角假結婚來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讓人匪夷所思;另一部作品中,孩子食物中毒,父親(qin) 卻因工作關(guan) 係,坦然自若地請律師幫生產(chan) 這個(ge) 零食的食品公司談免責。這些作品,幾乎全部聚焦社會(hui) 上層,無須奮鬥的富二代是標配,豪宅名車讓人眼花繚亂(luan) 。這些元素一開始還具有一定的視覺衝(chong) 擊力,但看多了拍濫了就會(hui) 讓人覺得虛假,畢竟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了。
二是模式有些“舊”。近期播出的很多劇集套用經典小說、電影等戲劇模式,不少情節純粹是為(wei) 了借鑒而生搬硬套。有的劇集上演富商家族奪嫡戲,讓觀眾(zhong) 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局。這種舊,還體(ti) 現在用陳舊的青春愛情劇模式來套用中年人的愛情故事。
三是價(jia) 值觀有些“負麵”。部分創作者刻意放大人性的缺點,塑造諸如老婆孕期出軌卻毫無悔意,自己搞外遇、離婚時卻讓老婆孩子淨身出戶的男性角色。有的作品還一味描摹愛情婚姻中的矛盾衝(chong) 突,一言不合就提分手、離婚,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訴諸暴力。凡此種種,引發彈幕一片“恐戀”“恐婚”的哀歎。
愛情劇出現這些問題,根本的原因在於(yu) 某些創作者放棄了對藝術品質和思想內(nei) 涵的堅守,導致創作過度商業(ye) 化。他們(men) 認為(wei) ,隻要把戲劇衝(chong) 突做到極致,把人物形象塑造成極端人格,就能讓觀眾(zhong) 不吐不快、欲罷不能。作為(wei) 創作的“流量密碼”,這樣做或許可以讓作品的話題度和收視率短時間內(nei) 上升,卻忽視了愛情題材作品展現愛情生活的首要任務,舍本逐末,陷入到處撒狗血的陷阱。強衝(chong) 突隻是戲劇化的一種手段,如果把它當成創作的唯一路徑,必然導致內(nei) 容創新不足、劇情雷同、故事雷人。
優(you) 質的愛情劇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古往今來的愛情故事都不是空中樓閣中的想象,而是發生在一定時空背景之中,展現特定時代人們(men) 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而在當下,創作者要表現具有時代特色的愛情故事,就必須深入新時代的火熱生活中去,切身感受普通人的情感波瀾,體(ti) 現他們(men) 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對愛情的獨到見解,這樣才能引發觀眾(zhong) 的心靈共鳴。
相較於(yu) 鉤心鬥角的糾葛或陰暗狗血的算計,觀眾(zhong) 更希望看到兩(liang) 顆心如何相互吸引,相互靠攏,並克服各種困難相知相守的真摯美好。愛情中蘊含著忠誠、奉獻、堅韌甚至犧牲等崇高的情操。不管創作理念如何更新,愛情劇獲得成功的關(guan) 鍵始終是“真摯”二字。魯迅先生講,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愛情劇若失了真心,少了情感溫度,哪怕再奢華的場景、再異想天開的劇情,都隻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地。
愛情劇不僅(jin) 僅(jin) 是單純的文化消費產(chan) 品,更是展現中國人倫(lun) 情感、道德規範、審美情趣的文藝作品。隨著時代變遷,觀眾(zhong) 對於(yu) 愛情劇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新時代愛情劇創作也要跟上時代,進一步提升閱讀社會(hui) 、闡釋情感的能力,在主旨意蘊上注入時代精神,在藝術表達上大膽創新,塑造獨具魅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現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做到藝術性與(yu) 商業(ye) 性結合,溫暖人、感染人、引導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