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山海情(報告文學)
【中國故事·時代楷模】
作者:林秀美 小 島
時隔25年,寧夏人永遠也忘不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xi) 近平第一次到寧夏固原考察的情形。
這一次考察,可謂意義(yi) 重大,那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hui) 議紀要及五項具體(ti) 事項》簽訂後,掀開了福建援寧扶貧之路。
一晃25年過去。25載,多少個(ge) 日日夜夜,多少個(ge) 春夏秋冬,福建和寧夏的幹部群眾(zhong) 一道,用真情和汗水在那片曾經偏遠貧瘠的土地上,為(wei) 寧夏的脫貧與(yu) 發展,默默奉獻著青春、汗水、熱血。他們(men) 用超乎尋常的毅力、腳踏實地的行動和愛民為(wei) 民的情懷,在寧夏這片土地上樹立起永恒的豐(feng) 碑。
一批批援寧隊伍從(cong) 福建走出,推動閩寧協作從(cong) 最初的單向輸出到如今的互利共贏,一個(ge) 個(ge) 扶貧機製從(cong) 探索到成熟推廣,走出一條具有典範意義(yi) 的扶貧協作道路。
一個(ge) 個(ge) 名字,一個(ge) 個(ge) 故事,一首首歌,寫(xie) 下無私,寫(xie) 下豐(feng) 碑。
退休15年,她手機通訊錄中儲(chu) 存最多的仍是寧夏的號碼
作為(wei) 援寧第一批負責人,林月嬋清晰記得,第一次帶領考察組踏上西海固這片土地,是在1997年3月。
“以前聽說那裏的百姓苦,百姓難,走一趟,才真正知道啥叫寧夏之苦,苦啊,苦得叫你心發痛,眼淚忍不住往下流!”
孩子上課的教室沒有門,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沒有教室,老師在沙地上用樹枝教寫(xie) 字;為(wei) 了賣出自家種的土豆,衣衫破舊的農(nong) 民冒著寒風,深夜便開始在加工廠門前排起長隊;水是鹹的,一點點水都要從(cong) 很遠的地方挑來,沒有水洗澡……
一幕一幕,刻在林月嬋心裏,讓她幾度哽咽。扶貧,扶百姓之苦,扶百姓之難。
回到福建,林月嬋把西海固的難,向領導作了匯報。“我們(men) 一定要幫。”她得到了堅定的回複。
1997年4月,福建黨(dang) 政代表團赴寧夏開展為(wei) 期六天的考察工作。其間召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hui) 議,確定今後每年召開一次聯席會(hui) 議,建立福建區市與(yu) 寧夏貧困縣結對幫扶機製,設立幫扶基金,派遣掛職幹部。
從(cong) 那時開始,寧夏“與(yu) 大海結親(qin) ”,開始寫(xie) 下海一般的深情,寫(xie) 下海一般豐(feng) 饒與(yu) 美麗(li) 的希望。
這一邁步,一晃就是25年。可實際上,25年前的福建經濟總量並不高,資金有限,又該如何破解這重重困難,進行有效幫扶?
林月嬋是要麽(me) 不做,一做就要做好的人。她琢磨:既然是對口幫扶,那就得兩(liang) 個(ge) 省區之間的有關(guan) 部門,比如農(nong) 業(ye) 、工業(ye) 、科技、教育、衛生、交通等部門之間深入了解,才能細化好對口幫扶。
幫扶,資金當然是第一位。“其實,不僅(jin) 僅(jin) 是資金的問題,關(guan) 鍵是拿到資金後做什麽(me) 、怎麽(me) 做。”林月嬋說,“我們(men) 給寧夏的扶貧資金不算多,為(wei) 什麽(me) 寧夏人老是記得福建的好?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我們(men) 打的是組合拳。”
勞務輸出,一開始就被當成增收和轉移勞動力的“鐵杆莊稼”。但對未知世界的害怕,卻讓當地人不願出遠門。
心細如絲(si) 的林月嬋,把每個(ge) 環節都安排得細致周到。福建工廠裏有遵照回族習(xi) 俗的食宿,還有專(zhuan) 門負責關(guan) 照這些務工人員的“老鄉(xiang) 管理員”。她到廠裏看望這些打工女孩子的次數,更是多到數不清。
為(wei) 解決(jue) “一方水土養(yang) 不了一方人”的問題,1997年7月,兩(liang) 省區共建的閩寧村奠基,林月嬋專(zhuan) 程前往。如今,這個(ge) 移民村落已升格為(wei) 生機勃勃的閩寧鎮,被視為(wei) 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的樣本。
如何不完全依賴財政,調動起每一支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ye) 家和市場的力量?
銀川街頭,的士司機隨口一句“我還給你們(men) 福建老板開過專(zhuan) 車”的話,讓林月嬋上了心。“如果能聯係上,請告訴他們(men) ,家鄉(xiang) 來了親(qin) 人,請他們(men) 到我住的酒店房間來坐坐。”當天,那位樸實的的士司機一口氣請來了40多位閩商。
閩商協會(hui) 很快成立了,林月嬋還專(zhuan) 門請寧夏的一名幹部來當秘書(shu) 長。如今,在寧閩籍企業(ye) 、商戶達5700多家,8萬(wan) 多名閩籍人員在寧從(cong) 業(ye) 。
教育、衛生、民政等部門也陸續加入。多年來,福建社會(hui) 各界在援建希望學校、科技扶貧、支醫支教、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困難群眾(zhong) 、旅遊扶貧、文化交流等領域開展了持續的幫扶協作。
從(cong) 第一次踏上寧夏土地,到2007年退休,林月嬋先後到寧夏40多次,當地人親(qin) 熱地喚她“林大姐”。至今,她手機通訊錄中儲(chu) 存最多的仍是寧夏的號碼,寧夏人早已認下林月嬋是“寧夏的女兒(er) ”。
從(cong) “移民吊莊”到“坡改梯”,從(cong) “井窖建設”到“勞務輸出”,從(cong) “菌草推廣”到“招商引資”,從(cong) “聯辦醫院”到“援建學校”……一個(ge) 個(ge) 福建援寧項目,都凝聚著林月嬋的心血。
“隻要用心、用情,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兒(er) ,辦法就會(hui) 一個(ge) 個(ge) 浮出來。”林月嬋說,閩寧幫扶機製是用“心”建起來的。
退休後,林月嬋被聘為(wei)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顧問,繼續為(wei) 兩(liang) 省協作互助貢獻力量。2016年,閩寧對口協作20年之際,不顧年邁多病、行動不便,她受邀和曆任援寧幹部代表返寧考察,親(qin) 眼看到了那裏脫胎換骨的變化。
“我自己隻承擔了一小部分工作,但也感到很幸福。我向寧夏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盡力了,黨(dang) 交給我的任務完成了。”參加央視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錄製時,在位於(yu) 福州的分會(hui) 場,林月嬋這樣總結自己與(yu) 2000多公裏外的那片土地的深厚情緣。
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
1986年,林占熺用野生草本植物替代椴木栽培食用菌成功,“菌草”也由此誕生。菌草,即可用來培養(yang) 食用或藥用菌的草本植物。今天,菌草應用的範圍已遠超字麵含義(yi) ,在脫貧、治沙、畜牧、製板材、造紙、發電等可持續發展前沿釋放出巨大潛力。菌草技術還作為(wei) 援外項目,架起一座座中國與(yu) 發展中國家的友誼橋梁。
“菌草”,讓林占熺走上一條科技扶貧之路。
1997年,菌草技術被福建省列為(wei) 對口幫扶協作項目。一接到任務,林占熺馬上率領菌草技術扶貧專(zhuan) 家組帶著菌種和菌草草種,直奔寧夏固原地區彭陽縣。
他還記得,出發前他和助手跑到學校小賣部要了6個(ge) 裝肥皂的紙箱,裝入菌草草種。當天到達彭陽縣已是夜裏10點多鍾,顧不上吃飯,他立刻打著手電去察看當地的窯洞是否適合種菇。彭陽縣的窯洞保溫保濕好,溫差小,但通氣不好。林占熺建議,窯洞頂上開個(ge) 天窗就能行。
彭陽縣的農(nong) 民一年四季都以大豆、玉米為(wei) 主食,蔬菜很少上桌,更沒見過蘑菇。聽說能用廢棄的玉米秸稈種出蘑菇,都不信。
扶貧幹部也不信。一位駐紮寧夏的福建扶貧幹部對林占熺說:這裏是寧夏,不是福建!這裏“天上沒飛鳥,風吹石頭跑”,搞什麽(me) 菌草?見林占熺不為(wei) 所動,他說:教授我跟你說啊,我是福建人,你不要弄得我沒臉回去。
林占熺帶隊駐村工作,有時還住在菇棚裏,以便夜間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經過一個(ge) 多月的籌備,他辦起了培訓班,首期培訓班學員218個(ge) 人,有當地幹部、技術人員,還有思想較解放的農(nong) 戶。培訓班過後,當地挑選了27戶農(nong) 戶,利用廢棄的窯洞和簡易菇棚用玉米稈和小麥稈栽培蘑菇。
一個(ge) 個(ge) 難題被攻克,半年後,用作物秸稈栽培香菇、平菇、雙孢蘑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27個(ge) 示範戶平均收入超過2000元,其中小岔溝村一示範戶50平方米菇房栽培平菇的收入超過他種植27畝(mu) 小麥的收入,參加食用菌生產(chan) 的示範農(nong) 戶當年收入翻了一番多。
菌草技術扶貧在寧夏取得顯著成效。到2007年,全區1.75萬(wan) 戶參與(yu) 菌草生產(chan) ,興(xing) 建菇棚1.75萬(wan) 個(ge) ,創產(chan) 值近億(yi) 元,菇農(nong) 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ye) 成為(wei) 閩寧對口扶貧的一個(ge) 重要產(chan) 業(ye) ,一大批農(nong) 戶通過發展菌草生產(chan) 告別貧困。
在發展菌草菇的同時,他們(men) 在閩寧村和彭陽縣兩(liang) 個(ge) 基地開展菌草種植,也獲得突破。閩寧村種植菌草畝(mu) 產(chan) 鮮草達10噸,是當地青貯玉米產(chan) 量的兩(liang) 倍以上。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
林占熺的大女兒(er) 林冬梅,福建農(nong) 林大學國家菌草中心主任。自父親(qin) 踏上這片土地,她也扛起父親(qin) 援寧的事業(ye) 。父女成為(wei) 同事,更是戰友。
一棵棵菌草,如今綿延在寧夏大地上,成為(wei) 希望之草,幸福之草。
這些年,每次回福建,孩子們(men) 總是從(cong) 宿舍一直排到校門口送她
教育對口幫扶工作,是閩寧協作的重要內(nei) 容,每年從(cong) 福建派出的支教老師比幫扶幹部還要多。莆田海峽職業(ye) 中專(zhuan) 學校的英語老師楊明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楊明到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和隆德縣支教,一去就是七年。
楊明還清晰記得剛到西吉時,鼻子流血、頭暈失眠、皮膚幹燥發癢,水土不服之苦讓她終生難忘。
但孩子們(men) 那一張張可愛而淳樸的笑臉,那麵對貧困卻從(cong) 不放棄希望的眼神,讓她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了下來。她覺得,能夠在自己生命最美好的時期,連續七年到黨(dang)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芳華,是她一生最值得驕傲的選擇。
楊明剛到西吉支教,班上就有一名男生接連幾天沒來上課。她家訪後才知道,孩子的媽媽離家出走,爸爸身體(ti) 不好,家裏負擔不起學費和生活費,他因此萌生輟學念頭。她立即向有關(guan) 領導匯報,落實捐資助學事宜,幫助孩子堅持上學。
這件事讓她深有感觸。寒假回鄉(xiang) ,她積極對接莆田市教育局、學校和閩籍企業(ye) 家捐款,這幾年陸陸續續募集53萬(wan) 元,用於(yu) 幫助西吉貧困學生。
教書(shu) 育人是一份需要長期堅守的事業(ye) 。這七年,楊明一邊教學一邊摸索,平時教學當中非常注重培養(yang) 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能力,使他們(men) 告別“啞巴英語”,逐漸成為(wei) 口語達人。她還探索出適合這裏孩子的英語“分層教學”法,完成了《構建農(nong) 村中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榮獲固原市第一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一等獎,在提高當地同學英語成績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學水平。
楊明老師支教幾年,先後帶了400多名學生,共有200多名學生考上大學。
這些年,每次寒暑假回福建,孩子們(men) 總是從(cong) 宿舍一直排到校門口送她。一聲聲“老師萬(wan) 歲”,呼喚著,呐喊著,綿延著希望,回蕩在楊明的心裏,直到永遠。
他暗下決(jue) 心,為(wei) 這裏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
在固原市脫貧摘帽的關(guan) 鍵時期,有這麽(me) 一群人,不遠千裏來到這裏,為(wei) 醫療事業(ye) 默默奉獻著。
許元騰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2016年8月2日,作為(wei) 第五批援寧醫療隊隊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許元騰抵達固原市原州區人民醫院,開展為(wei) 期半年的對口幫扶工作。
一到固原,來不及休息,許元騰就立馬製定幫扶方案。他帶頭堅持每周三天門診、三天病房查房手術,指導科室醫師開展規範的臨(lin) 床診療,著力解決(jue) 臨(lin) 床工作中如何減少醫療差錯、降低診療風險、預防醫療糾紛等問題,積極挖掘原州區醫院現有條件的潛力,不斷探索如何在受援醫院開展適宜技術,適時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新療法。
家住原州區三營鎮的12歲孩子小徐,診斷書(shu) 上寫(xie) 著一串醫學術語: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腺樣體(ti) 肥大,慢性扁桃體(ti) 炎。該病的病變位於(yu) 咽喉要道,稍有不慎就會(hui) 引起大出血,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一向自信的許元騰有些“猶豫”。小徐才12歲,手術難度這麽(me) 大,如果有個(ge) “萬(wan) 一”,他該如何向寧夏人民交代?
經過反複研究,許元騰決(jue) 定采取全身麻醉手術,先行雙側(ce) 扁桃體(ti) 切除術,接著做齶咽成型術擴大口咽腔,在鼻內(nei) 鏡下動力係統輔助下再做腺樣體(ti) 切除術。該手術是原州區人民醫院開展的首例技術,手術後3天小徐就出院了。
孩子的父母送來了錦旗。當許元騰看到那麵鮮紅的錦旗,他知道,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麵錦旗,也是閩寧對口幫扶的一麵旗幟,是信仰的光芒。
他暗暗下定決(jue) 心,盡自己所能,為(wei) 這裏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
在許元騰四處奔走和努力下,醫院引進了奧利巴斯電子鼻咽喉鏡,開展了“muller檢查評估OSAHA阻塞平麵”“在電子鼻咽喉鏡結合喉異物鉗取咽喉部異物”等新技術。耳鼻喉科引進了先進的史賽克高清鼻內(nei) 鏡手術係統。醫院還開展了“鼻內(nei) 鏡下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病變清除術”“鼻內(nei) 鏡下三線減張法鼻中隔偏曲矯正術”等新技術新項目。為(wei) 了真正做到“把技術留下”,許元騰悉心帶教,耐心講解,使科室業(ye) 務骨幹最終熟練掌握該項技術。
林月嬋、林占熺、林冬梅、楊明、許元騰……每一位援寧工作者都在寧夏這片土地留下一段段令人感動的故事。山有淚眼,水有惦念。每每談到這些平凡的故事,我們(men) 的眼就會(hui) 濕濕的。
離家2000多公裏,海拔1000多米。這幫赤誠的援寧八閩之子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人生經驗。與(yu) 其說援寧是一種人生閱曆,倒不如說是人生的洗禮。生命無價(jia) ,援寧無悔!也正是他們(men) 默默的付出,讓原本相隔遙遠、天各一方的閩與(yu) 寧,鑄造出山海情懷——它如黃河之水,奔騰不息,源遠流長;它如武夷山脈,巍峨挺拔,永立東(dong) 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