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的遊戲世界裏體味他的“第二人生”
【親(qin) 曆者說】
講述人:某網絡遊戲玩家 小 七
打開父親(qin) 病逝後留下的遊戲賬號,我看到一個(ge) 魁梧的獸(shou) 人戰士站在荒涼的土地上。他的冒險被定格在了父親(qin) 生命的最後一刻。
父親(qin) 是一個(ge) 網絡遊戲玩家,小時候我經常坐在他身邊,看他在遊戲戰場中衝(chong) 鋒、殺敵。
多年以後,我也成為(wei) 這款遊戲的玩家,漸漸產(chan) 生了找回父親(qin) 遊戲賬號的想法。但我並非將他的遊戲賬號視為(wei) 一種資產(chan) 或是工具。他賬號中的裝備早已過時,完全派不上用場。我想要找回的,是父親(qin) 在遊戲中的回憶,是他和“公會(hui) 戰友”之間的故事與(yu) 情誼。
可是,父親(qin) 病逝已經三四年了,他的賬號密碼無從(cong) 查詢,而國內(nei) 也沒有繼承遊戲賬號的先例。2017年5月,我托朋友在網絡上發帖求助,許多網友伸出援手,帖子的影響力漸漸擴大了。我也和代理該遊戲的公司取得了聯係,最終,工作人員為(wei) 我開通了支配父親(qin) 賬號的權限。
那一刻,16歲的我仿佛得到了一把打開記憶寶盒的鑰匙。登錄父親(qin) 的賬號,我看到他的背包裏,各色裝備保管如初,訴說著過去的輝煌;菜地裏還有父親(qin) 種下的菜苗,自顧自地成熟、枯萎。恍惚間,我仿佛看到了父親(qin) 的生命在遊戲中延續,看到在被病痛折磨的日子裏,遊戲給予了父親(qin) 陪伴與(yu) 慰藉。
父親(qin) 的故事不是個(ge) 例,社會(hui) 上還有很多逝者的記憶被封存在網絡空間的角落裏。讓我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網絡平台開始提供賬號繼承的政策和服務。隨著數字化的發展,我們(men) 應當用更加客觀、理智的態度去看待虛擬空間對於(yu) 每個(ge) 人的意義(yi) ,讓每一段虛擬人生都擁有被記住或被遺忘的權利。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靳昊、王金虎、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李方舟、李宜蒙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陳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