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護工家中的老人誰來照顧?專家:農村養老服務發展需多方合力
養(yang) 老護工家中的老人誰來照顧?
專(zhuan) 家認為(wei) ,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發展需要多方合力,完善的體(ti) 係也有助於(yu) 吸引護工回流
本報記者 唐姝
閱讀提示
提供老年人照料的養(yang) 老護工是3000萬(wan) 家政從(cong) 業(ye) 者的主力軍(jun) ,且大部分來自農(nong) 村。當養(yang) 老護工從(cong) 農(nong) 村流向城市,他們(men) 家裏的留守老人安置也成了難以兼顧的問題。記者采訪了解到,外出務工人員對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的覆蓋充滿期望,專(zhuan) 家認為(wei) 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的完善也有助於(yu) 吸引護工回流,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明確加快推進養(yang) 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擴大養(yang) 老服務供給,補齊農(nong) 村養(yang) 老短板,實現“老有所養(yang) ”。
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家政服務從(cong) 業(ye) 人員已達3000萬(wan) 人,約有90%的人員來自農(nong) 村地區。作為(wei) 家政從(cong) 業(ye) 者的主力軍(jun) ,為(wei) 城市裏的老人提供照料服務的護工,又如何安置家裏的留守老人?他們(men) 的老人由誰來照顧?《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采訪調查。
工作與(yu) 家庭難以兼顧
早晨起床後,52歲的住家家政工毛桂霞就開始了一天的照料工作。幫老人洗漱穿衣、喂藥,陪老人散步、聊天、做康複……直到晚上8點多,她才終於(yu) 有了自己的時間。
3年前,由於(yu) 在山東(dong) 德州老家種菜收入有限,毛桂霞來到北京應聘成為(wei) 家政工,目前住在雇主家,負責照顧一位70多歲的半失能老人。她告訴記者,住家護工基本是24小時待命,隻有春節、五一等長假期間才有機會(hui) 回家。
外出打工,家中的父母一直是毛桂霞的牽掛。她說:“我的父母是老家的妹妹在照看,丈夫前兩(liang) 年也從(cong) 北京的工廠辭職回到老家上班,方便照顧公公婆婆。”
據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課題組2019年對北京、濟南兩(liang) 地1591名家政工的調查,住家養(yang) 老護理員日均工作時間達13~14個(ge) 小時,約有兩(liang) 成家政工家中有需要照顧的老人,72.9%的北京家政工過去一年因為(wei) 工作忙而沒時間照顧家人。
記者采訪了解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料工作難度高、強度大,住家護工常常身兼多職,既要完成基礎看護工作,還要留意老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況,這也導致了他們(men) 往往難有時間和精力顧及自家的養(yang) 老需求。
為(wei) 此,在安徽省淮北市一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工作的周萍選擇做上門護工,每天早上8點上門護理,晚上6點下班,工作節奏相對穩定。更重要的是,一旦有需要,她也來得及趕回淮北濉溪縣五溝鎮大陳村的老家照顧父母。
然而,選擇做上門護工也意味著周萍的收入要比在醫院或住家護理時低2000元左右,同時她還要預留出房租的成本。“兄弟姐妹也都在外麵打工,家裏隻有老兩(liang) 口相互照顧,做兒(er) 女的隻能盡可能多地為(wei) 父母盡孝。”周萍說。
留守老人養(yang) 老仍靠家庭滿足
與(yu) 周萍同鄉(xiang) 兼同事的周靈變把母親(qin) 接到了淮北市和自己一起生活。“我和姐姐都在淮北工作,老家隻有母親(qin) 一人,實在是不放心。”周靈變告訴記者,老家的養(yang) 老院隻在鎮上或縣城才有,想請到一位合格的住家護理員更難。
“大家都到城市裏做家政工了。”在周靈變的從(cong) 業(ye) 經曆中,家政工要經過崗前培訓和考試,掌握一定的護理技能,具備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才能被準予上崗,而在村裏很少有能提供合格培訓的家政平台。
周萍也提到,鎮裏之前也有一家養(yang) 老院,後來因經營不善倒閉,隻有隔壁鎮的一家可供入住。然而,這家養(yang) 老院不僅(jin) 路途遠,對外鎮老人的收費也更高。
除了農(nong) 村養(yang) 老配套服務機構建設覆蓋不夠廣以外,多數留守老人沒有經濟來源,也沒有能力支付養(yang) 老費用。毛桂霞告訴記者,父母沒有退休金,生活來源基本靠土地流轉和新型農(nong) 村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險補助,養(yang) 老負擔都落在了子女身上。北師大課題組調查則顯示,家政工群體(ti) 中,養(yang) 老護理員工資最低,北京、濟南受訪的養(yang) 老護理員平均小時工資分別為(wei) 14.8元/小時和14.2元/小時,僅(jin) 為(wei) 當地最低小時工資標準的61.7%和74.3%。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研究員王莉莉認為(wei) ,農(nong) 村的養(yang) 老服務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缺口,購買(mai) 養(yang) 老服務的觀念意識較弱,其收入也不足以支撐他們(men) 選擇更好的養(yang) 老服務機構,因此農(nong) 村老年群體(ti) 的照料,仍然需要靠家庭來滿足。
中國勞動關(guan) 係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李杏果指出,隨著農(nong) 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鄉(xiang) 村出現空心化問題。鄉(xiang) 村留守老人不僅(jin) 麵臨(lin) 著經濟供養(yang) 不足、生活照料缺失、精神慰藉匱乏等困境,許多原本應由壯年子女承擔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責任、撫養(yang) 留守兒(er) 童等生活責任也轉移到留守老人身上,使其處境更加堪憂。
逐步補足農(nong) 村養(yang) 老短板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鄉(xiang) 村60歲以上老人的比重為(wei) 23.81%,比城鎮高出7.77個(ge) 百分點。那麽(me) ,應該如何保障好龐大的農(nong) 村老年群體(ti) 的基本生活,實現老有所養(yang) ,讓在外務工的子女安心?
記者注意到,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如何健全農(nong) 村基本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關(guan) 愛留守老人生活健康建言獻策,其中包括加大養(yang) 老服務政策支持力度、探索農(nong) 村醫養(yang) 結合一體(ti) 化試點、建立全國統一的農(nong) 村留守老人數據信息平台等。
李杏果認為(wei) ,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的發展重心在於(yu) 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這需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村委會(hui) 、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家庭等多元主體(ti) 的作用,形成合力。同時,培育並發揮老年協會(hui) 等老年社會(hui) 組織的組織動員和服務提供作用,開展鄰裏互助,發展誌願服務,使留守婦女、低齡老年人參與(yu) 到針對高齡、失能半失能等剛需留守老人的關(guan) 愛行動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yang) 老金和城鄉(xiang) 居民基礎養(yang) 老金標準”“鼓勵發展農(nong) 村互助式養(yang) 老服務”。全國各地也紛紛探索農(nong) 村互助養(yang) 老,力求打通農(nong) 村養(yang) 老的“最後一公裏”。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ang) 區建成200餘(yu) 家農(nong) 村互助幸福院,其“肥鄉(xiang) 模式”得到推廣;吉林省鬆原市楊家村有一支22人的誌願者服務隊,為(wei) 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周萍所在的養(yang) 老服務中心也與(yu) 淮北市相山區合作搭建智慧養(yang) 老服務平台,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組建了一支居家養(yang) 老服務隊伍,為(wei) 80歲以上低保老人提供免費的居家養(yang) 老服務。周萍希望這樣的服務能覆蓋到農(nong) 村,更希望農(nong) 村也能建立專(zhuan) 業(ye) 的養(yang) 老服務機構,讓自己可以回到村裏從(cong) 事養(yang) 老護理行業(ye) 。
李杏果說,“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的完善,既有助於(yu) 緩解外出護工們(men) 照顧父母的養(yang) 老壓力,也有助於(yu) 吸引這些護工回流本地工作,減輕農(nong) 村的空心化,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現。”王莉莉則提醒,農(nong) 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貧乏,還應重視農(nong) 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健康方麵的服務需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