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荒漠化治理推動綠色發展——在大漠荒原遇見綠水青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山西右玉荒漠化治理推動綠色發展——
在大漠荒原遇見綠水青山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楊玨
山西省西北端,毛烏(wu) 素沙漠邊緣,右玉縣是一座不屈的綠洲,倔強地壓住了沙地的侵襲。在這裏,占地6萬(wan) 畝(mu) 的南山森林公園,是一片從(cong) 無到有、由右玉人親(qin) 手種出來的森林,也是一座無聲的豐(feng) 碑。
2020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引導形成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堅決(jue) 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綠化山河、久久為(wei) 功。“十三五”以來,右玉每年以10萬(wan) 畝(mu) 以上的規模推進造林綠化,全縣林地麵積達168.62萬(wan) 畝(mu) ,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經變成“塞上綠洲”,成為(wei) 人類生態史上的奇跡。
1、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清明節後五、六天,我們(men) 要再去山上補種些油鬆樹。”隨著清明假期結束,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馬頭山村植樹造林大戶李雲(yun) 生又開啟了一年的忙碌。這座一萬(wan) 五千畝(mu) 的荒山,經過持續不斷地栽樹、補種,如今已經樹木蔥蘢。
而回憶起過去,李雲(yun) 生對右玉自然環境的惡劣狀況仍記憶猶新:“我小的時候,右玉風沙很大。白天一陣風沙吹來,像晚上一樣黑,在教室上課都需要點起煤油燈。”
地處毛烏(wu) 素沙漠風口地帶的右玉,荒涼的沙地曾經隨處可見。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僅(jin) 有殘次林8000畝(mu) ,林木綠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麵積達76%。
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讓人們(men) 安居、樂(le) 業(ye) 、致富?
1949年,右玉首任縣委書(shu) 記張榮懷上任後,進行了近4個(ge) 月的全縣徒步考察。麵對“十山九禿頭”的荒涼,在縣委工作會(hui) 議上,全縣達成共識:“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種樹。”
從(cong) 1950年春到第二年秋天,張榮懷帶領右玉幹部群眾(zhong) 挖樹坑、插楊樹條,造林2.4萬(wan) 多畝(mu) ,開啟了右玉人民戰黃沙、複綠化的不懈征程。
戰勝黃沙,才能生存。——這一信念,成為(wei) 右玉縣20多任縣委書(shu) 記們(men) 延續不斷的堅守。70多年來,右玉換領導不換藍圖,換班子不減幹勁,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每年春秋兩(liang) 季,各級領導幹部主動帶頭義(yi) 務植樹,挑最難的地方栽,這一傳(chuan) 統傳(chuan) 承了近70年,促進了全縣林業(ye) 生態建設和防沙治沙的有力、有序開展。
據右玉縣林業(ye) 局局長劉占彪介紹,右玉縣還創新造林綠化機製,通過誰治理誰開發、誰管護誰受益,帶動發展民營林業(ye) 大戶120多個(ge) ,每年以2萬(wan) 畝(mu) 的速度實施退化林分修複改造,培養(yang) 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係統。以風沙嚴(yan) 重地帶、風蝕嚴(yan) 重地區為(wei) 重點,打破鄉(xiang) 村地域界限,實行連片治理、集中建設,帶動全縣造林水平整體(ti) 提高。
從(cong) 領導幹部,到專(zhuan) 業(ye) 隊、民營戶、企業(ye) ,植樹造林已經成為(wei) 右玉一代又一代人的傳(chuan) 承。“在父輩們(men) 堅持植樹精神的帶動下,我承包下了這片荒山,想要通過植樹造林,改變它的麵貌。”李雲(yun) 生是右玉人的縮影。這份對複綠的執著,他已經堅持了20年,以實際行動親(qin) 身參與(yu) 了右玉荒山變綠、環境變好的滄海桑田。
70多年來,右玉人民堅持綠化信念,靠著苦幹、實幹的精神,不畏艱辛地種下一棵一棵樹,造下一片一片林。據不完全統計,在70多年的植樹造林曆程中,右玉全縣幹部群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義(yi) 務植樹按人次累計達兩(liang) 億(yi) 多天。在這片290多萬(wan) 畝(mu) 的土地上,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2、科技支撐貫穿林業(ye) 建設全過程
右玉老城東(dong) 門外偏北方向,黃沙窪的山坡上,小老楊、油鬆、樟子鬆隨著山坡延伸而去,在大地鋪滿生機。眼前的情景很難讓人想到,多年前右玉人不得不直麵的困境——“栽活一棵樹,比養(yang) 活一個(ge) 娃還難”。
曾經的黃沙窪上,一道長20公裏、寬4公裏的黃沙梁,以每年數米的速度向老縣城移動。麵對黃沙威脅,1956年,右玉縣組織幹部群眾(zhong) 向黃沙窪“宣戰”。
“第一年種下了9萬(wan) 多棵樹苗,可到了第二年春,樹苗就被一場持續9天9夜的大風連根拔起。”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頭水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明花是當時參與(yu) 植樹造林的兩(liang) 萬(wan) 人之一,她告訴記者,“一次不行就再種一次,一年不行就來年再種。現在看到的每一棵樹,至少都是經過五六次補栽才種成的。”
除了堅持不懈,還要與(yu) 黃沙鬥智鬥勇。在這場治沙戰役中,人們(men) 逐漸摸索出了適合半沙化土壤的科學營林方法——“穿靴、戴帽、貼封條、紮腰帶”。“穿靴”,就是在河岸邊,營造雁翅形護岸林;“戴帽”,就是在流動的沙丘上網狀開溝,秧苗結繩壓條固定沙丘;“紮腰帶”就是在半坡環造防風林帶;“貼封條”就是在侵蝕溝沿和風蝕殘堆上密植造林、種草,以後再不斷補植。
經過8年“三戰黃沙窪”,右玉種活了270萬(wan) 棵樹。樹的成活率升高了,沙丘的移動速度降下來了,“吃人”的黃沙,終於(yu) 被綠意擊退。
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發展,植樹複綠的“路線圖”也在順應當下實際不斷更新——
20世紀50年代“哪裏有風哪裏栽,先讓局部綠起來”;60年代突出風沙治理,70年代狠抓防護林體(ti) 係建設,80年代提高造林質量,90年代建立綠色屏障;進入21世紀,按照“山上治本立體(ti) 化、身邊增綠園林化、生態致富產(chan) 業(ye) 化、環境保護社會(hui) 化”的思路,全麵加快林業(ye) 建設由“綠”變“富”步伐……
據介紹,近年來,針對幹旱、多風、少雨、建設難度大的實際,右玉縣將科技支撐貫穿於(yu) 林業(ye) 建設的全過程。在技術措施上,篩選、配套了一批先進的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在施工作業(ye) 上,選派懂業(ye) 務、技術硬的技術員,深入工程第一線;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堅持生物多樣性、樹種適應性、林分穩定性、體(ti) 係完備性,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
在多年的荒漠化治理中,右玉把握塞北高寒風沙地區植樹造林的特點和規律,走出了一條科學的生態建設之路。2020年,右玉實現全縣域宜林荒山基本綠化目標。劉占彪表示,未來5年,右玉要真正走上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3、走出由“綠”變“富”的產(chan) 業(ye) 之路
一粒粒橙色的沙棘果實鋪滿傳(chuan) 送帶,經過清洗、分揀、榨汁、調配等工序,製成金黃、濃鬱的沙棘果汁、複合果汁。而沙棘的葉子經過提取,則被製成保健食品或藥用。在位於(yu) 山西右玉的山西獻果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動的生產(chan) 線上,工人們(men) 持續忙碌著,見證著沙棘果成為(wei) “致富果”的驚喜變身。而曾經,如何由“綠”變“富”,是擺在右玉人麵前的一道難題。
從(cong) 植樹複綠到生態利用,這條路該如何走?右玉一直沒有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在1983年年底,右玉全縣林木綠化率達37.5%。成為(wei) 全省林業(ye) 典型的右玉,卻依然麵臨(lin) 經濟落後的窘境。
20世紀80年代末,一家日本企業(ye) 和當地合建壓板廠,成為(wei) 右玉曆史上第一家合資企業(ye) ,卻也對右玉如何搞生態開發敲響了第一個(ge) 警鍾。“這個(ge) 企業(ye) 像吃木材的‘怪獸(shou) ’,全年收的原料僅(jin) 夠它吃半個(ge) 月。”右玉縣政協原主席王德功說,為(wei) 防止亂(luan) 砍濫伐,縣裏痛下決(jue) 心,還是將這個(ge) 壓板廠關(guan) 閉了。
關(guan) 閉壓板廠的同時,開發沙棘的思路卻走通了。在右玉,為(wei) 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種下的沙棘苗,已經逐漸長成占地達28萬(wan) 畝(mu) 的繁茂沙棘林。“1984年,右玉開始開發利用沙棘,從(cong) 研究入手,逐步發展起沙棘產(chan) 業(ye) 。”山西省右玉縣沙棘研究所所長曹滿告訴記者。
“每年秋冬,很多農(nong) 戶采摘沙棘果、剪枝條送到企業(ye) 回收,可以賺五六萬(wan) 元,帶動了很多農(nong) 戶增收致富。”曹滿介紹說,現在不少農(nong) 戶還開始擴大種植沙棘,沙棘產(chan) 業(ye) 不僅(jin) 帶動了經濟發展,也帶動了農(nong) 戶繼續參與(yu) 到綠化中去。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讓右玉走上了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據劉占彪介紹,目前,右玉已經發展起12家沙棘加工企業(ye) ,年產(chan) 飲料、罐頭、原漿、果醬、酵素、沙棘油等各類產(chan) 品3萬(wan) 噸,年產(chan) 值達2億(yi) 元左右。右玉已經形成了產(chan) 供銷為(wei) 一體(ti) 的經濟林產(chan) 業(ye) 鏈,取得林業(ye) 增效、企業(ye) 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不隻是沙棘產(chan) 業(ye) ,如今的右玉已經形成擁有75萬(wan) 隻羊、40萬(wan) 畝(mu) 小雜糧、4.2萬(wan) 畝(mu) 多樣化種植和20多家綠色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的綠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而依托優(you) 美的生態環境,右玉還建成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黃沙窪國家沙漠公園、南山森林公園等一批生態觀光旅遊景區,大力發展起森林旅遊、森林康養(yang) 等森林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2020年,右玉全縣旅遊接待人數達425萬(wan) 人次,旅遊總收入26.43億(yi) 元。
從(cong) 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沙化嚴(yan) 重地區,到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山西唯一的全縣域國家4A級旅遊景區,生態質量的持續改善,增強了右玉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讓右玉人民擁抱了更美好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