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古人的“科幻”世界

發布時間:2022-04-15 10: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趙運濤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

  我國最近不少航天科技的命名都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符號有關(guan) 。如探月工程有“嫦娥”“玉兔”,探日工程有“羲和”,我國自建的導航係統叫“北鬥”,我國自建的空間站被命名為(wei) “天宮”,我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wei) “天問係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wei) “天問一號”,首輛火星車被命名為(wei) “祝融”,我國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命名為(wei) “悟空”。這些科技事物的名字,聽上去就讓人覺得非常“合適”。因為(wei) 這些符號背後蘊藏著中國古人對世界和宇宙瑰麗(li) 而浪漫的想象。

  “天問”來自屈原的作品《天問》。在這部作品中,屈原就像坐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遨遊一般,對於(yu) 鴻蒙浩瀚的宇宙發出了一連串“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傳(chuan) 說天有九層,是誰設計規劃的呢?“惟茲(zi) 何功,孰初作之?”九重天這麽(me) 大的工程,又是誰最初實施建造的呢?“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平麵的九天,到底有多大,到達了哪裏,連接著哪裏呢?再有,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什麽(me) 樣子的?人們(men) 最初是怎麽(me) 識別天上混沌的天象的?不動的恒星天體(ti) ,係它們(men) 的繩子在哪裏?它們(men) 的光芒又傳(chuan) 到哪裏?支撐天的八個(ge) 柱子在哪裏?為(wei) 何天傾(qing) 西北,地陷東(dong) 南?天地交會(hui) 的地方在哪裏?日月如何運行,眾(zhong) 星如何陳列?一天時間太陽能走多遠?黃道十二分野是怎麽(me) 劃分的?月亮為(wei) 何有圓缺,月中的黑點是什麽(me) ?天門關(guan) 閉為(wei) 何天黑?天門開啟為(wei) 何天亮?通過屈原的問題描述可以看出,這座九重天宮是有天門的,二十八星之一的宿角宿有兩(liang) 顆星,日月和行星常會(hui) 在這兩(liang) 顆星附近經過,所以這兩(liang) 顆星被看作是天門。此外,這座九重天宮裏似乎還有數不勝數的邊邊角角,這些地方也都充滿了未知,“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宮”則源於(yu) 古人對天上世界的想象。先秦典籍《呂氏春秋》把天像大地一樣,劃分為(wei) 九個(ge) 部分。還從(cong) 縱向上劃分“九天”,從(cong) 低到高總共九層。之所以是“九”,可能與(yu) 中國古代對“九”的崇拜有關(guan) 。“九”在《周易》中是陽數之極。後來,受佛教三十三天的影響,我們(men) 又有了天上有“三十三宮”的想象。《西遊記》中孫悟空第一次上天庭,作者就借孫悟空的視角描述了天宮的環境:“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萬(wan) 道滾紅霓,瑞氣千條噴紫霧。隻見那南天門,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寶玉妝成。……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宮,乃遣雲(yun) 宮、毗沙宮、五明宮、太陽宮、化樂(le) 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shou) ;又有七十二重寶殿,乃朝會(hui) 殿、淩虛殿、寶光殿、天王殿、靈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

  根據小說的描述,這座由三十三宮組成的“空間站”上有七十二座寶殿,寶殿的用途各不相同。主體(ti) 淩霄寶殿,相當於(yu) 空間站的“核心倉(cang) ”。通明殿相當於(yu) 空間站的“節點倉(cang) ”。節點倉(cang) 主要承擔來訪航天器的對接。在古人想象的天宮世界中,通明殿就是這樣一個(ge) 對接等候區。《西遊記》中記載,孫悟空在東(dong) 海“搶了”金箍棒後,龍王去找玉帝告狀,手下人對玉帝說:“萬(wan) 歲,通明殿外,有東(dong) 海龍王敖廣進表,聽天尊宣詔。”可見龍王上天宮,先要在通明殿“對接”。

  我們(men) 現在進入太空,要靠載人航天器。古人想象中的“上天”方式多種多樣,如《淮南子·原道訓》中就記載了一架“宇宙飛船”:“昔者馮(feng) 夷、大丙之禦也,乘雲(yun) 車,入雲(yun) 蜺;遊微霧,騖怳忽;曆遠彌高以極往,經霜雪而無跡,照日光而無景;扶搖抮抱羊角而上,經紀山川,蹈騰昆侖(lun) ;排閶闔,淪天門。”說當初有一輛雷公之車,用六條雲(yun) 霓為(wei) 馬,奔馳在浩渺的太空,可以飛到無限遠,馬踏過霜雪而不留痕跡,日光照到車身上而沒有影子,此座駕可以憑借著大旋風向上飛行,可以到昆侖(lun) ,到天宮的天門。

  《淮南子》中還記載了一棵神樹:“建木在都廣,眾(zhong) 帝所自上下。”這是說在大地的中心,有一棵大樹叫建木,神人們(men) 在此靠著神樹登天。在傳(chuan) 說中,神人還有騎著各種神獸(shou) 登天的,如傳(chuan) 說黃帝就是乘著龍升天的。再就是各種騰雲(yun) 駕霧的想象,如筋鬥雲(yun) 。與(yu) 西方“超人”憑借自身就能飛行不同的是,在中國古人的“科幻”世界中,飛行是需要憑借的。莊子也說:“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yu) 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有所待”就是“有所侍”,即有所憑借。

  最近流行“元宇宙”,在《列子》中也有一個(ge) 類似“元宇宙”的故事:鄭國有一個(ge) 人在野外砍柴,遇到一隻被獵人追趕而受驚的鹿。砍柴人跑過去一下就打死了它,獲得了鹿。砍柴人擔心獵人趕來跟他搶,就把鹿藏了起來,然後繼續砍柴。過了一會(hui) ,他再去找鹿,突然忘了藏在哪裏。恍惚間懷疑自己剛才可能做了一個(ge) 夢,可能是太想得到一頭鹿,獲鹿、藏鹿的情節不過是自己的幻想。砍柴人一邊回想一邊自言自語。他的話恰好被一個(ge) 路人聽到,路人按他的話尋找,果然找到一頭鹿。把鹿拿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妻子。妻子說,是不是你夢見一個(ge) 砍柴人得到了鹿?真有砍柴人嗎?丈夫說,反正我現在真的有一頭鹿,管他是砍柴人做夢,還是我做夢夢到一個(ge) 砍柴人呢!砍柴人回去後,不甘心丟(diu) 失了鹿。夜裏做夢,居然夢到藏鹿的地方,並且還夢到鹿最終是被一個(ge) 路人拿走了。天亮後,他按照夢中的線索,居然找到了取鹿的人。兩(liang) 個(ge) 人為(wei) 鹿爭(zheng) 吵了起來,最後鬧進了公堂。

  對於(yu) 空間的科幻想象,西方有一種地球空洞說,認為(wei) 地球內(nei) 部是空的,有另一個(ge) 世界存在。電影《哥斯拉大戰金剛》大概就是根據這種理論,設想在地殼中有一個(ge) 空間。實際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想象。當然,不是指地府。唐代《博異誌》記載,有一個(ge) 工人在後院打井,結果打了兩(liang) 年,打了一千多尺也沒有水,又打了一個(ge) 多月,工人忽然聽見地下有雞鳴狗叫之聲,繼續往下鑿了幾尺,井壁上出現了一個(ge) 石洞。工人就從(cong) 洞口鑽進去,石洞盡頭連著一個(ge) 山峰,工人從(cong) 洞口下了山,站直了身子一看,竟來到另一個(ge) 世界。裏麵有金銀建成的宮殿,有很多大樹,樹葉像芭蕉葉,開著盤子一樣大的紫花,還有很多翅膀像扇子一樣大的五色彩蝶在花間飛來飛去。

  “時空穿越”這種“科幻”題材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如《列仙全傳(chuan) 》《幽明錄》中就有不少這樣的故事。電視劇《尋秦記》講一個(ge) 現代人穿越到秦朝。實際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一部小說講唐朝人穿越到了秦朝,這就是《秦夢記》。唐朝太和初年,有一個(ge) 叫沈亞(ya) 之的人在客舍裏做了一個(ge) 夢,夢見回到了秦朝。秦穆公問強國良策,他以昆彭(指夏商時期古國昆吾和大彭的賢君)、齊桓(指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之道應對,從(cong) 而得到秦穆公賞識,被命伐河西。沈亞(ya) 之不負眾(zhong) 望,攻下晉國五座城池。秦穆公大悅,將公主弄玉嫁給他,從(cong) 此他出入宮禁,平步青雲(yun) 。突然公主弄玉暴卒,沈亞(ya) 之為(wei) 了離開傷(shang) 心地,向秦穆公辭別。秦穆公命人送他到函穀關(guan) 外。出關(guan) 後,送行的官員說,秦公命令我們(men) 送到這裏為(wei) 止,我們(men) 這就回去了。亞(ya) 之跟他們(men) 道別,道別還沒有完,就驚醒了,發現自己還躺在客舍裏。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除了“穿越”到過去的,也有“穿越”到未來的,比如王質爛柯的故事,劉晨、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聊齋誌異》中的《仙人島》《西湖主》,等等。

  典籍中記載的古人“科幻”還有很多。比如漢代《淮南子》中記載的自動駕駛車輛,“車莫動而自舉(ju) ,馬莫使而自走也”。明代《五雜組》記載了很多鏡子:說周代有火齊鏡,“暗中視物如晝”,在黑暗的地方,鏡子裏的所照和白天看到的一樣,相當於(yu) 現在的夜視鏡,對著鏡子說話,鏡子裏的影子還會(hui) 回答,這相當於(yu) 手機上的語音功能了;秦代有秦方鏡,據說可以照見人的心膽,唐朝的葉法善有一麵鐵鏡子,能照見人的生病之處,相當於(yu) 現在的CT。明代關(guan) 於(yu) 八仙的故事中說呂洞賓有一把寶劍,隻要對著寶劍把敵人的名字念出來,寶劍就可以自己去找敵人並殺掉,相當於(yu) 現在的精確製導導彈。《續子不語》中記載有一種竹管,你對著它說話,語音就可以被記錄下來,然後可以寄到遠方,放給遠方的朋友聽,這簡直可以說是錄音機或微信的“原型”了。

  對於(yu) 古代典籍,每個(ge) 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關(guan) 注點和審美取向。前人對於(yu) 古代典籍,可能更多是注重其教化作用和社會(hui) 意義(yi) ,而我現在讀這些典籍,則更多關(guan) 注古人大開的腦洞。這些故事都很有意思,我將部分內(nei) 容寫(xie) 成了一本書(shu) 《符號裏的中國》,已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

  古人留下來的這些精神財富,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回響。今天,傳(chuan) 統文化符號被用作各種科技事物的名稱,這正體(ti) 現了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強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