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國首次應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夏糧分布情況

發布時間:2022-04-19 10: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盧 健

  日前,在一片綠油油的麥田裏,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氣象技術人員忙著測量小麥種植麵積,為(wei) 冬小麥分布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ye) 務收集檢驗樣本。記者了解到,今年,國、省、市、縣氣象部門四級聯動,首次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冬小麥分布情況開展監測評估業(ye) 務,其監測產(chan) 品的空間分辨率可達30米。

  “這很好地解決(jue) 了此前糧食產(chan) 量氣象預報麵臨(lin) 的‘作物分布數據不精細’問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研究員張明偉(wei) 介紹,該項業(ye) 務產(chan) 品既包含區域內(nei) 冬小麥分布監測圖、各行政區劃的冬小麥種植麵積統計,同時也有兩(liang) 年以上年際冬小麥分布變化趨勢分析報告等“動態產(chan) 品”。該產(chan) 品將為(wei) 今年年中夏糧產(chan) 量預報和農(nong) 業(ye) 氣象災害評估提供數據支持。

  “農(nong) 業(ye) 氣象災害評估業(ye) 務和糧食產(chan) 量氣象預報的核心,是評估氣象條件是否適宜作物生長,因此需要氣象要素的空間分布和作物種植區分布兩(liang) 方麵信息。”張明偉(wei) 介紹,此前,一方麵是氣象部門已發展了各類格點化氣象要素數據產(chan) 品,另一方麵作物分布數據還是依靠基於(yu) 行政單元(通常最小“圖斑”為(wei) 縣級)的統計數據,後者空間分辨率遠低於(yu) 前者,影響了預報的準確性和災害評估的精細化程度。

  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能力的提升,這一問題有了解決(jue) 的可能。以“高分六號”衛星為(wei) 例,作為(wei) 中國首顆精準農(nong) 業(ye) 觀測的高分衛星,不僅(jin) 分辨率高(對地觀測能力最高可達2米),且可有效反映作物種類等特有光譜特性,比如小麥套種大豆就能清楚區分。

  氣象部門已在多源衛星數據綜合應用、農(nong) 作物生長關(guan) 鍵參數反演等方麵有一定技術積累。在此基礎上,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製定了冬小麥分布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ye) 務管理辦法。在其組織下,國、省、市、縣四級業(ye) 務單位共同參與(yu) 和協作,完成樣本采集、遙感判識與(yu) 監測分析,形成遙感監測業(ye) 務產(chan) 品和分析報告,最終為(wei) 氣象部門大宗糧食產(chan) 量氣象預報和農(nong) 業(ye) 氣象災害評估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作為(wei) 一項新業(ye) 務,仍有一些技術難題需要解決(jue) 。張明偉(wei) 介紹,比如部分作物的主要生長階段易受雲(yun) 雨天氣影響,光學遙感資料應用受限。下一步,氣象部門將繼續發力多元衛星資料融合,逐步提高雷達衛星資料的處理和應用能力。

  未來,氣象部門將逐步建立主產(chan) 區玉米、水稻、大豆、特色農(nong) 業(ye) 作物農(nong) 業(ye) 氣象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業(ye) 務,推動建立國外主要作物長勢監測和產(chan) 量預測業(ye) 務,為(wei) 構建“三個(ge) 全球”氣象業(ye) 務新格局提供支撐。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