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新問題,精準助力大學生就業
作者:韓晗(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
2022屆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wan) 人,同比增加167萬(wan) 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一邊是不斷增長的就業(ye) 需求,另一邊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就業(ye) 崗位供給,兩(liang) 方因素疊加使近年來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社會(hui) 各界最直接的感受是“難就業(ye) ”。服務業(ye) 是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產(chan) 業(ye) ,中小企業(ye) 是創造就業(ye) 的引擎。由於(yu) 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人員流動和物流,服務業(ye) 和中小企業(ye) 受到衝(chong) 擊,其就業(ye) 崗位“蓄水池”功能受到抑製,今年的大學生就業(ye) 麵臨(lin) 許多新挑戰。根據一項關(guan) 於(yu)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的實證研究,2021年我國本科畢業(ye) 生就業(ye) 落實率為(wei) 74.4%,低於(yu) 2019年的78.2%和2017年的82.7%。
“難就業(ye) ”背後還有“緩就業(ye) ”的問題。嚴(yan) 峻的就業(ye) 環境影響了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信心,許多本有就業(ye) 意向的畢業(ye) 生轉而選擇升學,“逃避”當下的就業(ye) 壓力。但是從(cong) 國家層麵來看,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並沒有完全解決(jue) ,而是延後釋放。兩(liang) 三年後這批學生依然要重新回到就業(ye) 市場,甚至與(yu) 應屆本專(zhuan) 科畢業(ye) 生的就業(ye) 需求疊加,形成更大的壓力。根據相關(guan) 數據,2021年落實就業(ye) 學生群體(ti) 中已確定單位就業(ye) 的比例由2019年的37.4%下降到32.1%,同期選擇國內(nei) 升學的學生比例由25.3%上升到29.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應屆畢業(ye) 生把升學當作“避風港”的現象。
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預期存在結構不均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體(ti) 現在企業(ye) 特別是民營企業(ye) 。不少企業(ye) 存在一定的經營困難,甚至昔日就業(ye) 崗位供給“大戶”——各家互聯網“大廠”也出現裁員。在這一背景下,企業(ye) 特別是民營企業(ye) 吸納和吸引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能力明顯下降。高校畢業(ye) 生轉而更傾(qing) 向於(yu) 體(ti) 製內(nei) 就業(ye) 。根據公務員考試輔導機構的統計,2019年以來國家公務員考試參考人數已經由92萬(wan) 猛增至142.2萬(wan) 。
做好當下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工作,應從(cong) 三個(ge) 方麵認識當前的就業(ye) 市場和未來趨勢。首先,當前就業(ye) 崗位供給不足是周期性的。這裏麵既有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chong) 擊,也有房地產(chan) 、教育培訓、互聯網等行業(ye) 調整的因素。疫情終將散去,行業(ye) 調整也會(hui) 很快找到平衡點。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麵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必須穩定預期。其次,當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中崗位供給與(yu) 就業(ye) 需求匹配率不夠高,出現了匹配失靈的摩擦性就業(ye) 問題。疫情之下高校畢業(ye) 生實習(xi) 、跨省考試時不時受到影響,大規模線下招聘會(hui) 的頻次、規模受限,既影響畢業(ye) 生對工作崗位的了解,也不利於(yu) 用人單位對畢業(ye) 生的考察,拉低了就業(ye) 效率。最後,在疫情影響之外,我國當前產(chan) 業(ye) 結構特征也對勞動者職業(ye) 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保持穩定,有力滿足了全球的市場需求。202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順差6764億(yi) 美元,創曆史新高。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出口的拉動下趁勢進入發展快車道,增加了新的優(you) 質就業(ye) 崗位。然而現實是,高校畢業(ye) 生不一定能抓住這樣的機會(hui) 。相對於(yu) 服務業(ye) ,製造業(ye) 特別是先進製造業(ye) 對勞動力職業(ye) 技能的要求更高,這類企業(ye) 不僅(jin) 看“學曆”,更要看“能力”。一些高校畢業(ye) 生還未能適應這種新的調整,不具備用人單位需要的技能,隻能轉而選擇其他行業(ye) 。受此影響,服務業(ye) 特別是傳(chuan) 統服務業(ye) 人滿為(wei) 患,但製造業(ye) 卻麵臨(lin) “招人難”“人才荒”的問題。
把握準問題,才能有的放矢。
做好當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第一要務是穩預期、強信心。信心比黃金還寶貴。建議相關(guan) 部委進一步穩定宏觀經濟預期,鼓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ye) 擴大崗位供給,解決(jue) 當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的根本問題。近期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反彈,影響市場信心,須盡快落實國務院的穩增長決(jue) 策,對衝(chong) 負向衝(chong) 擊。應更有針對性地幫扶中小微企業(ye) ,發揮其吸納就業(ye) 主力軍(jun) 作用。監管部門應盡快推進相關(guan) 行業(ye) 完成調整,設好“紅綠燈”,鼓勵引導其朝著健康軌道發展,繼續提供高質量的就業(ye) 崗位。國有企業(ye) 可以適當逆周期擴大招聘,發揮在就業(ye) 市場中的壓艙石作用。
高校要善於(yu) 開展精準化就業(ye) 指導工作,想方設法推進畢業(ye) 生與(yu) 就業(ye) 市場的對接,手段應靈活多樣、因地製宜。高校要認真分析畢業(ye) 生的實習(xi) 、考試需求,簡化畢業(ye) 階段的手續,使畢業(ye) 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求職中。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線上實習(xi) 、線上麵試的輔導和保障工作,幫助畢業(ye) 生適應疫情防控條件下的就業(ye) 新環境,把優(you) 勢全麵發揮出來。要考慮適當延長保留應屆畢業(ye) 生身份的時間,給他們(men) 更多的時間就業(ye) ,把離校未畢業(ye) 學生也納入就業(ye) 指導工作的對象。要鼓勵學生結合自身興(xing) 趣,發揮個(ge) 人專(zhuan) 長與(yu) 主觀能動性,善用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等互聯網新業(ye) 態帶來的靈活就業(ye) 便利。高校要在學生職業(ye) 技能培訓方麵深入推進“校企合作”,麵向企業(ye) 發展需求培養(yang) 人才,使畢業(ye) 生的知識儲(chu) 備和就業(ye) 觀念更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的需要。
高校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ye) 觀和擇業(ye) 觀。就業(ye) 是對學習(xi) 效果的檢驗,要在平時的學習(xi) 中打好基礎、緊跟前沿,增強學識的同時也要培養(yang) 一定的職業(ye) 能力,提升自身在就業(ye) 市場上的競爭(zheng) 力。擇業(ye) 要結合自身的特長與(yu) 追求,不能“跟風”“一擁而上”,要擴大選擇視野,關(guan) 注基層、前沿產(chan) 業(ye) 、朝陽行業(ye) 、國防軍(jun) 工企業(ye) 等,實現自我能力與(yu) 崗位需求的精確匹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