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群眾文化活動這十年:基層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發布時間:2022-04-26 10: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伴隨著歌曲《少年》歡快的旋律,國家體(ti) 育場內(nei) ,一場長達30多分鍾的廣場舞熱烈展開。舞者既有垂髫小兒(er) ,也有白發老者。鳥巢瞬間變成一個(ge) 大型廣場舞舞台。

  北京冬奧會(hui) 雖已結束,但開幕式上的廣場舞令人記憶猶新。人們(men) 記住它,不僅(jin) 因為(wei) 這一活躍於(yu) 公園、廣場甚至鄉(xiang) 間地頭的群眾(zhong) 文化活動登上了“世界級舞台”,更因為(wei) 普通群眾(zhong) 的本色表演,讓世界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健康、快樂(le) 與(yu) 自信。

  目前,我國廣場舞活動參與(yu) 者已突破1億(yi) 人。2018年圍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開展的全國廣場舞展演,均吸引了超過3500萬(wan) 人次參與(yu) 。熱熱鬧鬧的廣場舞是我國群眾(zhong) 文化活動蓬勃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除了廣場舞,中國少年兒(er) 童合唱節、中國老年合唱節、“群星獎”評獎及作品巡演、戲曲進鄉(xiang) 村、戲曲進校園、“村晚”等群眾(zhong) 文化活動遍地開花,大大提升了基層群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1.從(cong) 觀眾(zhong) 到演員,群眾(zhong) 站到了舞台中間

  夜幕降臨(lin) ,“長崗坡”牌坊前的小廣場熱鬧起來。璀璨的燈光,把周圍的一切照得通明。跟著音樂(le) 的節拍,人們(men) 扭腰、踢腳、甩頭、轉身,不一會(hui) 兒(er) ,就匯聚成一個(ge) 巨大的廣場舞方陣。離廣場舞方陣不遠處,有人在對著麥克風唱歌,歌者麵前立著環形補光燈和夾著手機的三腳架,一場網絡直播正在進行。

  這是廣東(dong) 省羅定市羅平鎮的一個(ge) 普通夜晚。最近幾年,當地群眾(zhong) 似乎不再滿足於(yu) 坐在電視前被動地欣賞文藝節目,他們(men) 開始走出家門到廣場上舞起來、唱起來,讓自己成為(wei) 文藝活動的主角。

  65歲的肖碧能是長崗坡廣場舞團隊中的一員。長年在農(nong) 村務農(nong) 的她,幾十年裏,生活軌跡基本上是從(cong) 家裏到田裏兩(liang) 點一線,沒有社交,沒有休閑娛樂(le) 。10年前,肖碧能在城裏第一次看到廣場舞時,被深深吸引住了。她挪動腳步,躲在人群後麵,跟著扭動起來。從(cong) 最初的不好意思到如今跳舞時總要站在最前麵,肖碧能通過跳廣場舞,不僅(jin) 收獲了快樂(le) ,更增加了自信。她帶著100多人的舞蹈隊經常到周邊村子進行公益演出,還用短視頻記錄下跳舞時的全情投入、休息時的放聲歡笑,在社交媒體(ti) 上收獲了80多萬(wan) 粉絲(si) 。

  像肖碧能一樣,用跳廣場舞“放飛自我”的普通群眾(zhong) 還有很多很多。2021年,在“舞出中國紅”全國廣場舞展演的帶動下,全國各地共舉(ju) 辦廣場舞活動11.5萬(wan) 場,參與(yu) 人次約1.72億(yi) 。廣場舞是老百姓生活的鮮活縮影,動感的音樂(le) 、歡快的舞步,彰顯出他們(men) 的文化追求,表達著他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廣場舞更能體(ti) 現基層群眾(zhong) “文化覺醒”的是“村晚”。李春軍(jun) 是遼寧省朝陽縣北四家子鄉(xiang) 唐杖子村村民。從(cong) 1996年到2022年,他連續27年組織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村晚”。每年“村晚”上演,正值天寒地凍,可村民們(men) 參與(yu) 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漲,從(cong) 最初隻有十幾人到現在有160多名演職人員。

  與(yu) 專(zhuan) 業(ye) 文藝團體(ti) 創作的晚會(hui) 相比,“村晚”從(cong) 形式到內(nei) 容都稍顯粗糙甚至簡陋。為(wei) 什麽(me) “村晚”長盛不衰?李春軍(jun) 說,節目都是農(nong) 民自己創作的,這讓“村晚”有了生機與(yu) 活力。從(cong) 農(nong) 民視角看,以前在台下當觀眾(zhong) ,如今登台當主角,“感覺不一樣,有了種當主人的感覺”。一些農(nong) 民表達得更直接:“我登台、我演出、我快樂(le) !”

  如今,“村晚”已遍地開花,成為(wei) 聞名全國的公共文化品牌。2021年,全國各地舉(ju) 辦“村晚”9522場,參與(yu) 人次1.24億(yi) ;2022年,全國各地舉(ju) 辦“村晚”約12000場,參與(yu) 人次1.18億(yi) 。專(zhuan) 家指出,以“村晚”為(wei) 代表,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的機製優(you) 勢逐漸凸顯,群眾(zhong) 自發性和政府引導性形成有益補充,增加了文化產(chan) 品供給,豐(feng) 富了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提檔升級。

  2.從(cong) 線下到線上,影響力不斷擴大

  二十餘(yu) 年裏,李春軍(jun) 舉(ju) 辦的“村晚”,現場觀眾(zhong) 多時能有兩(liang) 三千,少時不過數百人。相較之下,2021年農(nong) 曆小年舉(ju) 辦的晚會(hui) 《我的“村晚”我的年》,由於(yu) 采用了雲(yun) 直播的方式,線上參與(yu) 的人數就超過了7700萬(wan) 。通過網絡聯動,“村晚”從(cong) 區域“小歡喜”走向全國“大聯歡”。

  過去十年,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插上了移動互聯網的翅膀,活動陣地從(cong) 線下延伸到線上,影響力不斷擴大。比如,2019年第十八屆“群星獎”評選期間,依托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等雲(yun) 平台,主辦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群星獎”的台前幕後,線上觀眾(zhong) 達6319萬(wan) 人次,有效提升了“群星獎”的影響力和覆蓋麵。同樣在2019年,第二十屆中國老年合唱節為(wei) 群眾(zhong) 打造“雲(yun) 上合唱”平台,線上訪問量達612.5萬(wan) 人次。

  2021年春節,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推動“居家舞”活動在線上持續開展,引導各地群眾(zhong) 文化工作者和群眾(zhong) 積極錄製自創自排舞蹈或學跳舞蹈的視頻作品,群眾(zhong) 上傳(chuan) 作品3745部,播放量超3億(yi) 次,湧現出眾(zhong) 多優(you) 秀廣場舞作品和廣場舞團隊。

  讓群眾(zhong) 唱主角,群眾(zhong) 的創作熱情便得到激發。近幾年,第十七屆、十八屆“群星獎”評獎活動,共評選出《一條叫做“小康”的魚》《敲起琴鼓勁逮逮》《掃街》《阿嬸合唱團》《親(qin) !還在嗎》《哎呀呀》《豐(feng) 碑》《一分不能少》《保衛娘子關(guan) 》《和·鳴》《紅高粱》《打扁擔》《村官三把手》《看見自己》《赤子歸心》等40部優(you) 秀群眾(zhong) 文化作品,涵蓋音樂(le) 、舞蹈、戲劇、曲藝等不同藝術門類,展現了近年來群眾(zhong) 文藝創作的成果。

  此外,文化和旅遊部在全國組織開展“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大家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帶動各地開展歌詠活動約5.76萬(wan) 場,參與(yu) 人次超2.63億(yi) 。2022年“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美術作品展示活動,在全國各地舉(ju) 辦新年畫展覽7580場次,參與(yu) 人次約1295萬(wan) 。

  3.從(cong) 藍圖到現實,文化惠民走深走實

  過去十年,從(cong) 頂層設計到具體(ti) 投入,群眾(zhong) 文化活動的短板不斷得到補齊。

  2017年,原文化部印發《“十三五”時期繁榮群眾(zhong) 文藝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關(guan) 於(yu) 群眾(zhong) 文藝工作的首個(ge) 五年規劃。《規劃》從(cong) 推出作品、開展活動、完善機製、壯大力量、加強管理五方麵對群眾(zhong) 文藝發展進行了詳細規劃。各地根據《規劃》紛紛出台配套措施,如北京市出台“1+3”公共文化政策和《北京市優(you) 秀群眾(zhong) 文化項目扶持辦法》,湖北省製定《湖北省繁榮群眾(zhong) 文藝“雙百工程”實施方案》,山東(dong) 省印發《山東(dong) 省群眾(zhong) 藝術優(you) 秀作品創作及評獎辦法》……群眾(zhong) 文藝發展製度保障體(ti) 係初步形成。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持農(nong) 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hui) 等體(ti) 現農(nong) 耕農(nong) 趣農(nong) 味的文化體(ti) 育活動。”這是村歌、“村晚”、廣場舞首次被列入“中央一號文件”。

  有政策支持,也有資金投入。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國家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為(wei) 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涉藏工作重點省、新疆南疆四地州以及上述範圍以外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所轄鄉(xiang) 鎮,每兩(liang) 個(ge) 月配送一場以地方戲為(wei) 主的演出,每年為(wei) 12984個(ge) 鄉(xiang) 鎮配送約8萬(wan) 場戲曲為(wei) 主的演出,總補助資金累計約16.35億(yi) 元。目前,戲曲進鄉(xiang) 村工作保障機製基本形成,常態化趨勢初步顯現,基本實現了有機製、有經費、有團隊、有劇目、有觀眾(zhong) ,演出場次逐年增長,鄉(xiang) 村覆蓋率穩步提升。

  人才缺乏一直是基層群眾(zhong) 文化工作的一個(ge) 短板。過去十年,文化和旅遊部依托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計劃,持續加強群眾(zhong) 文藝人才培養(yang) ,2016年至2018年共舉(ju) 辦約20期群眾(zhong) 文藝骨幹培訓班,並結合公共文化巡講和公共文化空中大課堂等遠程培訓,累計培養(yang) 群眾(zhong) 文藝人才上萬(wan) 人次。各地對群眾(zhong) 文藝人才的培養(yang) 也逐步展開,隊伍不斷壯大。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