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發布時間:2022-04-27 10:29: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胡誌平、王凱麗(li)

  疫情衝(chong) 擊之下,供應鏈受阻,市場需求收縮,疊加大宗商品價(jia) 格高位運行,使相當一部分企業(ye) 麵臨(lin) 壓力較大。為(wei) 此,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著力穩市場主體(ti) 保就業(ye) ,推動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

  當前,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呈現新變化。一方麵,平台成本凸顯。進入信息化時代,流量為(wei) 王,平台價(jia) 值日益凸顯。企業(ye) 為(wei) 了拓展資源業(ye) 務需要流量、信息支持,為(wei) 此紛紛加入具有流量、信息優(you) 勢的各類網絡平台、行業(ye) 協會(hui) 或依托中介機構。市場不是免費的,是有代價(jia) 的。平台、協會(hui) 等的壟斷讓無話語權的企業(ye) 承擔著日益增長的各類費用,成為(wei) 企業(ye) 的新成本負擔。另一方麵,資金成本變化。傳(chuan) 統的企業(ye) 資金成本是向銀行金融機構獲取貸款支付的利率成本,隨著國家政策調控及金融市場化改革,貸款等資金成本處於(yu) 下降趨勢;而在經濟增長放緩時,被拖欠被占用等形式的企業(ye) 資金卻呈增長態勢。麵對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企業(ye) 經營壓力也大為(wei) 增加。部分大型企業(ye) 為(wei) 自身的現金流考慮,利用其優(you) 勢地位提出超長賬期、驗收條件苛刻等不合理付款條件,長期拖欠中小企業(ye) 的賬款,讓中小企業(ye) 的現金流更為(wei) 捉襟見肘。與(yu) 此同時,由於(yu) 商業(ye) 承兌(dui) 匯票違約成本較低,部分企業(ye) 為(wei) 自身資金考量,簽發超過其支付能力的商業(ye) 承兌(dui) 匯票、到期拒付商業(ye) 承兌(dui) 匯票等失信行為(wei) 呈增長態勢,讓持有大量商業(ye) 承兌(dui) 匯票的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更大的現金流壓力。這導致現金流需求上升,迫使企業(ye) 再融資從(cong) 而推動資金成本上升。

  麵對疫情衝(chong) 擊,實施精準政策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是貫徹“六穩”“六保”的必然要求。一是稅收政策精準發力。企業(ye) 所得稅、增值稅政策是企業(ye) 關(guan) 注的重點。一方麵,可通過減免企業(ye) 增值稅或允許企業(ye) 延緩繳納增值稅等方式降低企業(ye) 負擔,如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同時將適用主體(ti) 由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擴大至小型微利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拓展降稅範圍。另一方麵,推動小微企業(ye) 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及擴大小微企業(ye) 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範圍。《政府工作報告》也要求對小微企業(ye) 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wan) 元至300萬(wan) 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ye) 所得稅。二是社保政策精準發力。經濟下行壓力下社保負擔凸顯,應允許失業(ye) 保險、工傷(shang) 保險基金結餘(yu) 較多的省份對企業(ye) 階段性實施緩繳失業(ye) 保險、工傷(shang) 保險費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ye) ,繼續實施失業(ye) 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提高中小微企業(ye) 返還比例。有條件的地方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社保繳費率,持續減輕企業(ye) 社保負擔壓力。三是金融政策精準發力。需求收縮下企業(ye) 利潤下降債(zhai) 務上升,融資能力受限,金融機構既要避免出現對疫情影響較重行業(ye) 的限貸、抽貸、斷貸,給予融資支持;也要推進供應鏈金融業(ye) 務,推出應收賬款融資、票據貼現等服務,紓解中小企業(ye) 的資金困境,從(cong) 而有效降低資金成本。四是政策門檻精準發力。如各省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放寬小微企業(ye) 低壓“零費用”接入電網容量標準,降低更多小微企業(ye) 的接電成本;降低企業(ye) 直購電準入門檻,直接降低企業(ye) 用電平均電價(jia) ;拓展政策受益麵降成本。五是技術精準支持政策發力。政策精準發力離不開大數據與(yu) 人工智能技術支撐,要利用信息技術精準識別企業(ye) 的成本負擔變化情況,通過建立各類數據庫,充分掌握真實數據,如企業(ye) 成本信息數據庫、減稅降費清單數據庫、欠款和欠薪預警大數據庫等,推動“大數據+減稅降費”“大數據+根治欠款”等行動,做到精準發力,進而才能精準施策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