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何守護好碳交易市場有效規範運行的生命線

發布時間:2022-04-27 10:29: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司海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指出,聚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製度體(ti) 係,加強登記、交易、結算、核查等環節信用監管。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機製控製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達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目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是交易製度中與(yu) 其聯係最緊密的環節,直接決(jue) 定了參與(yu) 碳市場的成本,而碳排放配額分配的依據就是碳排放數據質量。碳排放數據質量是全國碳排放管理以及碳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準確可靠的數據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規範運行的生命線。

  作為(wei) 一種促進碳減排的市場機製,碳市場允許碳排放配額在不同企業(ye) 之間交易,從(cong) 而實現碳排放資源在全社會(hui) 範圍內(nei) 的高效配置。但是,在政策標準有缺失、監管不夠嚴(yan) 格的情況下,人為(wei) 操作的空間就會(hui) 出現。同時,由於(yu) 目前碳排放核算方法存在天然漏洞,也給了碳交易利益相關(guan) 方鑽空子的機會(hui) 。近期,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一批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這些典型案例反映出的問題值得關(guan) 注。

  碳交易作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處於(yu) 起步階段,碳排放相關(guan) 製度與(yu) 技術應用也在探索當中,客觀上為(wei) 碳數據弄虛作假提供了可能。一方麵,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wei) 處罰力度不夠、威懾力不強、碳排放執行不到位,使企業(ye) 敢於(yu) 為(wei) 了利益“鋌而走險”。目前,碳排放領域還沒有一部統一的法律或行政法規,現有的碳市場規則尚未統一且層級不高,難以對碳數據弄虛作假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另一方麵,碳排放數據核算存在較多模糊邊界,核算依據涉及多種政策法規,且允許多套核算規則並行使用。過多的核算規則導致出現核算標準不一致、數據來源不統一等問題,為(wei) 企業(ye) 運用各種核算規則實現對數據的操縱提供可乘之機。此外,國內(nei) 碳排放數據核算工作以IPCC核算方法為(wei) 依據,但各地的實際條件不同造成其針對性和精準性較差。隨著在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ye) 企業(ye) 不斷增加,能源品種、核算環節不斷增多,核算精準度麵臨(lin) 更大挑戰的背景下,為(wei) 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創造了“機會(hui) ”。

  碳排放數據是碳交易市場的核心內(nei) 容,如果企業(ye) 的相關(guan) 數據弄虛作假,以排放數據為(wei) 基礎而進行的交易就等於(yu) 無本之木。因此,如何加強監管約束,震懾某些篡改偽(wei) 造數據的企業(ye) 和第三方服務機構,使所有碳排放數據準確公開透明,以確保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就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課題。

  碳排放相關(guan) 方要切實承擔起責任。數據的真實準確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規範運行的前提條件。治理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現象,首先,碳排放主管部門要發揮監督幫扶作用。碳核查是非常專(zhuan) 業(ye) 的工作,涉及能源類型、工業(ye) 流程、廢棄物處理等諸多環節,因此部分企業(ye) 可能在短時期內(nei) 無法掌握所有細節,主管部門可以通過監督幫扶活動,既能幫助企業(ye) 算清楚自己的碳排放量,也可幫助企業(ye) 算清碳資產(chan) 。同時,提高碳市場的數據質量,更有利於(yu) 碳市場功能的發揮。此次碳排放數據造假案例曝光,清晰傳(chuan) 遞出主管部門向數據造假說“不”的決(jue) 心,釋放出加強數據質量監管、維護全國碳市場製度權威、保障交易公平的強烈信號。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即將出台,必將會(hui) 對技術服務機構形成更加嚴(yan) 格的約束。其次,企業(ye) 當守牢法律紅線,壓實汙染治理主體(ti) 責任,做好碳排放報告質量自我核查。隻有保證碳排放數據的準確、真實、有效,才能為(wei) 碳排放配額分配提供重要依據,為(wei) 開展碳交易、保障碳市場有效運行打下基礎。最後,第三方檢測機構要增強法律法規意識,完善檢測管理製度,健全質量控製體(ti) 係,嚴(yan) 格項目管理,提高工作合規性,確保數據真實性。同時,也要細化工作責任,杜絕層層轉包,嚴(yan) 禁“代簽”“掛名”等現象,始終保持碳排放數據可追溯可追責。

  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wei) “零容忍”。為(wei) 維護碳排放權交易公平、公正,要用好監督的剛性規範與(yu) 技術的柔性約束,確保碳排放數據準確真實,為(wei) 促進我國碳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形成有力支撐。一是通過立法避免既是“運動員”(碳谘詢、碳交易)也是“裁判員”(碳審核)的現象出現。隻有裁判員真正加大監管,拿出更嚴(yan) 厲的處罰,才能提高企業(ye) 碳排放造假的成本,推動運動員在技術上尋求減碳降碳之法,而不是為(wei) 了利益在數據上做文章。二是加強信息公開和信用體(ti) 係建設,借助社會(hui) 力量對數據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提升全國碳市場的數據質量。三是地方碳市場要提高碳核查相關(guan) 預算,使碳核查機構有能力留住專(zhuan) 業(ye) 人員,確保按質按量按時完成核查任務,在碳達峰碳中和事業(ye) 上實現共贏。

  以科技創新賦能推動碳排放技術提質升級。我國雖然出台了《碳排放權交易暫行管理辦法》,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溫室氣體(ti) 排放的測量、報告和核查(MRV)機製,為(wei) 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但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要實現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歸根結底要通過科技創新賦能。一是在碳報告中,通過智能合約將碳排放核心數據自動錄入係統,從(cong) 第一道環節卡死企業(ye) 篡改數據的苗頭。二是采取安全多方計算等隱私保護技術,在確保企業(ye) 隱私安全的前提下,促進企業(ye) 自主披露碳排放信息。三是可通過物聯網、遙感技術等方法解決(jue) 碳排放數據生成和驗證方麵的真實性問題,運用“區塊鏈”分布式記賬體(ti) 係,碳排放數據可以在控排方、監管方和核查方三方留存,確保數據不可篡改,防止合謀情況發生。同時,對鏈上及鏈下數據統一管理和交叉驗證,從(cong) 程序上把好碳排放數據真實性的最後一道關(guan) 口。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