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家植物園,不隻是看起來很美

發布時間:2022-05-05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近期,位於(yu) 北京香山腳下的國家植物園,成為(wei) 熱門打卡地。4月18日正式揭牌的國家植物園,分南、北兩(liang) 園,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經擴容增效有機整合而成,總規劃麵積近600公頃。春季賞花期,國家植物園北園的鬱金香等球根花卉競相綻放、色彩斑斕,200餘(yu) 種牡丹陸續盛開,品種繁多的花海吸引遊客頻頻駐足觀賞;南園的展覽溫室收集展示著2000餘(yu) 種熱帶和亞(ya) 熱帶植物,遊客可以一睹紅皮猴麵包樹、何其美鹿角蕨等從(cong) 全世界引種收集的珍稀植物的麵貌……

  作為(wei) 一個(ge) 以開展植物資源遷地保護、植物科學研究為(wei) 主,兼具科學傳(chuan) 播、園林園藝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綜合性機構,國家植物園有哪些看點?一起跟隨記者的腳步來一探究竟。

  已遷地保護植物1.5萬(wan) 餘(yu) 種

  建有6個(ge) 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

  將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wan) 份

  看什麽(me) ?在南北兩(liang) 園感受植物學、園藝學的不同魅力

  “南園和北園都有較長的發展曆史,並基於(yu) 此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南北兩(liang) 園,遊客可以分別感受到植物學、園藝學的不同魅力。”國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葉建飛告訴記者。

  南園的植物收集以野生植物為(wei) 主,擁有亞(ya) 洲最大的標本館、展覽溫室、薔薇科植物區、殼鬥科植物區、野生果樹區等。在植物學中,野生植物怎樣分類?我國現有哪些植物種類?在南園,這些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

  南園的標本館裏,苔蘚、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標本以及種子標本、化石植物標本等287萬(wan) 份館藏,呈現著植物的進化與(yu) 多樣性。走進南園展覽溫室,在溫室東(dong) 側(ce) ,按照植物起源的先後順序,依次展示著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溫室西側(ce) 按照水分條件的不同,模擬了從(cong) 熱帶荒漠,到森林、濕地、湖泊的不同環境,展示著多肉植物、喬(qiao) 木、水生植物等不同植物。獨特的布展,為(wei) 遊客呈現了植物的時間之旅和空間之旅。

  葉建飛介紹說:“南園是我國曆史最為(wei) 悠久的綜合性植物科學研究機構,對標本、活植物、種子的收集、展示,都基於(yu) 植物學研究的強大支撐。在這裏,遊客可以感受到濃厚的科學氛圍。”按順序遊覽南園,遊客就像在閱讀一本植物進化曆史的教科書(shu) ,可以感受植物演化的過程,以及每類植物的共同點、區別。

  基於(yu) 野生植物,人們(men) 進行了哪些園藝馴化和開發?培養(yang) 了哪些品種?從(cong) 北園的園藝展示中,遊客可以獲得直觀感受。

  從(cong) 北園西門進入,沿著主幹道前行,道路兩(liang) 側(ce) 依次可以遊覽牡丹展區、芍藥園、海棠栒子園等園區。國家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介紹說,北園主要特色是園藝植物的收集和展示。這裏有世界上最傑出的月季園、擁有國際海棠品種登錄權的海棠園等,還有品種繁多、人工培育的月季、桃花等植物,非常適合園藝愛好者參觀遊覽。

  目前,南北兩(liang) 園有已遷地收集植物1.5萬(wan) 餘(yu) 種,建有牡丹、睡蓮、野生蕨類植物等6個(ge) 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

  “國家植物園可以說是一所關(guan) 於(yu) 植物的博物館,從(cong) 植物標本、活的植物到種子,這些豐(feng) 富的物種收集就是它的‘館藏標本’。”葉建飛表示,在國家植物園,人們(men) 能了解和認識植物,近距離接觸大自然。國家植物園是科學傳(chuan) 播工作的“活道具”,既是活的教科書(shu) 、教育實習(xi) 基地,也是園藝觀賞、遊憩的理想場所。

  馬蜂窩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國家植物園揭牌,平台內(nei) “國家植物園”搜索熱度上漲超過66%。國家植物園路線、國家植物園門票、國家植物園攻略等相關(guan) 搜索的站內(nei) 熱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為(wei) 何建?推動瀕危野生植物遷地保護

  北京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百花山葡萄,曾是世界上“最孤單”的葡萄。由於(yu) 現今僅(jin) 存2株野生個(ge) 體(ti) ,百花山葡萄離滅絕僅(jin) 有一步之遙。“通過遷地保護,目前國家植物園南園已成功繁育出一批種苗,為(wei) 該物種的生存延續提供了保障。”國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林秦文告訴記者。

  百花山葡萄的瀕危狀況並非個(ge) 例。由於(yu) 棲息地破壞、過度開發、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因素,一些野生植物瀕臨(lin) 絕滅,亟待有效保護拯救。

  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上,我國提出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

  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副司長周誌華指出,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是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建設以國家植物園為(wei) 引領的植物園體(ti) 係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機互補,形成我國較為(wei) 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ti) 係。

  我國地理跨度極大,地貌和氣候多樣,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約有高等植物3.7萬(wan) 種。周誌華表示,我國擬建設的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將綜合考慮國家重大戰略、氣候帶與(yu) 植被區劃特點、植物物種豐(feng) 富度、現有植物園發展水平、地方積極性及建設能力等因素,遴選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區域性國家植物園。

  國家植物園與(yu) 普通植物園有哪些不同?為(wei) 何能承擔遷地保護的作用?葉建飛介紹,豐(feng) 富的物種收集和雄厚的科研實力是國家植物園的根本特色,也是國家植物園與(yu) 其他植物園的主要區別。無論是資源遷地保護、植物科學研究,還是科學傳(chuan) 播和園林園藝展示,都建立在豐(feng) 富的物種收集基礎上。此外,雄厚的科研實力是國家植物園的最堅強支撐。脫離科學研究,就不能了解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生存狀態、遺傳(chuan) 多樣性,就無法製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遷地保護就會(hui) 盲目;科學研究也是科學普及的源頭活水,脫離了科學研究,科學普及就成了無源之水。

  除了遷地保護,科學傳(chuan) 播和園林園藝展示也是國家植物園的重要功能。葉建飛表示,國家植物園有助於(yu) 提升人們(men) 對植物的了解,以及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進一步增進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

  周誌華指出,建設國家植物園體(ti) 係意義(yi) 重大。一是各國家植物園資源共享,全麵提升我國植物學研究水平;二是實現植物在多地遷地保護,有利於(yu) 降低因區域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及突發狀況造成的植物物種滅絕風險;三是有利於(yu) 引領示範全國植物園科學發展,提升我國植物園建設水平,實現各植物園均衡發展;四是結合區域特色優(you) 勢,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瀕危植物,可使國家植物園成為(wei) 展現中國悠久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ti) ,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優(you) 質的生態產(chan) 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如何保護?規劃收集活植物3萬(wan) 種以上

  在國家植物園的標誌上,兩(liang) 片葉子圖形分別代表水杉、銀杏。作為(wei) 城市綠化最常見的樹種,水杉、銀杏的野生植株其實非常稀有,均被列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

  從(cong) 稀有到常見,水杉見證著近年來我國遷地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目前,國家植物園南園水杉林、北園櫻桃溝已成為(wei) 我國北方最大的水杉保育林。同時,水杉在全球80多個(ge) 國家廣泛栽培,遍及亞(ya) 非歐美等大洲。

  葉建飛表示,遷地保護不是簡單地把植物挖過來栽在植物園裏,而是指以人工途徑,將生存受威脅物種、區域特有物種或具重要經濟價(jia) 值的物種從(cong) 原產(chan) 地遷往其他地域的專(zhuan) 業(ye) 機構,如植物園、樹木園等,予以保護,也包括建立種質資源庫保存植物種子、組織、器官等。

  由於(yu) 威脅植物生存的因素多樣、複雜,任何單一的保護方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近年來,將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植物回歸相結合的綜合保護理念,被日益重視、應用到植物的多樣性保護中。

  王康介紹,20世紀末至今,南北兩(liang) 園在對中國高等植物進行全麵的物種編目、野外考察和瀕危狀況評估工作基礎上,重點對裸子植物、蘭(lan) 科植物等類群開展了活植物收集和保護生物學研究工作,先後收集保存了2000餘(yu) 種來自世界各地的蘭(lan) 科活植物,並重點對大花杓蘭(lan) 、丁香葉忍冬和百花山葡萄等瀕危物種開展了遷地保護工作。

  王康表示,以大花杓蘭(lan) 為(wei) 例,2004年,北京市植物園啟動北京地區杓蘭(lan) 屬植物的資源調查和保育研究,讓瀕危物種大花杓蘭(lan) 的種群得到恢複,重新在北京的高山上綻放。2008年,北京市植物園對我國華北和東(dong) 北地區杓蘭(lan) 屬植物野外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2016年起,北京市植物園保育研究團隊前往位於(yu) 橫斷山脈的四川黃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當地蘭(lan) 科植物的保育生物學研究,2019至2020兩(liang) 年間,近地回歸大約4000餘(yu) 株溫帶高山蘭(lan) 花幼苗。

  “北京市植物園還和青海三江源、吉林長白山、內(nei) 蒙古額爾古納等自然保護區合作,開展珍稀瀕危蘭(lan) 科植物保育研究和野外回歸工作。這是個(ge) 動態發展的保育項目,每年都有新地區或新種類加入。”王康說。

  未來,國家植物園將在遷地保護方麵開展更多工作。王康表示,國家植物園將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xiang) 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性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並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規劃收集活植物3萬(wan) 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wan) 份,覆蓋中國100%的科、95%的屬。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wei) 資料圖片)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