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認清網絡謠言傳播新特點

發布時間:2022-05-06 10:23: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張傑

  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迅猛發展。社交媒體(ti) 平台使信息的傳(chuan) 遞變得簡單快捷,網絡用戶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發布、接收、傳(chuan) 播消息,而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讓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分享觀點、表達情緒,但隨之也引發了不少社會(hui) 問題,網絡謠言即為(wei) 一例。尤其是在各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傳(chuan) 播網絡謠言就具有不可低估的社會(hui) 影響力。謠言不僅(jin) 可以通過不實消息誤導公眾(zhong) ,而且可能引發群體(ti) 的恐慌,進而造成嚴(yan) 重的社會(hui) 輿情,帶來社會(hui) 心理的不穩定,網絡謠言借助網絡傳(chuan) 播的快捷性和廣泛的覆蓋麵,更加容易引起社會(hui) 的不和諧。這就需要我們(men) 深入研究傳(chuan) 播的路徑和特點,運用法律等手段嚴(yan) 肅整治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為(wei) 什麽(me) 能傳(chuan) 播

  謠言自古有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媒介,貫穿在人類傳(chuan) 播活動的曆史長河中。關(guan) 於(yu) 謠言的界定,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認為(wei) 謠言是一種未經證實的消息,有人認為(wei) 謠言是“集體(ti) 交易”之後產(chan) 生的“即興(xing) 新聞”,有人將謠言等同於(yu) 虛假信息。我國司法體(ti) 係將謠言認定為(wei) 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加了“編造、故意傳(chuan) 播虛假信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對散布謠言者的法律責任也進行了界定。綜合來看,網絡謠言是一種真實性未經傳(chuan) 播者本人證實或相關(guan) 證據證明的信息,但並非都是虛假信息。盡管關(guan) 於(yu) 謠言的界定爭(zheng) 議不斷,但是大眾(zhong) 對於(yu) “網絡謠言的本質是謠言”則看法一致。

  對於(yu) 謠言被傳(chuan) 播的原因亦是眾(zhong) 說紛紜。根據2018年選取的12.6萬(wan) 條推文的研究發現,虛假新聞被轉發的可能性比真實信息高出70%。研究者還發現,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奇性吸引了人們(men) 的注意力,並鼓勵信息分享。新奇的信息不僅(jin) 令人驚奇,而且被認為(wei) 更有“價(jia) 值”。新奇性可能不是假新聞被轉發的唯一原因,但是虛假信息比真實新聞更為(wei) 新奇,從(cong) 而更可能被轉發。尤其是網絡謠言中往往帶有不少敏感字眼,會(hui) 大大誘發人的獵奇心理,從(cong) 而更易於(yu) 擴散傳(chuan) 播。

  同時,也應看到在社交媒體(ti) 造就的“繭房”內(nei) 部,人們(men) 的價(jia) 值觀越來越相似,與(yu) 觀點相左的信息逐漸消弭,事實在經過無數次再闡釋甚至故意扭曲與(yu) 篡改之後不再是新聞的內(nei) 核,而情感、觀點、立場成為(wei) 新的核心。主觀性的內(nei) 容通過修辭、虛擬、煽情等手段被包裝成具有合法性、正當性的觀點,真相本身已不再重要。人類進入“後真相”時代,人在“信息繭房”中待久了,群體(ti) 極化就會(hui) 出現,具有相同價(jia) 值觀的人會(hui) 整體(ti) 變得更加極端,導致新一輪“惡性循環”,會(hui) 使辟謠和糾錯變得更加困難。

  網絡謠言是怎樣傳(chuan) 播的

  在謠言傳(chuan) 播研究中有一個(ge) 被普遍認可、廣泛使用的傳(chuan) 播模型。即謠言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謠言傳(chuan) 播的兩(liang) 個(ge) 因素之間是乘法關(guan) 係,假如重要性等於(yu) 零,或者事件本身並非含糊不清,謠言就不會(hui) 產(chan) 生;如果事件確定,模糊程度越高,其傳(chuan) 播程度越高。此種情況下如果政府信息公開不夠及時,那麽(me) 他們(men) 更容易信謠,或者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隨手轉發,這樣就會(hui) 令該謠言迅速散布和傳(chuan) 播。

  謠言還涉及了群體(ti) 行為(wei) 心理學的一個(ge) 概念“社會(hui) 流瀑”,它展示了一個(ge) 具有共同起源的完整轉發鏈。例如,一些不實的傳(chuan) 言最初通過編輯、轉發,就有了謠言傳(chuan) 播的第一個(ge) “流瀑”,此後謠帖繼續被很多不明真相的營銷公眾(zhong) 號瘋狂轉發,謠言有了更多的“流瀑”,擴散級別一直在增加。從(cong) 謠言的傳(chuan) 播路徑看,當一則謠言被轉發時,它就像漣漪擴散一樣開啟了病毒式傳(chuan) 播路徑。謠言因而成為(wei) “眼球經濟”和“注意力經濟”下最有效吸引用戶和流量的方式之一。

  網絡謠言表達的新特點

  謠言的敘事結構往往會(hui) 用“標題黨(dang) ”式題目,緊扣受眾(zhong) 心理,常常製作得聳人聽聞,製造了懸念,用以來達到鼓動性呼籲或者吸引眼球的目的。此外,網絡謠言還經常以故事化導入、利用專(zhuan) 家和知名人士的名頭構築謠言議題的場景,這種做法致使議題的日常化和普遍性比議題本身的重要程度更具傳(chuan) 播動力,因為(wei) 這些話題更具有“感同身受”的談資意義(yi) 。可見,網絡謠言與(yu) 日常生活的相關(guan) 度越強,謠言被傳(chuan) 播的頻度越高。

  在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與(yu) 視頻化的傳(chuan) 播格局下,網絡謠言治理麵臨(lin) 新挑戰,要下大力氣。

  第一,政府以權威信息填補信息的“空窗期”。最先被人們(men) 接受到的信息會(hui) 構成人們(men) 對某一事件的最初印象,並長時間在人腦中占據主導地位,即使後輸入的信息被證明是正確的,也會(hui) 帶有最初信息的痕跡。例如,在突發公共事件爆發初期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傳(chuan) 達給受眾(zhong) 就會(hui) 形成信息“空窗期”,人們(men) 在“空窗期”會(hui) 盡可能收集對突發事件的各種解釋,謠言由此而生。應對信息“空窗期”,一是賦予民眾(zhong) 知情權,這是網絡謠言治理的首要舉(ju) 措。政府通過官方媒體(ti) 、新聞發布會(hui) 等方式主動應對謠言,對不實消息予以澄清,對已經發生的謠言進行證偽(wei) 。隻有讓真實信息告白於(yu) 天下,才能掐斷謠言滋生的土壤。二是通過政府信息公開,增強信息透明度,擴大民眾(zhong) 信息來源,壓縮謠言存在空間。三是政府發布信息要與(yu) 時間賽跑,建立起針對謠言的快速反應機製,在第一時間內(nei) 將權威信息傳(chuan) 達給公眾(zhong) ,如此才能在黃金時間內(nei) 切斷謠言傳(chuan) 播鏈,及時消除謠言的消極影響。

  第二,打造一個(ge) 多元化溝通平台,這是降低謠言發生頻率的有效手段。謠言不同於(yu) 謊言,它在一定意義(yi) 上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hui) 輿論。因此,一味封堵、粗暴對待網絡謠言或者試圖通過暴力性強製手段禁止個(ge) 人的自由對話,是治標不治本的,不僅(jin) 不能消滅謠言,反而可能會(hui) 激發網民的心理抵觸和言論反彈,導致謠言治而不滅和卷土重來。解決(jue) 網絡謠言問題,隻有讓民眾(zhong) 的不同意見和觀點得到充分交流,民眾(zhong) 和政府都了解彼此的意圖和訴求,對事件的解釋才不至於(yu) 產(chan) 生過大的偏差,才能從(cong) 根本上消除民眾(zhong) 的恐慌和焦慮心理。為(wei) 此,一方麵打造謠言治理平台,發布消息,加強和網民溝通,對民眾(zhong) 訴求及時做出回應。另一方麵,政府、民眾(zhong) 和網絡社團充分合作,形成社會(hui) 共治謠言的局麵。網絡社團在遇到網絡謠言時,利用組織中的每個(ge) “節點”進行信息溝通和交流,從(cong) 而開展網絡辟謠活動。

  第三,法製與(yu) 網民自律相結合。進一步加強治理謠言的法律體(ti) 係建設。有效治理謠言需要根據網絡謠言傳(chuan) 播情況,及時對新情況新問題予以跟進,製定或修訂相關(guan) 法律。辟謠也不能光靠政府,生活中網上好多謠言和政府沒啥關(guan) 係。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謠言不是茶餘(yu) 飯後的談資,造謠傳(chuan) 謠行為(wei) 違反了互聯網有關(guan) 規定,嚴(yan) 重的還可能構成違法犯罪。唯有用戶自律,時刻提醒自己對於(yu) 可疑信息保持謹慎克製,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chuan) 謠,才能有效地從(cong) 謠言的源頭和傳(chuan) 播末端止謠和治謠。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